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苗族历史悠久,聚居地域辽阔而复杂,苗锦苗绣服饰图案艺术的发展体现了苗族妇女的价值认同以及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民族审美个性。不同的地域环境和支系形成了绮丽多变、纹饰繁富的多样性风格。
关 键 词 :苗族服饰 妇女价值 纹样艺术 绮丽多姿 民族审美
一、苗族服饰图案纹样艺术的人文背景
苗族服饰向来以绮丽多姿、纹饰繁富的特点为世人称道。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苗族有些简陋的吃住生活与他们织绣染装服饰艺术的五彩缤纷、灿烂夺目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反差。在苗族服装饰纹图案精美绚丽多姿的背后,有些人家连床铺被盖尚不齐全,食物常年以酸汤菜为主的条件下,在服饰上从不含糊行事。从发生学的角度上来看,任何民间艺术品背后所蕴藏着的意涵、人文内涵及象征意义都与该民族或群体的生存、发展和思维方式休戚相关,特别是一些民族风俗习惯在民族和群体中一般来说是约定成俗、口传心授的。
服饰织绣染装艺术在苗族社会中能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得以经久不衰的繁荣和发展,一方面体现了这一约定成俗的民族风俗习惯;另一方面则体现了苗族妇女自身的价值观,即能力的体现和审美的体现。这两种价值观的体现对其社会声誉和择偶、婚姻缔结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影响。苗族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吃的、用的都基本上由家庭自己生产,妇女除参加农业劳动和家务劳动之外,纺织、刺绣或蜡染是她们一生的主要劳作。因此,纺织绣染在苗族中成为人们评价妇女能力高下的一个主要标准。美誉四方的妇女,必定是纺织绣染做得最好、心灵手巧的妇女,她们会受到人们的敬重和喜爱。反之,不善纺织绣染的妇女,会受到人们鄙视,给待婚姑娘在择偶、婚姻上带来不利甚至麻烦。显然,这种受风俗制约的习惯势力是苗装服饰发展的主要条件。千变万化、灿烂多样的苗装服饰纹样表达了苗族妇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反映了苗族人民热爱民族本土文化生活的社会习俗和社会风尚,正因为这种民风民俗的提倡和地位的确立,才使苗装苗绣得以世世代代不断继承和发展。而众多的苗族聚集地及其不同的分支与不同的环境,又为服饰纹样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条件。
苗族现有人口700多万,在我国56个民族中,人口列第五位。在中国版图上,人们以苗族的地域分布状况和语言特征,习惯将其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分支。这三大支中,各有若干宗支。其中中支中的黔东南是苗族最大的聚居区的核心腹地,占苗族人口的1/4,有40多个支系。苗族的东支与中原汉族聚居区接近,汉族政治、经济、文化对其影响较大,自明清以来,生活习俗逐渐汉化。西支苗族因历史上频繁迁徙,同一支系往往分割在不相连的地域,其村落多夹杂在其他民族之间。由于苗族聚居地的环境分布和不同支系分布的原因,便形成了支系众多的服饰工艺争奇斗艳、图案纹样繁杂的现象。
从苗族服饰图案纹样艺术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苗族人民在严酷的自然和政治斗争中、形成的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民族个性。它不仅是一种文化与价值取向,同时也是一种政治体现。在苗族服饰发展的漫长历史中,曾受封建专制统治阶级的民族歧视和压迫。清王朝曾强令苗族改装,黔东南一带苗区曾顽强抵制。由于苗族所具有的强烈的民族反抗意识与政治自由个性,使苗族服饰在传承中得以稳定发展。工艺上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创造,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民族服装装饰艺术,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民族服饰中一支亮丽的奇葩。
二、苗族服饰图案纹样运用与图案纹样类型
从派生出的众多的苗族服饰类型与纹样图案艺术上可以看到,苗装图案每一部位和配件都是苗族妇女的精工细作。方寸之间,储存了延续千年的古老记忆和苗族妇女对生活美好的追求。如果说苗族服饰纹样造型比其他民族丰富是有别于其结构搭配上的创意独特的话,那么更主要的还是饰纹图案的不同变化。在苗族丰富的服饰纹样造型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苗族人民热爱生活、崇尚自然、追求美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同时还表达出他们奇特的审美意识和图饰文化的创意与娴熟的表现纹样的技巧。苗族服饰之所以华丽大度,是与服装的图饰纹样造型分不开的。苗族的服饰纹样主要用在衣裳、配饰、银饰以及背儿带、被面及床上用品等方面,所使用的装饰图案种类丰富、绮丽多变。这些饰纹图案一般主要的是绣在上衣的肩、领、襟、背、袖等部位,配件如腰带、飘带、围腰、围胸兜、头巾、帽子、围裙、鞋和各种银饰以及衣裳之外的背儿带等。
