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艺术论文

画家作品题材变化及绘画艺术研究

2021-11-12  本文已影响 623人 

  [摘要]威廉·布格罗(1825-1905年)是19世纪法国学院派画家,他一生都专注于艺术创作,并创作了众多造型严谨、体态唯美、细致入微的油画作品,是法国新古典主义后期的代表人物。研究布格罗的绘画艺术,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布格罗绘画艺术的了解,还能深入了解布格罗生活的那个时代的艺术发展状况。本文首先介绍布格罗的生平,然后对各个时期布格罗绘画题材的变化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新古典主义;唯美;学院派;布格罗

  一、布格罗的生平

  威廉·布格罗1825年出生于法国西部濒临大西洋的一个名叫拉罗谢尔的古老海港,幼年时他被过继给担任牧师的叔父抚养,因此熟读古希腊神话和基督教圣经故事,这为他后来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1838年,布格罗开始跟随萨热学习素描,正式接触艺术。1844年,布格罗赢得了生平首个人物绘画大奖,从此点燃了他想要成为一名画家的雄心壮志。为了能去巴黎继续学习深造,布格罗不得不为名人绅士画肖像,以此赚取去巴黎的学费。在21岁时,他终于成功进入巴黎艺术学院的皮科工作室,开始了学院派风格的训练。在这里,布格罗接受了扎实的绘画训练,因此他笔下的人物看上去永远那么生动而鲜明。1850年,布格罗的《赞洛比亚女王在亚雷克斯河畔被牧羊人发现》获得了“罗马大奖”的头奖,他因此获得了前往意大利学习的机会。在接下来的四年里,他深入研究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和巴洛克时期许多大师的作品,意大利晴朗的阳光、美丽的户外景色也吸引他画了许多素描写生,这些都为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素材。1854年,布格罗从意大利学成回到巴黎,从此便时常参加巴黎的沙龙展览,甚至多次在万国博览会上展出自己的作品。1876年,布格罗成为法兰西艺术研究院院士,这是法国艺术家至高无上的荣誉。布格罗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家庭生活却不那么美满。1877年,布格罗的妻子玛丽和8个月大的儿子威廉过世,人生的大起大落让布格罗在现实中找不到心灵的慰藉,只好借颜料、画布疗伤止痛,将自己的情绪通过作品献给去世的亲人。他相继创作了《圣殇》《圣母的慰藉》《带往天堂的灵魂》等作品,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哀思。在布格罗晚年时期,学界出版的《19世纪绘画史》省去了布格罗、杰罗姆等学院派画家,仿佛他们从未在画坛出现过一样。1905年布格罗去世,这位曾经红遍整个欧洲的艺术大师也没能得到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半个多世纪以后的1984年,巴黎大皇宫美术馆为布格罗举办了一个回顾展,人们此时才重新认识这样一位大师,明白他对艺术的执着,对美的不懈追求。

  二、布格罗各个时期的作品题材变化

  布格罗的作品题材十分广泛,早期主要描绘古代神话和寓言故事,后来逐渐转向温柔安静的女人体和朴素唯美的乡村人物。19世纪70年代以后,宗教题材在他的创作中开始频繁出现,或许他是想以此化解自己失去亲人的痛苦。对于这些题材,布格罗都以无可挑剔的技法和造型手段使之传达出一种永恒高贵之美。

  (一)古代神话和寓言故事类题材

  布格罗最早为世人所熟知的作品《赞诺比亚女王在亚雷克斯河畔被牧羊人发现》创作于1850年,这幅作品为他赢得了“罗马大奖”。画中讲述了一个罗马历史故事:赞诺比亚女王和丈夫因属臣发动政变被迫逃离家园,此时女王有孕在身,丈夫只能将女王刺伤丢入亚雷克斯河中,之后女王被善良的牧人发现并救下。画中表现的正是牧人救下女王的一瞬间。画面左边两个健壮的男子用力托起失去血色的女王,身后的一个牧人急切地前来探望女王的状况,另一个背对观众的人正从后面取下同伴带来的水壶准备送水给女王喝。整个画面将人物动作刻画得活灵活现,极富戏剧性。在这幅早期作品中,每一个人物都被塑造得结实有力,可见布格罗已经完全掌握了人体的比例结构。这幅画后来被收藏在巴黎艺术学院之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

