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艺术论文

浅论论环境陶艺中的自然意识是什么(生活陶艺这一概念的提出)

2022-11-23  本文已影响 211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论文关 键 词:环境 陶艺 自然 自然意识
  论文内容摘要:文章针对当前城市建设以及环境陶艺存在的问题,论述了自然意识在环境陶艺创作中的重要性,并指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自然观,提示出自然意识将有助于环境陶艺更好地把握人文与生态的关系。
 
  
  21世纪是一个公共艺术到来的时代。随着公众参与到公共事物中去的主动性大大加强,艺术与公众的距离也将越来越近。现代陶艺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正积极参与到公共艺术建设中。艺术理论家皮道坚先生在《拓展眼界的当代陶艺》中指出:“在当代艺术的诸多方式中,现代陶艺是唯一具有原始性、现代性和公共性的一种方式。”这是一个重要的观点,他在文中还指出,由于陶艺语言的“天然公共性”,使陶艺成为当代艺术联系社会和公众的一个重要通道。由于陶艺在历史上具有的“天然的公共性”如普及性、日常生活化,以及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与公众所产生的亲和力,使它更容易地介入公共空间,介入环境艺术。
  随着中国城市建设的热潮,公共艺术呈现出相当活跃的态势。陶艺由于材料的独特与艺术语言的多样化,使它更容易参与到公共艺术中,并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环境陶艺”也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环境陶艺和环境雕塑一样成为目前公共艺术中,运用较多的艺术形式。然而环境陶艺的出现与其他环境艺术形式一样,由于受到创作者现代主义观念以及城市建设中决策者公共意识等因素的影响,环境陶艺并未像想象的那样健康的发展。审视当前的环境陶艺的现状其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自然意识,有些决策者和创作者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缺少对城市的人文、历史、生态等多方面考虑。一些景观的设置完全属于权宜之计。在公共艺术中增强自然意识是时代的呼唤,是中国社会人文精神的延续。
  
  一、自然意识在现代环境陶艺创作的重要性
  
  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它是在西方现代陶艺的影响下产生的,因此,它也具有明显的现代主义特点。现代主义崇尚科学与理性,张扬了人作为世界主宰的“主体性”价值和意义,在承认现代主义对于推动文明进步和创造舒适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现代主义在不懈的创新激情支配下,在不断地向自然攫取的过程中,使自己陷入重重的自然危机和社会危机之中。自然与生态问题越来越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当下中国的城市环境建设正进行着破旧立新的发展过程,有些城市在几年之间就面目全非让人来不及适应,过去树立的不锈钢雕塑等街头景观慢慢地在消失,换而代之的是更多的树木、草地。人们在拥挤的城市空间中,更渴望贴近自然。自然意识在现代人们生活中变得越来越强烈了。环境陶艺的创作者多数从事现代陶艺创作,在他们艺术创作中都有较明显的现代主义表现色彩。过于注重个人风格的表现,过于强调作品形式趣味,忽视了作品与环境的联系,甚至形成较强烈的视觉反差,就不能起到美化环境的目的。比如,景德镇就是一个较典型的城市。景德镇历史文化悠久,彰显其文化个性的陶瓷成为城市公共艺术的重要材料和手段。这有着特殊的意义,在这里陶瓷绝不仅仅是一种材料,它更是一种文化,一种情感化的历史符号。将陶艺这种艺术语言引入到城市公共空间,对于形成景德镇特殊的城市面貌和独特城市文化个性方面是极为有利的。这本是件好事,但当你发现街头巷尾到处是景观陶艺,或者在破烂不堪的一堆建筑物前放置一组环境陶艺,甚至连交通工具红绿灯柱都用青花来装饰时,你会觉得这些景观并没有让你感到视觉的愉悦和神情的安宁。这大概就是城市建设决策者和环境艺术设计者自然意识淡薄的综合表现。
  事实上,作为构成人类精神寄托和文化审美的环境陶艺,是城市文化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户外大型陶艺及其景观陶艺的设计,应该考虑到对城市生态自然环境的适应与爱护,尽量避免对生态和土地的任意占用、改变和破坏。只有人们能从城市长远的、健康的生态理念出发,在陶艺的形态及其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上进行变革的思考,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多的与自然生态环境相互交融和共生的陶艺形态。


