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它是继承历代医家的学术理论与医疗经验,并结合现代临床实践所取得的新经验、新认识,系统地阐述内科疾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一门学科。为了更好地研究和发展中医内科学,有必要对其病名的产生、发展和运用情况有一个概括性的正确认识,并借以了解中医内科学学术理论的特色,从中汲取经验和教益。
中医内科病名历史悠久,早在殷商甲骨文、《周礼》、《礼记》中就有记载。在殷墟发掘的甲骨文里,已有“疟”、“蛊”之类的内科病名了。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可谓古代病名之渊薮,它记载了中医内科疾病数十种病名,较为系统的论述了疟疾、疫疠、咳嗽、肺胀、痹证、痿证、癫狂、厥病、臌胀、消中、腰痛、水胀、饮证、喑病、血枯、伏梁、肠覃、石瘕等数十种。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家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更是以病名为纲,针对各病的本证、兼证和变证全面地进行辨证施治。至于《金匮要略》和今之《中医内科学》则是古典内科学和近代内科学的关系,两者所论述的病种多数病名是相同的。如中风、症疾、历节、虚劳、肺痿、肺痈、咳嗽、胸痹、心痛、积聚、痰饮、消渴、淋病、水肿、黄疽、惊悸、吐血、衄血、呕吐、呃逆、下利等。自仲景之后的历代医家,从临床实践出发,更是在不断创立新的病名的同时,补充、完善了中医内科学辨证论治的内容,使之成为指导临床实践的系统理论。迄今为止,中医内科古今病名有上百种,目前为临床运用者至少有七、八十种之多,1985年版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仅介绍常见病49种。
各类内科疾病的命名,各有其不同的取义,一般来说,可分为三大类。
1温病的命名
温病的命名有二,一是根据四时节气,如冬温、春温;一是取义于时令气候,如春温、暑温、湿温、秋燥。另外,也有根据特殊临床表现或流行特点来命名的,如温疟、温毒、温疫等。
2其它外感疾病的命名
对温病以外的其它外感疾病的命名,一是根据病因,如伤寒、伤风,二是根据特殊的临床表现,如疟疾、痢疾、霍乱等。
3内伤杂病的命名
内伤杂病包括的范围广,病种多,其命名。约有以下几种。
3.1病因病原:如虫证、疟疾。
3.2病机及病理产物:如厥证、郁证、痰饮。
3.3病位结合疾病性质或主证:如肺痨、肺痿、肺痈、胸痹、头痛、胁痛、腰痛。
3.4主要症状:如咳嗽、喘证、噎膈、呕吐、泄泻、便秘、眩晕、心悸、不寐、遗精。
3.5特殊的临床表现:如消渴、哮证、癫狂、痫证。
3.6综合病证:如虚劳、中风。
3.7主要体征:如黄疸、水肿、臌胀。
由以上命名可以看出,中医内科病名除疟疾、癫狂、痫证、哮证等相对具有特异性,大体与西医有关病名相近外,绝大多数都是症状和体征。这些症状和体征算不算中医内科病名,中医内科病名一般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总的来说,一个中医病名,主要是依据以下条件确定的,即有其明确的名称含义,独立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鉴别诊断,同时,在其发展过程中,有规律可循,有预后可测,并有相应的辨证论治的理法方药。下列以“水肿”为例,看它是否具有病名的意义。