  (二)温柔安静的女人体和朴素唯美的乡村人物

  19世纪是社会变革的时代,也是工业革命时代。此时,机器大生产代替了手工制作,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转变,公众对宗教的信仰度普遍下降,更多关心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事。这一切导致人们的艺术观念逐渐转变,一些大型的宗教历史画很难在市场上卖出,偶尔只能卖给一些政府机构。布格罗敏锐地感觉到了时代审美兴趣的变化,他的作品开始从较为严肃和忧郁的大型宗教历史场面转向轻松明亮的笔调,题材也从宗教历史神话转向对唯美的人体尤其是女性人体的描绘。1885年,在法国研究院的一次演讲中,布格罗说:“古代的艺术揭露出大自然造物拥有千变万化、无穷无尽的灵感来源。几项相关的要素结合在一起,如头、胸、手臂、躯干、腿、腹部等等,杰作就会一一被创作而出,又何必向外追寻其他的东西来画画或者雕塑?”由此可知,他认为艺术家只要描绘人体之美已经能够完全满足创作需求,根本不需要从其他事物上下功夫。《女精灵们》可以称得上是一幅人体绘画的杰作,在144.8cm×209.5cm的画幅上,他精心描绘了大大小小13位女性人体。画中的各个人物通过特定的姿势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这对我们学习构图和处理画面中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大有裨益。从这幅画中我们也能看到古典传统对布格罗的影响:首先,画面采用的是伦勃朗式的传统表现手法,即将主体人物置于暗色背景中,从画面左上方打一束光照射在前面的人体上;其次,人体的姿势隐约透露出洛可可艺术家的影子,即追求人体的律动之美,画面最左边的人物正举起手臂拨弄她的头发,令人不禁联想到安格尔在《泉》中的人物形象。除了传统唯美的人体画,布格罗还画了许多表现法国农村女性的形象,她们大多是牧羊女。《年轻的牧羊女》《沉思》《牧羊女》《小牧羊女》等都是这一题材的代表性作品。随着意大利歌剧戏曲进入法国皇家宫廷,穿着优雅的牧羊人和牧羊女在羊栏和村庄水井旁寻找爱情的浪漫故事让农村景致在法国上流社会十分受欢迎。《小牧羊女》这幅画描绘的就是一个头戴黄色头巾、身穿连衣裙的农村小女孩。她将一根木棍双手拄在脸旁,若有所思地看着观众,女孩光着脚,背景是一片广阔无垠的草地,观众隐约能看到几只羊。布格罗对画面远景的虚实处理得十分到位,他用背景的虚衬托前景人物的实,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人们在看到布格罗的这些作品时,总能联想到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与当时巴黎城市中人们熟知的生活完全不同,令人陶醉和向往。我们如果去翻阅一些记载当时法国农村现状的资料就会发现,现实与艺术作品之间其实有着天壤之别,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农村生活从早到晚也都是劳碌的,绝不像布格罗画的那样宁静、安逸。不过,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布格罗在创作这些作品时不是想故意隐瞒事实,而是为了给人们带来某种希望,让人们在忙碌枯燥的现实生活中看到希望,寻得心灵的一丝慰藉。

  (三)宗教题材的作品

  19世纪70年代以后,布格罗创作了许多宗教题材作品,如《圣殇》《圣母的慰藉》《带往天堂的灵魂》等。《圣殇》这幅画中采用环形构图,圣母怀抱基督,天使们围成一圈,都表现出痛苦的表情,圣母用一种极其痛苦而忧郁的目光注视着观众,观众仿佛身处其中。在这一系列宗教题材中,布格罗用隐喻的手法将自己失去亲人的痛苦倾注在作品中,令观众震撼不已。布格罗不用最直接的方法而是采用隐喻的方法表达自己的艺术理念,这引起了现实主义和印象派画家的不满,他们认为艺术不应该过分地美化生活,艺术家必须将自己最直接的感受表现在画布上,不经过任何美化。除此之外,布格罗严谨的笔法和一丝不苟地刻画出画面上所有细节的做法也是印象派画家不能认同的。也许正是因为他的画面太过于完美,过于求其真实,反而导致画面留给观众联想的空间不够。不可否认的是,布格罗的确称得上是一位艺术大师,尽管之后的艺术风格越来越多样,艺术也开始转向对情感的表达,但他的作品对今天的创作者来说仍然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他那精确严谨的造型、优美和谐的画面氛围以及对待艺术的一颗赤诚之心对今天的艺术创作者来说永远值得学习和铭记!

  参考文献:

  [1]许家德.布格罗人物画的风格特征研究[J].大舞台,2014(10):25-26.

  [2]王子明.绘画史上的匆匆过客──布格罗[J].美术大观,2013(3):6-13,3,161-162.

  [3]王晓青.唯美静谧──浅谈布格罗作品中的忧郁感伤情调[J].文学界(理论版),2012(9):307.

  作者:蒋代运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返回艺术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音乐指挥艺术风格形成研究上一篇: 丝路文学群体艺术创作与情感表达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