  近些年,国家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方针,就是提倡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城市是为人而设立的,人为了美好生活而聚集在城市,但长期的以物质生产为核心的城市生活忽视了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如今,以人为本的问题已提到了当代城市文化发展的中心地位,这是当代城市文化的最广大受众为主体的城市建设的自觉。在这个时代主题的要求下,增强自然意识对当下环境陶艺创作是非常重要的。

  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自然观对环境陶艺创作的启示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自然观来源于老庄的道家思想。老子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章二十五》),并不是说“道”之上还有“自然”,而是说“道”之法是“自然”,就在于“自然”。这样,“自然”就作为道的根本法则,根本性质确定下来了。庄子对天道的种种追问,如“天其运乎?地其处乎?”“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都在于揭示“道法自然”的宗旨。以境界为美,以体验为审美,以自然为美的极致,这是道家的美学体系,其实也就是中国古代的美学体系。显然,道家不仅是奠定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哲学基础,而且也确定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体系。道家美学的自然观的最基本含义是反对雕琢造作,提倡化工成物。这层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古代一切有见识、有贡献的理论家和艺术家无不以“自然”为美。传统美学思想构筑了中国古典园林和环境的审美理念,它体现出来的亲近自然,以自然中的山石花木抚藉心灵的审美思想是值得传承的。现在,城市建设越来越强调生态性,城市规划留有大片绿化用地、景观用地、自然生态区等,这既给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创造了更大的舞台,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环境陶艺艺术应该从传统美学思想中得到启示,因地制宜,顺物自然,使艺术作品更好地融入到环境和空间中。
  中国古代造园法则中有“相地”“因借”的概念,造园必先相地,只有“相地合宜”才能“构园得体”,这种观点对环境陶艺创作是有启发意义的。环境陶艺要与环境充分地结合,只有在对环境有了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够提出环境陶艺的规划和设想。“因借”是指造园要因地制宜,依所在的地理、地形、地貌、地势而设计园林。“相地”和“因借”的法则都体现了顺应自然,融入自然的审美理念。这一审美法则对于当下环境陶艺创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当前的环境陶艺创作与环境的分离是有些严重的,如某些城市街头景观陶艺就是一件较失败的环境陶艺。首先,在设计时没有从“相地”角度去考虑,它周边都是建筑物,是一个比较拥挤的空间,在这里进行景观设计时应该考虑使景观小而简洁一些,艺术语言也尽可能单纯些。然而这件景观陶艺却占据了很大的空间,使这一环境显得更加拥挤。再者,由陶艺墙组成的景观陶艺是几位作者合作创作的,每位作者都极力表现自己的艺术个性,而使整件作品显得非常零乱。可以想象,在一个交通拥挤的街头放置这样一组景观陶艺会给市民带来怎样的视觉感受。相反,在该城市另一大道上的一些景观陶艺就显得很得体,在连绵的山林和宽大的马路当中放置了几件具有典型景德镇文化特色的景观陶艺,这既使整个环境显得格外幽雅,又提升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品位。
  传统造园的思想体现了不为物累、任其意遣,散淡、自如、疏放,以意觅景、凭心游园、意有所得、悠然忘归的审美境界,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古人曾经创造了一个美轮美奂的有诗意的理想家园。
  
  结语
  
  20世纪以来,工业文明的发展日益加深了人类对于自身孤独处境的感受,迷惘的现代人从心理萌发出关心自己的生存处境,寻找真正的自我、返璞归真的愿望。如何寻到失落的家园。传统美学思想的自然观为我们找寻理想家园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现代环境陶艺作为时代、社会、文化和艺术的综合体,赋予城市环境空间的精神内涵和艺术魅力,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和质量。加强环境陶艺的自然意识,为大众构建一个美好的城市生态空间,使人的精神与自然和谐,引导人去追求一种美的人生境界,获得一种诗意的都市栖居,才能真正实现公共环境陶艺对人的终级关怀。


  
  参考文献:
  [1]孙振华主编.公共艺术在中国.中国香港心源美术出版社,2004.10.
  [2]成复旺著.中国古代的人学与美学.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8.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艺术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编织艺术在服装中的运用(改变人物的背景服装方向能表现不同的绘画内容)上一篇: 唐乾陵建筑特点(分析唐乾陵的空间布局艺术特色)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