首页 > 论文范文 > 医疗卫生

中医教育养生,中医教育模式的创新

2024-03-26  本文已影响 332人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摘要】通过对中医教育模式发展的研究,探讨新常态下的中医教育。面对西方医学的强势发展和中西医结合的讨巧,特色中医要想摘掉替代医学的帽子首先要从医学生的培养抓起,认清自己,摆正自己,坚定地做好中医工作。通过合时的办学理念,合规的教育任务,合理的课程安排,合适的临床实践,培养真正的好中医,真学中医、真用中医、真信中医,振兴中医事业。

  【关键词】中医教育模式,中医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2-0053-02

  中医教育关系着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而中医药人才的结构、组成和行事、行医则决定着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

  中医教育发展相较之前具有很大优势,有价值的信息渠道更加畅通,学术思想更加多元化,新时期的中医学生更有主见,中医院校师资力量更加雄厚。与此同时,中医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培养真正的好中医,做到真学中医、真用中医、真信中医?面对西医的“咄咄逼人”之势,中医如何能够独树一帜地成为当下我们迫切思考的问题。

  纵观中医教育发展史,不外乎师承、家传、私淑、医学院四种模式。师承教育曾经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通过师带徒一脉相传,形成了特色的学术观点,也使得各家“门派”得到充分认可和传承,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医事业发展。然而,在传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如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序》中所言“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尔”。

Www.XinYi.Net

在薪火传承中难免会出现师父对徒弟有所保留,师父时运不济发生意外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师父未能尽数传授,精湛医术失传,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医的发展是巨大的损失。“医者,意也。”古人认为医乃仁术,所以在择徒的过程中就会出现“非其人则不授”的现象。扁鹊出入十余年,长桑君考察通过后才传授“禁方”,华佗把针术和养生分别传给樊阿、吴普。这样的“择人”虽然解决了所传之人都是真医,却也提高了门槛,减少了习医的人数。

  家传教育往往针对医学世家,他们有着秘不外传的经方验方,以及独树一帜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他们的存在对于济世救人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但是对于推动中医药发展,则难显大将之风。他们比较保守,很容易出现故步自封或者闭门造车的现象,相对而言比较隐世,容易固守一家之言。他们具有独特性、传承性,但也不可否认他们的封闭性和局限性。

  自学教育主要针对条件特殊的人群,例如吴鞠通,亲人病死,束手无策,家道破落,于是立志学医,济世救人,博采百家之长,融汇临床之疾,十年磨一剑,厚积而薄发,终成瘟病大家。例如张仲景,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十年之间死了三分之二,伤寒十居其七。感慨亲人的沦丧,伤心黎民百姓横死夭折,于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成为一代医圣。虽然这样的特殊人群在源远流长的中医历史发展长河中数见不鲜,然而就短时间而言他们少之又少。必有非凡之经历,成就非常之事业。且不说悟性等其他方面,单单就毅力而言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坐得住板凳,耐得住寂寞,十年如一日地苦心钻研。

  通过医学史的学习,我们知道医学院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直至隋朝才有太医署,但是教育规模、培养模式达到完备鼎盛直到唐朝才出现。从课程设置到培养计划,从教具使用到考试系统,无不显示当时医学教育的成熟。宽口径入学,使得有学医之志的人都能有机会成为医生;重基础教育,凡入学之人必须研习《黄帝内经》《脉经》《针灸甲乙经》《神农本草经》,并参加月考、季考、年考,考试通过才能进去做接下来的深度学习;因材施教后分流,在基础课程修习圆满之后,学生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内科、外科、针科、按摩科、口齿科、小儿科等,年限3到7年不等。学成之后才具有官方行医资格,出任医士、医丞。

  在近代史之前,金、元、明时期可谓是中医发展的最后一个鼎盛时期,金元四大家的涌现,中医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经典著作得以传承。直到清政府灭亡,国民政府时期中医教育虽受到西方医学冲击,但仍顽强生长,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医院校逐步建立,随着改革开放30多年的脚步,属于新时代的中医教育开始走向复兴和发展。

  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医教育,其实一直处于摸索的状态。从最初的教材选定,任课教师任免选拔,备课内容商定,都是从无到有,从粗到细,发展到今天可以说走出了很重要的几步,教材的编写、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的形成等。然而,在加速行进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留出时间思考。中医教育的目标是什么,从面上说是培养中医药人才,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从点上说就是有更多的人投入中医行列中,用中医手段解决病痛。那么问题来了,现有的中医教育模式能否最大化地实现目标呢?

  针对如今的中医教育模式,首先,中西并举不是坏事,可是却对自然科学、西方医学过分苛求,削减了经典课程和基础课程,对自然科学增加课时、增添新课。当然我们不否认自然科学的重要性,但是术业有专攻。希望时间上有轻重,知识传授上有缓急。其次,理论与实践没能做到有机结合。大学本科5年,大三的课余实习基本上属于“医院一月游”,数见不鲜。大五毕业实习恰好是复习考研的黄金时段,学生绝大多数实习时间用在自习室进行复习。对于不考研的同学就是找工作的最佳时机,其实习情况可想而知。再次,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研究生代替导师给本科学生上课现象时有发生。如果一个老师对中医的不重视,如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医基础理论》和《西医基础理论》基本上会同时出现在中医学生本科的课程表里,中医、西医老师言语之争,也会相应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此外,中医院校高考录取分数线最高的专业是西医临床专业,这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对于中医院校,我们引以为傲的资本是德术双馨的中医大家,源远流长的中医底蕴,矢志不渝的振兴中医事业的决心。

  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与西医一致,从系统上看很完备,但细节上有待推敲的地方还有很多。中医教育与西医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西医院校可以比喻成加工厂,而中医院校则不能。从希波克拉底开始,西方医学发展近2500年,而中医渗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与经验。从大的方面讲中医是哲学,从小的方面讲中医是“术”。但无论是什么样的认知,都需要我们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中医需要有人“领进门”。成为一名出色的西医需要大量的临床经验,而成为一名中医却需要经历重重考验。

  中医教育,首先应该是思想教育。立足中医的哲学思想,着眼于人才培养。以培养中医思维为基本点,不能采用“满堂灌”的形式,应该引导学生要发散思维,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应切实结合实践。

  中医教育可以百花齐放但前提必须是在中医这片沃土上,不能无土栽培。教师选聘德才兼备但前提必须是真懂中医、真用中医、真信中医。培养模式有特色但前提必须是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

  新时期中医教育要有中医特色,从现有的阶段性特点出发,保持开拓传承的平常心更新观念。切实考虑学生和社会的需求,面对新常态寻求突破。这就要求中医教育重基础、有核心、讲特色,中医教育管理层有改革之决心、有管理之恒心、有建设之信心。作者:郭颖,本文来自《中医》杂志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医疗卫生列表

展开剩余(
中医健康管理服务,中医健康管理行业分析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