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女性是民间艺术的主要参与者,她们将自己的生活理想和价值观念融入民间艺术,通过手工技艺来表达情感诉求,以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的方式将所掌握的民间技艺代代相传,对我国民间艺术的传承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关键词:女性;民间艺术;传承
一、女性对于传统技艺的传承
女性是社会生活和民间艺术的主要参与者,她们将传统技艺与自身生活融合为一,将民族文化传给一代又一代。民间艺术生根发芽于民间,服务于民间大众的日常生活,小农经济的特征决定了妇女的创作主体地位,因此,民间传统技艺的传承往往是由女性完成的。加之民间艺术是百姓在生产和生活中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创作的,并未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其传承主要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至今天仍存在于民间,特别是一些经验丰富的年长民间艺人群体中,他们之中很少有人接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识字较少,无法以文字形式或者系统的知识体系将自己所掌握的艺术技巧和经验传给下一代,只能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进行。以民间鞋垫艺术为例,我国传统习俗中素来有﹃本命年﹄的说法,《辽史》记载:﹃国俗,每十二年一次,行始生之礼,名曰再生。﹄本命年一直被视为不吉利的一年,因此,逢本命之年的人们会穿红色袜子、红色衣服,或者专门绣制一双鞋垫,以求平安顺遂。我国老百姓认为,红色代表喜庆,可以驱邪避灾。因此,母亲就会教自己的女儿纳制红色鞋垫。广大的劳动妇女一直保留着这种传统习俗,她们认为穿上红色的衣服,垫在脚下一双红色的鞋垫,就会平平安安、身体健康。另外,人们还会在红色鞋垫上绣上﹃踩小人﹄﹃保平安﹄等字样,寓意规避小人,平安吉祥。长此已久,本命年绣红色鞋垫渐渐变成了一种传统习俗。女性也会在传承民间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进而在其居所周围形成一个文化圈。劳动妇女在婚嫁以后,生活稳定,会经常性地与左邻右舍的女性聚在一起做针线活或者其他民间艺术品,她们彼此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如果某一天谁独创了一个不同于以往所制作的小玩意,能够迅速得到其他女性的认可,并向她学习。同时,女性会根据自己的理解与经验进行加工改造,以新的形式继续传播,这样便会形成一种文化圈。
二、女性对于民间传说的传承
民间传说往往是民间百姓以历史人物为原型,对自身想象加以夸张、丰富而塑造的故事。其与人们的家庭、婚姻、民间风俗密不可分,在百姓之间广为传播。民间传说的传播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口口相传;可以用文字记录下来,编制成册,方便后人随时查阅;可以编成戏剧,以表演的形式传播;也可以以剪纸或者刺绣的形式汇编成故事,代代流传。以剪纸艺术为例,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的剪纸艺人代表王计汝老人,就通过剪纸这一艺术形式讲述民间传说故事。这一传承形式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化历史意义,而且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素材。在传承民间传说方面,王计汝老人的民间传说剪纸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神话传说、史事传说和人物传说。第一类剪纸艺术作品是神话传说,表达人们希望驱邪纳福、风调雨顺、生活如意、儿孙满堂的美好愿望。这类剪纸以民间传说中的神仙为主,如水神、八仙、灶神等,特别是长期生活在黄河沿岸的人们,经常受到洪水的侵害,因此希望能得到神灵的庇佑,免除洪水灾害。描述水神的剪纸也因此在这些地区尤其受欢迎。第二类剪纸艺术作品是对于史事传说的描绘。该类剪纸艺术作品主要描述历史真实故事,通过直观的方式教育和鼓励人们,如杨家将的故事等。第三类剪纸艺术作品是人物传说。这类剪纸以典型人物为主角,作品通过描述他们的生活对于此类人物的或同情、或钦佩等的感情,如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等。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从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民间艺人对于民间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热爱,更能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感受民间百姓质朴的理想和殷切的愿望。显而易见,民间女性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创作,将生活中的美自然质朴地表现出来,生活气息浓厚,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民间艺术的传承贡献力量。
三、对于女性传承的保护
女性是民间艺术传承的主体之一,因此,必须重视对于女性传承的保护。改革开放使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此种背景下,西方观念大肆入侵我国,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识等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通讯、交通不发达,人们生活较为闭塞。近年来,网络大面积覆盖,交通四通八达,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百姓对社会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固守农村大院,男耕女织的生活状态已经基本消失,广大的劳动妇女有了更多的工作机会,这就使传统的民间艺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传承危机。因此,对于女性传承的保护势在必行。对此,可以利用社会力量,对女性传承保护进行干预。通过社会力量来支持民间艺术的传承,包括采取法律、行政、财政等措施,加强对于民间艺术传承人的保障。加强政府干预,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女性传承人,为她们颁发证书、给予补贴,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并对她们所掌握的技巧和经验进行抢救性记录、整理,为各族、各地的文化艺术传播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社会力量还包括发挥市场经济的力量,将市场这个巨大的空间充分利用起来,促进民间艺术品进入商场,成为广大女性的谋生手段。对于女性传承的保护还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进行。可以将民间艺术引进学校,提升学生对于民间艺术的关注度与兴趣度,使学生自觉担负起民间艺术传承的重任。学校可以开设传统民间技艺课程,培养学生尤其是女生的民间艺术兴趣。国家教育方式对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非常重要,将传承活动纳入教育体系,使民族民间文化进入学校,同时开设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启发学生自主研究、勤于动手,学习制作技艺,使他们发自内心地热爱民族文化,提高对于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意识。青少年是民族文化血脉的继承者,一个民族落后的表现不仅在于科学技术方面,更深层的表现在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因此,学校应从小培育学生的民间艺术传承意识。首先,中小学可以将当地的民间艺术设置为必修手工课,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受到当地艺术的熏陶,同时也有利于那些想要从事民间艺术学生的潜力挖掘,为他们将来进行深造奠定基础。其次,中小学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去当地手工艺术坊观摩学习,接受经验丰富的艺人的指导。另外,大学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具有文化创造力的人才之地,教学设施相对先进。大学应充分利用其资源,大力发展民间艺术教育,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路径。四、结论民间艺术是其地民众在不断适应生产与生活环境的过程中创作的文化产物,有着很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是各民族群体文化的精华。从本质上说,优秀民俗文化的传承是传统民族文化的延续。其中,女性在民族文化传承中起着主要作用,她们在生活中创造了部分民间艺术,民间艺术作为文化元素融入她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她们表达情感、描述生活的重要载体之一。因此,重视并保护女性传承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发展民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董晓萍.民俗非遗保护研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6.
[2]杨慧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7.
作者:陆晓娜
返回艺术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