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艺术论文

浅谈中国艺术精神(阐述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

2022-11-23  本文已影响 504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要:幽远在中国艺术语言里面含有一种幽冷、深远、寂寞、超群脱世的境界。它不但体现了庄子的精神,在禅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幽远之境始于中唐时期,但是在宋朝山水画中出众。韩拙的幽远之境是从郭熙平远之说中总结出来,与其说是建立在客观的空间关系上,倒不如说是建立在氛围及其心理范畴上。幽远意境不仅在画中有体现,在诗歌中和园林中都有所体现。

关键词:艺术精神 境界 幽远


一、幽远意境的内涵

幽远,在中国艺术语言里面含有一种深远、寂寞、超群脱世的境界。幽远是人们心里活动的远近,也是他们精神所达到的境界,意境与境界相互阐释,相互统一,在作品中可以看到在空间上表现出一种虚无。一是从远近,幽远必然是靠后,它的靠后无碍,但是因为它的远去,却给人一种隐隐约约、飘渺的境界,而这种感觉在中国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从而也从另一角度寄托了古人的追求宁静,脱俗,恬淡的人生哲学。

幽远给人的一种冥想,虚无的境界,体现了庄子的精神“神遇”, “虚无”,“物我两忘”,“淡泊无为”,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和宇功,圣人无名。”这充分的表达了庄子至人无几,物我合一,淡泊无为,不求在人间立名的人生哲学宙观。同样,中国的禅宗追求一种超脱、淡泊、高雅之禅境。幽远之境在禅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二、幽远意境在绘画中的体现

幽远之境始于中唐时期,但在宋朝山水画中出众。一方面由于由中唐到北宋进入后期封建制度的变异,很多前朝文人墨客难得在政治上施展或处于失意境遇之中,审美情趣也在潜移默化的发生变化,文人士大夫画家总是以追求自我精神解脱为核心的人生哲学与自然淡泊、清净高雅的生活情趣,消极入世,他们并寄情于自然景物之中。另一方面,宋代开始兴起理学,使得儒释道更好的融合和发展。在这种文化下,幽远之境逐渐被人重视,正是这种道学观点,与文人士大夫们追求的一种空灵、宇宙论与修身为人之道揉合在一起,超群脱世、无我之境与幽远又是相互吻合的。于是幽远之境随着山水画的日趋成熟而表现明显。

北宋末年的韩拙在《山水纯全集》中便明确提出“幽远”这个概念:“愚又谓三远者,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有烟雾瞑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飘渺者,谓之“幽远”。他的“三远”,可以说是郭熙“平远”境界的延伸,丰富了郭熙的平远。幽远是平远的极至,即景色空茫,愈远愈淡,愈远愈无,它比三远中的阔远和清远更胜出。韩拙的分法,与其说是建立在客观的空间关系上,倒不如说是建立在氛围及其心理范畴上,从而预示出南宋画家笔下那些无限迷离的、惆怅的抒情画面。

韩拙的幽远之境是从郭熙平远之说中总结,多数是小景画幅为主,以小景表达“诗词中意趣”,追求意境,迎合贵族阶层的审美情趣,是北宋晚期宫廷与文人审美的转向,赵大年的《湖庄清夏图卷》也许可以作为韩拙笔下的幽远之境的最好的代表之一。此画为水乡平远小景。画风工丽,笔墨柔润,表现湖边柳岸幽居的情趣。绿树环绕湖庄,长条拂溪垂柳,水面荷叶田田,烟树迷离。远处林渚,时隐时显,有滋润迷蒙的空间深度,很好地表达出静谧、幽雅的意境。历来论者皆谓赵令穰的笔法自成一家,他的画,景致虽小但意境深远,刚柔共兼,墨气滋润,随意而不生狂,画家的“以意远法”,让人从中体会出清丽优雅的诗意。观此画看出与北派山水清朗明洁,远近皆可见不同,尽显南方水乡远景朦胧的特点。

三、幽远意境的拓展

不仅在画中有体现,幽远的境界在诗歌中则为涵永悠长,风格清幽旷远,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反影入森林,复照青苔上。”表现了一种空幽的境界。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可以看作一幅幽静寂寞的山水画,表现了中国古人的一种高古,超拔,幽远。

中国的儒释道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也不例外。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密切的关系。幽远之境从而随着中国文化的影响,在园林艺术中也有射影。尤其是中唐之后随着禅宗的确立和兴盛,禅学逐渐被文人士大夫所接受并深刻渗透到他们的文化心理和艺术精神中,使得禅学对古典园林的影响更加深化和普化。佛教与禅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形式和意境、审美产生了影响,从而寄托了古人追求宁静,脱俗的人生哲学。

幽远是中国艺术的境界,它体现在诸多方面,也对很多方面及后来产生了影响。可谓境界之高、玄妙所在,它超越视听,时而飘渺、灵现,神秘又不失高深的意境,带有中国哲学的痕迹,体会到那种高古、含蓄的美感。从而也从另一角度寄托了古人的追求宁静,脱俗的人生哲学。又能够让人在宇宙天地之间呼吸到一缕来自心灵深处的令人遐思神往的清古幽香。

参考文献:

[1]朱良志.中国艺术的生命精神.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王新伟.超越视觉的艺术——中国绘画风格流变史.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葛兆光.禅宗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赵晓峰.中国古典园林之意境.中国科技信息.2005(11).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艺术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公共雕塑对环境的意义(论雕塑的公共性)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