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医疗卫生

透皮给药常用的吸收促进剂,透皮吸收促进剂促进吸收原理

2024-03-27  本文已影响 448人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作者:侯巍,高金波,张云杰,孙丽娜,滕杨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氮酮、丙三醇、油酸对大黄中蒽醌类有效成分透皮吸收的影响。 方法以离体小鼠皮为透皮屏障,采用改进franz扩散池装置,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接收池中蒽醌类物质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大黄酸的含量,计算累积透过量。结果氮酮、丙三醇和油酸对大黄中蒽醌类物质均有促透作用,其促透作用强弱顺序为:2%氮酮>1%氮酮>4%氮酮>6%氮酮;6%丙三醇>4%丙三醇>2%丙三醇>1%丙三醇;2%油酸>4%油酸>6%油酸>1%油酸。 结论 氮酮、丙三醇和油酸对大黄中蒽醌类物质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甲醚、大黄酸的促透作用具有一定的量效关系。

【关键词】 透皮吸收;促进剂;大黄;蒽醌类;有效成分

  abstract: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azone, propanetriol and oleic acid under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n transdermal absorption of effective components in anthraquinones from rhubard.cn透皮吸收制剂是一种新型药物剂型,具有可维持稳定的血药浓度、避免胃肠道酶解作用和肝脏的首过效应、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给药方便等优点,为目前最受青睐的四大类新型制剂之一[1]。皮肤表皮的角质层对大多数外用药物形成一道难以渗透的生理屏障,许多药物透过该屏障的速度都很慢[2]。克服皮肤的屏障作用,寻找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方法,使药物在一定时间内经皮渗透并达到治疗所需的血药浓度,成为透皮给药领域开发和研究的热点之一[3],应用透皮吸收促进剂是增加药物透皮吸收的首选方法[4]。我们对大黄提取物中蒽醌类物质大黄酚、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甲醚等在常用的促透剂氮酮,丙三醇和油酸三种溶剂体系条件下的透皮吸收进行了实验研究,旨为大黄的合理设计和开发提供依据,并为大黄透皮制剂的合理设计和开发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仪器与试剂

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安捷伦1100,包括真空在线脱气机,四元泵,自动进样器,紫外检测器等),旋转蒸发仪(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分析天平(上海恒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df-101s恒温水浴磁力搅拌器(河南省予华仪器有限公司),franz扩散池(沈阳玻璃仪器加工厂)。

西域大黄(安国市京兴药业责任有限公司),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酸,芦荟大黄对照品(中国生物药物制品研究所),丙三醇(锦西化学试剂厂),油酸(国安恒业精细化工有限公司),氮酮(北京市德鸿盛生物化学科技有限公司),无水乙醇等均为分析纯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2.1 大黄中蒽醌类物质的提取与制备

  大黄粉碎后,过筛,取50 g大黄粉末,用300 ml 95%乙醇,水浴恒温回流4次,0.5 h/次,回流时温度控制在79℃左右,合并回流液。用旋转蒸发仪对合并液进行浓缩至70 ml左右,回收乙醇,浓缩液再进行乙醚(100 ml)萃取3次,合并,温度控制在35℃左右,用旋转蒸发仪蒸去乙醚(回收)。液体变粘稠后,继续加热至50℃蒸干,得黄棕色固体,即蒽醌粗品。对粗品用碱溶酸沉法进行纯化,再离心,得黄棕色沉淀,阴凉、干燥处风干,得黄棕色晶体粉末(大黄总蒽醌),备用。

  2.2 分析方法的建立与考察

  2.2.1 色谱条件

  据参考文献[15]设定标准曲线的测定条件如下:色谱柱为c18柱;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水=425∶1∶75;检测波长438 nm;流速1.0 ml/min。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大黄素甲醚的分离情况见图1。

  2.2.2 标准曲线

  精密称取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大黄素甲醚对照品5.2,6.3,2.0,4.5 mg,分别置于10 ml量瓶中,加甲醇超声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制成每毫升分别含0.52,0.63,0.20,0.45 mg的对照液,再吸取各对照品液1 ml,用甲醇定容于10 ml量瓶中。0.45 μm的滤膜过滤后,分别进样1,5,10,15,20,25 μl。以对照品进样量为纵坐标(y),峰面积分值为横坐标(x)绘制工作曲线,大黄酸:y=0.0371x+0.012 9(r=0.999 9);大黄素:y= 0.009 1x-0.013 3(r=0.999 9);大黄酚:y=0.008 1x+0.032 (r=0.999 9);大黄素甲醚:y=0.013 2x+0.024 5(r=0.999 9)。

  2.2.3 精密度实验

  精密吸取大黄蒽醌混合液20 μl,在“2.2.1”项的色谱条件下,连续进样5次。rsd%分别为大黄酸0.13,大黄素0.11,大黄酚0.11,大黄素甲醚0.08。

  2.2.4 稳定性实验

  精密吸取大黄蒽醌对照混合液20 μl,分别在0,1,2,6,12 h进样,按色谱条件测定,测定结果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rsd分别为0.50%, 0.69%, 0.60%,0.57%。说明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非常稳定。