“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严重者还伴有胸水、腹水的一种病证。它是由风邪外袭、水湿湿毒侵淫及饮食不节、劳倦太过、房室无度等因素作用于人体,使体内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三焦水道壅塞不通,而致体内水液代谢障碍,水湿停于体内泛于肌肤而形成的。在病情演变匕有“肺肾相传”、“脾病及肺”、“喘胀相因”及病至脾肾常并发“凌心射肺”等传变特点。在治疗上,总结出了发汗、利尿、攻逐、健脾、温肾、降浊、化瘀等治法并有相应的方药以对。对于“水肿”的转归和预后也认识到经治疗后水肿渐消,食欲日增,脉象和缓,精神好转,是病退佳兆;反之,若水肿曰益加重,出现口唇爪甲青紫,呼吸喘促,不能平卧,缺盆、背心、足心平满,纹理消失,肚脐肿满反突,阴囊腐烂,皮肤流水,眼球肿胀,目光失常,舌质晦暗,则表示病重,如水邪闭阻三焦,出现关格不通,呕逆不止或并发亡阴亡阳,亦属恶候。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水肿”做为病名,它有明确的自身含义,详实的病因病理,符合临床的传变特点,行之有效的理法方药和较为全面的预后转归知识。所以,“水肿”虽属--个症状,但以它为中心,通过历代医家不断努力,总结出了如此全面系统的疾病规律,无论从过去和现在来看,它都起到了指导辨证论治的纲领作用。因此,象这类症状、体征性质的内科疾病名称,不应当把它作为一个孤立的症状看待,而实际上是以主症为中心,突出主要矛盾,并在此基础上,围绕这个主症,从纵横交错的关系中,从整体观念出发,全面系统地探讨其病因病理、发生发展、治法方药、转归预后,总结出一整套带规律性的认识。实践证明,中医内科学的宝贵经验和丰富的学术理论,正是通过对这些具体疾病的认识来体现的。这种以症状、体征命名的疾病,在中医学这个特殊的理论体系中,不仅具有与西医关于疾病概念同等的意义,而且还有效地指导着临床。这种研究内科疾病的方法,正是中医理论的特色之一,如果否定这类病名的意义,在客观上则是否定了中医的理论体系。检验中医病名的科学价值,只能用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如果舍此他求,则可能得出文不对题的结论。试想,如果现在取消“水肿”这个病名,而以西医病名代之,那就可能出现在西医的充血性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内分泌失调等病名下,附列出几个证型和处方,其结果必然是中医理论体系被肢解,其特色丢失。严重阻碍中医理论的独立发展。
现阶段运用中医内科病名,有利于中医学术的发展,这是勿庸置疑的,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方法的特殊性,没有也不可能采用如同两医一样的以实验室检查为基础的命名原则,而主要是根据对临床表现的观察来进行命名,这样,它在反映疾病的本质方面就可能不如西医病名那么准确。例如,西医的“肾炎”属于中医的“水肿”病范畴,如果单凭望、闻、问、切四诊资料不结合尿和血的理化检查来判断病情预后,有时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出现误把病情好转当成治愈,把病情反复或恶化仅仅责之于“劳复”、“房室复”等因素,这显然是不全面的。再者,由于中医内科病名是建立在宏观认识基础上的,因此有其局限性。中医的病是对证的高度概括,而证是病的临床表现。如果通过四诊来发现任何病变,那就无病可言,无证可辨。现在临床实践证明,确有少数病人,西医理化检查有病,如亚急性肝炎、早期肿瘤等,而中医望、闻、问、切检查则无异常发现;还有,现代医学中的某些病,尤其是神经内科的一些病,如巴金森氏病、舞蹈病、肝豆状核变性、脊髓空洞症、多发性硬化、肌萎缩侧索硬化、病毒性脑炎等。虽各有其临床表现,但中医诊断常有四不象情况,很难作出病名诊断。象这些在医学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单靠目前有的中医内科病名难以满足临床需要,应当用发展的观点,面对现实,通过广泛的讨论和争鸣,逐步统-认识,不断补充确定新的病名,必要时,也可以引用一些现代医学病名。
总之,我们在继承祖国医学精华,保持其传统特色和理论体系的同时,还应以发展的眼光,取现代医学之优势为我所用,不断充实、完善中医内科学的理论体系,完善其对病名的认识,使之更适合于现代临床实践。
作者:刘达/030012 山西职工医学院;张惠萍/长治惠丰机械厂职工医院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医疗卫生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