苗族服装图案纹样形式在表现手法上大致可归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具象性纹样,即接近于写实的纹样;第二类是半抽象半具象纹样,即由几何线条组成的实物具象;第三类是纯几何形纹样。所有的纹样都具有程式化的特征,所描述的母题主要有动物、花草、太阳、月亮,在一些地方支系(型)中还配有一些人物活动。这些纹样在造型创意和表现手法上充分展示了苗族写实和写意两方面的技巧与才能,任由思维进行创作。从其纹饰题材内容上看,源于对古文化和历史的记忆,源于对自然环境的写实和对古历史文化及自然环境的写意。
从纹样装饰的类型上,基本可分三类:几何纹,动物纹,植物纹。
苗族服饰中大量的几何纹饰主要有十字纹、锯齿纹、水波纹、云纹、雷纹、回纹、井字纹以及几何化的自然物象太阳纹、铜鼓纹、星纹、卷草纹、八角花纹等等。这与他们运用以织花和挑花、贴花工艺为主有着密切的关系。苗族服饰中的动物纹也十分丰富,造型十分奇特,特别是在服饰的装饰上,运用独有的表现手法,体现了苗族妇女在动物图案纹样中极具丰富的想象力和较高的概括力。
动物纹样是苗族服饰中使用较多的图案纹饰,心灵手巧的苗族妇女使各类型动物纹饰夸张变形,显现出独有的韵味和魅力。这些动物造型主要有牛、龙、象、虎、狮、鹿等动物及无名走兽纹饰。所有动物形象都是超现实的造型,除一般常见的变形、夸张、简化、程式化等变体方式外,还普遍有这几种特殊的变体形式:半人半兽;多动物合体;动物人物与植物合体;包含,即动物躯干像怀孕式的包含形体小一些一两个人物或动物;双头共身或双身共头;独头,即只取兽的头部下面像,似青铜纹饰兽面纹。
苗族服饰中的植物纹饰主要有菊、荷、石榴、葫芦、向日葵、鸡冠花、蕨菜、辣椒花、折枝等及山野中、水中叫不出名的花卉植物。这些纹饰主要用于服饰的领沿、袖口等边沿。有时则以植物纹与动物纹交叉绣制。动植物纹饰表现技法基本上概括了所有能掌握之织、染、绣、贴、补等工艺。由于不同的地区掌握工艺情况的不同,纹饰的造型也呈现出不同的个性和地域性特色,从而也就构成了苗族服饰地域性风格和类型繁富的现象。
苗族服饰大致分100多种服饰类型,其中一部分类型只采用刺绣或辅以织锦装饰,另一部分类型则以刺绣、织绵与蜡染并用。在蜡染的服饰类型中,中支苗族仅有几支,西支苗族较为普遍,东支苗族基本上没有。刺绣、织绵在色彩的丰富性、鲜亮性和材质、工艺变化表现的质感、立体感与图案纹样的丰满等视觉效果及经久耐用性诸方面均胜于蜡染的单调、平板,这也许是苗族服饰普遍喜欢使用刺绣、织绵的原因。为了取得悦目的观赏视觉效果,苗族刺绣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精湛的多种刺绣技法与质材的巧妙搭配方法。有些技法非常独特,如扁带绣、梗绣、锡片绣、各个服饰类型都有一至二、三种主要的绣法,各种绣法与服饰的质材、纹样变化构成各自的类型和刺绣风格。黔东南凯里一带苗族刺绣针法多达一二十种,基本绣法大致有平绣、锁丝绣、扁带绣、梗边绣、布帖绣、堆绣、锡片绣、打籽绣、挑绣、数纱绣等常用的绣法。有些类型的刺绣有时常由几种技法配合在一起,使图形纹样更具有起伏变化的丰满富丽的视觉效果。
三、苗族服饰图案纹样对现代艺术的影响作用及现状
苗族服饰传统有其特殊的生存环境和传承方式,即使在现代社会中,一些支系的纹饰图案中仍然保存着诸多远古时期文化和原始艺术的特征。在服饰中,一些奇幻的形象蕴含着神秘的观念意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彩陶、青铜文化的缩影。这些奇异神秘的图案纹样,对于现代绘画艺术和装饰艺术都有无可估量的运用价值。从很大程度上给予人们现代绘画艺术、装饰艺术的承载和发展极大的启发。开发和利用这一民族文化,对现代社会的绘画艺术、装饰艺术的创新有其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快节奏的改革变化,一些新生苗族后代迫于生存的压力在观念上对传统服饰有所淡化,这种耗时费功的纺织绣染服饰艺术显然已经失去了重要的地位。在制作的技艺上,新一代人远不如前辈人了。激烈的社会竞争必定很难从时间上保证这一传统的服饰制作工艺得以延续。
旅游在冲破传统文化最神秘最深层的神经的同时,带来传统文化的规范化、表演化和观赏化的结果。一些节日往往追求的是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功利目的,削减了原有文化服饰的展示功能。苗装逐渐沦为以节日、娱乐为内容的道具和附庸,渐失赖以生存的文化氛围,苗装服饰艺术也走向了衰微。我们所担忧的是再过若干年,这一民族瑰丽之花恐会随着时间黯然凋谢、流失。笔者以为,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
[1]杨正文编著.《苗族服饰文化》[m].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2]扬鬃 王良范编著.《苗侗文坛》[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
[3]宛志贤编著.《苗族盛装》[m].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
[4]钟涛编著.《苗锦苗绣》[m].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艺术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