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柴胡疏肝散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治疗效果。方法40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柴胡疏肝散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腹痛、发热、恶寒、流涕、恶心呕吐积分、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腹痛、发热、恶寒、流涕、恶心呕吐积分、总积分均明显低与治疗前,且观察组腹痛、发热、恶寒、流涕、恶心呕吐积分、总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3例复发腹痛,复发率为15.0%(3/20);对照组9例复发腹痛,复发率为45.0%(9/20);观察组腹痛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疏肝散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相关症状,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作者:何东亮,莫喜英,彭金燕
关键词:肠系膜淋巴结炎;柴胡疏肝散;辅助疗法;
肠系膜淋巴结炎主要发生在<7岁儿童中,春季及冬季为高发时期,属于病毒性感染疾病。该疾病相关临床表现为阵发性腹部疼痛、发热、咳嗽、呕吐等,少数伴随便秘或腹泻。目前该疾病治疗在西医中多以常规抗感染等对症治疗,无统一治疗方案,虽然可暂时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但是长期效果不理想,容易复发。作者在临床治疗工作中发现,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柴胡疏肝散的临床效果显着,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柴胡疏肝散对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治疗效果,以为后续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40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所有患儿均符合肠系膜淋巴结炎相关诊断标准,西医诊断参考《诸福棠实用儿科学》[1],中医诊断参考汪受传主编的《中医儿科学》[2].排除标准:伴随急性阑尾炎、急性肠胃炎及其他急症患儿;严重心肝肾疾病患儿;患儿家属不同意治疗方案,随访脱落患儿;对本次治疗药物过敏患儿。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男11例,女9例,年龄1~9岁,平均年龄(5.0±1.6)岁,病程2d~5个月,平均病程(2.2±1.3)个月。对照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1~10岁,平均年龄(5.5±1.7)岁,病程4d~4.5个月,平均病程(1.8±1.0)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治疗方法患儿家属知情同意。所有患儿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可探及≥1个肿大肠系膜淋巴结。淋巴结为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均匀的结节状低回声,并且与周围边界区分清晰,部分结节融合,纵、横直径最大24mm×11mm,纵、横直径最小4mm×5mm.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抗感染和解痉治疗,治疗7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柴胡疏肝散治疗,柴胡疏肝散组方:陈皮、芍药、枳壳各6g,柴胡10g,川芎、香附各9g,甘草3g;腹痛明显则加入元胡及郁金各10g,用水煎服1剂/d,取汁150~200ml,分早晚服用,治疗7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两组患儿治疗1个疗程后根据腹痛及超声检查肠系膜淋巴结大小确定治疗效果,治愈:腹部疼痛等相关症状消失,超声检查未探及肿大淋巴结;显效:腹痛明显减轻,肠系膜淋巴结明显比治疗前减小;有效:腹痛症状比治疗前轻,肠系膜淋巴结比治疗前稍小;无效:治疗前后疼痛等相关症状无明显差异,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无差异[3].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参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评价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情况,得分越低说明疗效越好。(3)比较两组治疗后腹痛复发情况,两组患儿均进行6个月的随访,观察其腹痛复发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腹痛、发热、恶寒、流涕、恶心呕吐积分、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腹痛、发热、恶寒、流涕、恶心呕吐积分、总积分均明显低与治疗前,且观察组腹痛、发热、恶寒、流涕、恶心呕吐积分、总积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治疗后腹痛复发情况比较
观察组中3例复发腹痛,复发率为15.0%(3/20);对照组9例复发腹痛,复发率为45.0%(9/20);观察组腹痛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表2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bP<0.05
表3两组治疗后腹痛复发情况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讨论
肠系膜为腹膜的一部分,可以分为小肠系膜、横结肠系膜以及直肠系膜,肠系膜为淋巴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在回肠末端及回盲肠最为丰富。由于回盲肠瓣存在,使得小肠内容物快速回流至盲肠,但是可以阻止盲肠内容物流至回肠。因此,小肠的内容物在回盲末端停留,使得肠内的病毒、细菌及毒素等在该处被吸收进入回盲肠淋巴结,造成肠系膜淋巴结炎[6].
中医将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归属于“腹痛”范畴,诱发原因主要为寒邪瘀积,不通则痛,因此治疗原则为清热解毒、疏肝理气、活血化瘀[9].本次作者采取柴胡疏肝散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该方出自《景岳全书》,以辛散疏肝理气功效为主,辅以养血柔肝、行气活血等功效[10].组方中的芍药、甘草及香附等具有行气止痛等功效,对于缓解腹部疼痛功效显着[11,12,1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柴胡疏肝散治疗的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该种治疗方法疗效显着。观察组患儿腹痛复发率仅为15.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的4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远期效果显着,研究结果与倪晓红[5]报道基本一致。柴胡疏肝散在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效果理想,此外本次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说明该种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安全系数。
综上所述,柴胡疏肝散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相关症状,值得推荐使用。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医疗卫生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