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医疗卫生

多针疗法,足跟痛点穴疗法

2024-06-04  本文已影响 564人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摘要】目的探讨多针围刺配合中药塌渍治疗足跟痛的疗效。方法将30例足跟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5例,治疗组采用多针围刺配合中药塌渍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两组有效率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针围刺配合中药塌渍治疗足跟痛具有较好的疗效。论文关键词:足跟痛,多针围刺,中药塌渍  足跟痛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表现为晨起下床或久坐起立时足跟有针刺样疼痛,行走活动片刻后疼痛缓解,行走过多时疼痛又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自2010年至今,笔者采用多针围刺配合中药塌渍治疗足跟痛15例,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门诊患者,共30例,按就诊时间先后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15例(男7例,女8例),年龄39-73岁,病程3个月-2年,单侧足跟痛11例,双侧足跟痛4例。对照组15例(男6例,女9例),年龄38岁-75岁,病程3个月-2年,单侧足跟痛12例,双侧足跟痛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依据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和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伤科学》确定诊断。  ①跟痛多为晨起下床或久坐后初起步为甚。②疼痛多为胀痛、刺痛,有局部发热或烧灼感。③休息痛或静息时跟部不适感。④跟部可出现局限性肿胀,压之无凹陷。⑤跟骨环形挤压疼痛。⑥跟痛时可无腰部症状。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足跟痛诊断标准,且不具有排除标准中任何一项者。排除标准:妊娠、哺乳期妇女;合并肝、胆、肾等重要器官疾病者;X线片检查示结核、肿瘤、骨折等其他骨性疾病者;临床资料不全者。  2.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针刺取穴  根据临床检查的压痛点局部取穴,加取双侧太溪穴。  2.1.2 针刺操作  患者取俯卧位,局部常规消毒,取1寸30号毫针若干,在压痛点中心处垂直刺入1针,进针深度0.3-0.8寸;再以此处为中心,1厘米左右为半径,不计针数进行围刺,进针深度0.3-0.5寸,针尖指向痛点中心;再取患者双侧太溪穴直刺0.5-0.8寸,施以捻转补法。痛点处每10分钟行针1次,使之产生较强的酸胀感,留针30分钟。1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2.1.3 中药塌渍  中药配方:红花、乳香、没药、透骨草、羌活、防风、川断、骨碎补、伸筋草各20g,威灵仙50g。将上述药物粉碎成细末,装入敷料缸中,将凡士林放入锅中加热至液状并沸腾,盛起倒入药粉中搅拌成泥状冷却备用。用时将上述膏药50克左右均匀地涂在纱块上,直接敷盖在足跟部,加以TDP照射,照射距离30-40厘米,每次照射30分钟。治疗期间注意皮肤护理,防止皮肤过敏、红肿、破损及烫伤。  2.2对照组  取压痛点、双侧昆仑穴、双侧申脉穴、双侧太溪穴,双侧照海穴。痛点处垂直刺入1针,进针深度0.3-0.8寸。每10分钟行针1次,使之产生较强的酸胀感,其余各穴常规针刺并施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1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3.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足跟痛完全消失,运动行走自如。  显效足跟痛基本消失,晨起下床或久坐后初起步时偶有痛感。  好转足跟痛症状较治疗前减轻。  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表1结果表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两组有效率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疗效比较(n%)  

组别

n

治愈

显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15

10(66.7)

3(20.0)

2(13.3)

0

100

对照组

15

6(40.0)

3(20.0)

2(13.3)

4(26.7)

73.3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医疗卫生列表

展开剩余(
中医解酒药,古代解酒汤有效果吗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