  2.2.5 重复性实验

  取约12 mg大黄蒽醌5份,用甲醇适当稀释后,用0.45 μm的滤膜过滤,进样20 μl,测定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峰面积,结果rsd%分别为0.62,0.55,0.64,0.45。

  2.2.6 回收率实验

  精密吸取大黄蒽醌10 μl与对照品混合液4,6,8,10,12,16 μl混合,并用甲醇补充至20 μl后进样测定,计算得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6,100.7,100.2,100.0。

  2.3 体外透皮吸收实验

  2.3.1 离体鼠皮的制备

  取质量为50~100 g 的小鼠,断颈处死,剃去腹部的毛,剪下皮肤,去除皮下组织,用生理盐水反复多次冲洗,置于-40℃的冰箱中保存。

  2.3.2 大黄蒽醌的体外透皮吸收实验

  体外渗透扩散装置恒温槽中加入适量水,设定恒温槽中水温为(37±0.1)℃。向垂直扩散池的接收池内加入16.5ml接收液(30%的乙醇,ph=6.0),进行预热,设定接收池搅拌速度为400 r/s。将鼠皮用铁夹子固定在两室之间,向供给池内加入已配好的供试液10 ml(取大黄总蒽醌480 mg,用甲醇定容至100 ml)。分别于0.5,1,2,4,6 h从接收池取样1 ml,同时向接收池中补充等量的接收液。用0.45 μm滤膜过滤,进样20 μl测定。按下式计算累积透过量(μg·cm-1)。   q=cn×5+n-1i=1ci×4a   其中,cn为第n个取样点的药物浓度(μg/ml),ci为第i个取样点的药物浓度,a为扩散面积。以累积透过量q对时间t进行作图,取曲线前端的直线部分进行线性回归,所得方程的斜率即为透皮速率。结果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透皮速率分别为:0.142,0.109,0.047 4,0.040 6。6 h时累积透过量(μg/cm2)分别为: 0.918,0.704,0.410,0.304。

  2.4 促透剂的促透作用的研究

  2.4.1 促透剂的制备

  丙三醇,氮酮,油酸分别用50%的乙醇配制成浓度为1%,2%,4%,6%的溶液10 ml作为促透剂。

  2.4.2 促透剂作用下的体外透皮吸收在改良franz扩散池恒温槽中加入适量水(37±0.1)℃,在接收池中加入16.5 ml 30%的乙醇(ph=6.0),将鼠皮用铁夹子固定在两室之间,向供给池内加入已配好的不同浓度的促透剂2.0 ml和供试液8.0 ml。于0.5,1,2,4,6 h分别取样1 ml,同时向接收池中补充等量的接收液。用0.45微孔滤膜过滤,进样20 μl测定峰面积,并计算按照下式计算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累积透过量q,不同浓度的氮酮、丙三醇、油酸对大黄蒽醌增强作用的结果见图3~5。

结果显示出促进剂对它们的吸收均有一定的促透作用,总的趋势为,氮酮:2%>1%>4% >6%,丙三醇:6%>4%>2%>1%,油酸:2%>4%>6% >1%。

  3 讨论   多数文献报道,hplc法测定蒽醌类常选用的检测波长在254 nm,但我们根据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甲醚的紫外光谱实际扫描结果,确定为438 nm为测定波长,在此波长下它们均有较强的吸收,而且干扰小,灵敏度较高,可满足透皮吸收对各组分的检测。   传统外用法中中药多以醋调外敷现代科学研究证实,醋中的醋酸、乳酸、氨基酸、甘油等化合物,对皮肤有柔和的刺激作用,使小血管扩张,增加皮肤的血液循环。另外本实验结果显示,在ph=6.0的30%乙醇溶液中有利于蒽醌类药物成分的穿透性,这可能与皮肤的生理特性有关。

关于大黄透皮吸收的研究中,现有的报道均对大黄中的大黄酚进行检测,而忽略了大黄中的其他有效成分。所以,本实验检测指标较多,同时对其大黄酸、大黄酚及大黄素甲醚等进行了透皮吸收的考察,以求得全面科学地探究透皮吸收及其促透作用情况。

本实验通过对大黄中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体外渗透实验和促透剂对药物渗透的作用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大黄中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的透皮吸收均有一定的促透作用,其中以大黄酸的透皮速率最好。在考察浓度为1%,2%,4%,6%的氮酮、丙三醇、油酸3种促透剂的促渗性能中,以浓度为2%氮酮时具有最大的透皮速率;丙三醇的促渗性能是随着浓度的增加一直呈现增强的趋势;油酸浓度为2%时与氮酮一样也有最大的透皮速率。

【参考文献】  [1]徐铮奎.四大类新型给药技术未来唱主角[j].中国药业,2001,10(7):29.  [2]毕殿洲.药剂学,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29.  [3]周运琴.透皮给药系统新方法及新技术的研究进展[j].天津药学,2001,13(2):5.   [4]方晓阳,叶 青.中药透皮吸收促进剂的研究与发展[j].中草药,2003,34(2):188.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医疗卫生列表

展开剩余(
甜菜碱对减脂的作用,甜菜碱对叶菜的作用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