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戎苗寨位于湖南省吉首市古丈县境内,地处湘西南部,是一个典型的山地乡村。相传墨戎苗寨名字的由来,是因为东海的一条蛟龙曾栖息于村后的山上,“墨戎”即“有龙”的意思。
墨戎苗歌属于湘西苗歌的一个支系,其题材比较复杂多样,它集山歌.傩歌.哭嫁歌.故事歌.拦门歌.扛仙歌.众歌为一体,主要有表现青年男女爱情,放映日常生活的;有祭拜天地,还傩酬神的;有婚丧嫁娶的;有称赞英雄,讲述民间故事的;还有欢庆丰收,预祝来年风调雨顺的,内容多彩多样。
在墨戎寨的走访中,我们专门邀请苗族老乡为我们演唱。演唱中,既有独唱,又有合唱,曲调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唱词简单押韵,朗朗上口。其中,墨戎歌王阿婆演唱了“哭嫁歌”.“丧葬歌”两种曲调类型,其多人合唱了“情歌”,类似于合唱,作为送别之礼。苗寨中有一位祭祀司仪,俗称“苗老司”,因为并没有祭祀活动,他也为我们演唱了一段在族人的祭祀活动中所需要的歌唱,实在是难能可贵。这些人在对苗歌文化的传承上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针对这几首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墨戎苗歌,我们做了几个方面更为细致的分析。
一. 墨戎苗歌的歌词特点
1. 韵律特点:
以歌王阿婆演唱的“哭嫁歌”为例,整首歌都是用湘西苗语演唱。湘西苗语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中的东部语言。“哭嫁歌”的歌词就字数而言,其词体结构为七言,段体为七言二句的段式。其韵辙为单押韵,由前后两段反复蝉联来体现,第一段的第一.二句各起韵脚,后端的第一句压前段第一句,第二句压前段第二句。
2. 衬词特点:
苗歌歌词又很强的即兴性,边想边唱,所以在歌王阿婆的两手秒各种,显然是不同的调。但在演唱的开始,中间和结尾,都有大量的衬词出现。如在“丧葬歌”中,每句都出现了“嘿嗯嘿嗯”的衬词,在“哭嫁歌”每句中出现了“嗬呃嗬呃”的衬词。歌王阿婆说,因为歌曲都属“平腔”,歌词又存在很大的即兴性,因而衬词成了区别不同调的最好最直接的因素。这种衬词的频繁出现,为演唱者创作即兴歌词赢得了很多时间,并能在歌曲结构中起到起腔.加腔和绞腔的作用。起腔是歌曲开始的乐节,加腔是中间陪衬的乐节,绞腔是歌曲结尾的乐节。
二. 墨戎苗歌的强调特点
1.“腔”与“调”的分类:
在整体的湘西苗歌分类中,“腔”和“调”是分门分类的。“腔”分为“高腔”.“平腔”.“叭周腔”和“ 腔”,调的分类就更为丰富,以“平腔”而言就分为九个调。即“接亲调”.“古歌调”.“情歌调”.“工夫歌调”.“儿歌调”.“哭嫁调”.“老司歌调”.“扛仙歌调”和“赶秋打秋千时玩调”。恰好在我们的采风过程中,接触的都是“平腔”各类的演唱。
3. 调式特点:
在我们所聆听的墨戎苗歌中,似乎其调性都相对简单,简单到可以归纳为民族调式的“宫.商.角.徵.羽”中.基本分析为“羽”调式。“情歌”为两段体,节奏规整,曲调带有引子。其调式结构为“引子+A+B+A+B”(见谱例)
而“哭嫁歌”和“丧葬歌”的节奏相对自由,演唱时没有固定节拍,类似散板,而且歌王阿婆在演唱过程中有很多停顿,因而无法记谱。阿婆在两首歌的即兴演唱中,还加入了很多的装饰音和滑音,由一个音下滑到另一个音上,在每个越剧的结尾处都能遇到,而且最后还以下滑音声腔结束全曲。这种特殊的处理风格,真是的现代的作品中很难遇到。
三. 墨戎苗歌的演唱润腔特点
1.发声特点:
在湘西的秒各种有众多的演唱方法:真假声结合.轻声唱法.真声唱法和混合唱法等。在我们走访的墨戎苗寨中,较多流传的是“平腔”歌曲,因而她们的演唱大多以真声唱法为主。不仅是歌王阿婆.祭祀老司,还是姑娘们的苗歌合唱,都是振声演唱,用的也几乎都是胸式呼吸,声音明亮清脆,位置靠前.横向,主要靠后头冲击的力量发声。听起来似百灵鸟在山谷中吟唱,特别悦耳,轻松自如,实在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2.润腔特点:
在歌王阿婆的演唱中,很多使用了颤音演唱技巧,先用颤音演唱,作为衬腔,然后在有歌词的地方拉直真嗓,最后用下滑音声腔结束全曲。这种颤音和滑音的交替运用,使得苗歌更加富有艺术感染力和特色。祭祀老司演唱的“老司歌调”几乎都是运用一种做作挤压的喉音来演唱,声音特别的低沉,似乎是从地狱深处发出来的声响,却又感觉直通天际。有一种莫名的畏惧感,也是这种曲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在封建古老的苗寨中,老司用他的歌声强化了他与神灵靠近的职业立场。除此之外,湘西苗歌中还会使用鼻音.直音等演唱技巧,都是很有特色的。
这些传统的发生演唱习惯,用统一的科学发生方法来衡量,是不能与之并论的,其声音过于直白,位置过于靠前,胸声单薄,气息支撑虚弱,高音还有挤卡的诸多现象。但恰恰就是直白.原始.自然,才真真实实的让我们身居闹市的人倍感到脱俗.清新,正如养育他们的山泉水一样的甘醇清冽,沁人心脾,让我们由衷的感叹。
四、墨戎苗歌的传承保护
苗歌的产生初衷虽不是为了上升到音乐美音乐理论的程度,但是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是都应发掘.保护.发展并传承它的。由于历史的种种制约,湘西苗歌在传承过程中只是祈祷教化作用苗歌经过长期的群众性口头创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苗族人在歌唱中保存和传播了本民族的优秀的音乐文化,用歌声叙述了民族的起源,生活习惯和民族风情。这样的苗歌就远远的超越了音乐本身的价值,遗憾的是它们都躲不过天灾人祸,大多数已经频临失传,对此各级政府,教育机构,财政部门应首先做出响应与措施,如:1.组织专门人员进行各地苗歌的挖掘整理与保护工作;2.对各地特色苗歌进行召集,鼓励苗族同胞苗歌“走出来”;3.组织大中型的地方苗歌节或苗歌比赛;4.国家以及各 级地方财政部门加大对民族民间文化的资金投入与支持。
参考文献:
1、伍新福主编,《苗族文化论丛》,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7月版
2、 田联韬著,《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3月版
3、 罗炳辉主编,《湘西自治州文化志》,湖南文艺出版社,1996年8月版
4、 http://
本文为“2012年湖南工业大学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原生态民歌的采集与传承——以湘西民歌为例》阶段性成果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艺术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