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医疗卫生

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利弊,冠脉搭桥和介入治疗对比研究

2024-03-26  本文已影响 499人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摘要】目的观察体外循环(CPB)与非体外循环行冠状动脉(冠脉)搭桥术对患者的影响。方法35例冠脉搭桥患者,随机分为CPB组15例和非CPB组20例,分别检测术前、入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时、术后24h的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MB(CK-MB)、降钙素原(PCT);记录ICU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术前cTnI、CK-MB、P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入ICU时、术后24h,CPB组各指标均比非CPB组升高;两组患者各指标术后入ICU时、术后24h均较术前升高(P0.05)。结论通过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CK-MB和炎症指标PCT的观察,CPB组的心肌损伤及炎症反应较非CPB组明显,但患者ICU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冠状动脉搭桥术;体外循环;非体外循环;肌钙蛋白;肌酸激酶;降钙素原

  DOI:.11-5547/r.2016.24.071

  目前冠心病患病率明显增加,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冠状动脉搭桥术能够缓解患者的心绞痛症状,避免心肌梗死的发生,延长患者的寿命,提高其生活质量[1]。CPB下冠脉搭桥技术已比较成熟,具有术野静止、无血,便于操作,体外循环的低温、人工材料接触、非生理状态、主动脉阻断等影响[2],可出现心肌损伤及炎症反应;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避免了低温体外循环、保持心脏跳动、减轻了对患者的生理影响,对心肌损伤小、炎症反应轻、对血流的动力学影响较小等优点[3],但对术者的要求高,目前已成为常用的搭桥方法。本研究选择2016年1~5月本院同一手术小组,诊断冠心病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35例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围术期心肌损伤标志物、炎症指标PCT、ICU住院时间,比较两种搭桥手术方法对患者的影响,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1~5月本院同一手术小组,诊断冠心病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35例,随机分为CPB组15例和非CPB组20例,年龄45~70岁。排除标准:术前合并瓣膜病、严重肺功能障碍、严重心功能障碍(EF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CPB组经胸骨正中开口,行主动脉和右房插管,给予患者体内肝素化,建立体外循环、转机、降温,将患者的体温保持在30~32℃,阻断循环,采用专用的心脏稳定器与胸骨牵开器,用冠脉尖刀切开冠脉的前壁,置入中空冠状动脉内分流栓,选择乳内动脉搭桥于前将支、大隐静脉搭桥于其他病变血管,按右冠状动脉或后降支、钝缘支、对角支的顺序,首先行远端吻合,后行近端升主动脉端侧吻合。术后停止体外循环,心脏复跳,鱼精蛋白中和肝素。

  1.2.2非CPB组经胸骨正中开口,按1mg/kg剂量的肝素给予患者,采用专用的心脏稳定器与胸骨牵开器,控制心率在60~80次/min,平均动脉压维持在60~80mmHg(1mmHg=

  0.133kPa),常温、心脏跳动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搭桥方法同上。

  1.3观察指标所有入选患者,分别送本院化验室检测术前、入ICU时、术后24h的cTnI、CK-MB、PCT;并准确记录ICU住院时间。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术后入ICU时、术后24h,CPB组各指标均比非CPB组升高;两组患者各指标术后入ICU时、术后24h均较术前升高(P0.05)。

  3讨论

  冠脉搭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通过血运重建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缓解症状,预防病变冠状动脉的梗塞导致心肌梗死,显著提高了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率。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已经相当成熟,给很多患者带来了高质量的生活,但是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如低温体外循环下开展冠脉搭桥术,因其非生理性的过程可诱发炎性因子释放,对机体脏器的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4]。近年来医疗水平不断进步,常温非体外循环下行冠脉搭桥术也广泛开展。相关研究表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可以更好地保护患者的心肌功能,避免低温对心肌细胞的损伤,减少炎症反应,改善患者预后[5]。cTnI和CK-MB是心肌损伤的重要生化标志物。cTnI作为敏感的心肌损伤标志物,主要存在于心肌中,在正常人血清中浓度17ng/ml,敏感性100%,特异性73%;术后24h>36ng/ml,敏感性100%,特异性达到93%[9]。本实验发现所有心肌损伤的标志物的检查结果,均未达到围术期心肌梗死的诊断。Crescenzi等[10]研究发现,cTnI、CK-MB的变化比血流动力学、心律失常和不良预后出现更早且更敏感。黄志勇等[11]研究发现非体外循环搭桥手术cTnI、CK-MB变化不明显,而体外循环搭桥手术后则明显升高,有报道,无感染心脏搭桥术后15h患者血清PCT值可升高至2ng/ml,炎症反应消除后则逐渐恢复,多数可在24h后逐渐下降[12]。与本实验结果相一致。本研究两组ICU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体外循环对患者的心肌损伤及机体炎症反应较重,但在ICU的住院时间无差异,因本研究仅观察围术期的指标,对患者后期的随访仍在持续,希望将来可以看到两种手术方式对患者的远期影响。体外循环其最大的优点是在心脏停搏下,术者可以从容地作血管吻合,但体外循环可带来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需特别注意心肌保护,减轻炎症反应;虽然非体外循环下搭桥手术由于避免了体外循环的损害,减轻手术的心肌损伤及机体炎症反应,已成为冠心病外科治疗的新趋势,但手术操作难度加大,既要搭桥又不能过度限制心脏的活动,造成低血压或者心脏停跳,故要求术者的操作水平相当熟练。作者认为,技术成熟的术者开展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可避免体外循环所带来的损害,对患者恢复才会更加有利。本文来自《中国体外循环》杂志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医疗卫生列表

展开剩余(
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对临床医学专业的认知200字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