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艺术论文

徽派建筑的风格特点和美学意义(徽派建筑的几大审美特征)

2022-11-26  本文已影响 638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中图分类号:J21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4-2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说过,人的思想就像宗教一样也有其纪念碑,这就是建筑。地处古徽州地区的徽派建筑以深厚的徽州文化底蕴为依托,在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中独树一帜。黛瓦、粉壁、马头墙的外部特征,砖雕、木雕、石雕的装饰风格,高宅、深井、大厅的居家环境镌刻成了徽派建筑最鲜活的“纪念碑”,它不仅承载着徽州的历史变迁,也承继着徽州人的文化观念,更加浸润了徽州人的审美追求。
  徽派建筑历来讲究自然风韵和山水灵韵,重视建筑布局与整体环境的协调舒适,在实用功能与艺术价值有所兼得的同时,更加注重回归自然的审美情趣,回归不仅是“小桥、流水、人家”式的人居自然化的选择,也是对精神家园的寻求与归附。徽派建筑中的亭、台、楼、阁、塔、坊等与山、水交相辉映,形成了自然古朴、隐逸典雅的优美意境。
  但是徽派建筑所构筑的意境的独特性,并不在于它是一种空间艺术,从艺术的相通性上,它杂糅并取各类艺术之长,为之所用。徽派建筑深受绘画、雕刻、诗词等艺术的影响,建筑的构造不仅利用了依山傍水的自然条件,也借助了设计、建造者们的丰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由于他们将自己独特的文化及艺术观念融入其中,所以徽派建筑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般的浓厚意蕴。中国山水画中的气韵生动和审美意识也被巧妙地运用到徽派建筑艺术中,再加上其建造者自身情感价值的倾注,并受所处时代社会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崇尚自然、追求虚静,向往自然状态的生活,因此,在徽派建筑的整体环境中,无不饱含着传统山水画的情结。
  一、 徽派建筑艺术中的山水精神
  徽派建筑中凝结的山水画情结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徽派建筑对山水画中所蕴含的山水精神的吸收、实践。所谓山水精神,就是寄情于自然山水,从中寻求艺术灵感与生命价值。也正是有了这种山水精神的融入,才使得徽派建筑摆脱了本身单调乏味的空间形态,从而更加接近诗意栖居的理想之所。经过徽派建筑艺术再生发的山水精神,一方面取决于徽州地区独特的地理风貌特征,另一方面取决于其建造者特别是徽商群体的传统文化观念,前者成为孕育山水精神的“物质土壤”,后者开辟了山水精神更广阔的境界。
  徽州的自然地理环境是以低山丘陵为主,层峦耸翠,川谷崎岖,河流星罗棋布,涓涓山泉,盘山绕岭,条条飞瀑,穿峡过涧,宛如人间仙境。对长期陶冶在青山绿水中的徽州人来说,自然山水决定了他们的生存空间,而他们也在吸取山水灵气中养成了独特的精神气质。其在建筑中的表现,就是如何和自然融为一体,不留任何人工的雕琢附庸之感。因此,徽派建筑在其选址和布局上,追求与自然的有机整体性。由于徽州得天独厚的自然风貌,使得“徽州民居村落,大都以天然山水为依托,重视地理环境的选择,充分认识自然,服从于自然以致利用自然,而后源于自然,融入自然及改造自然。”[1]另外在建筑的内部结构和设计上,也突出了与山水相融的审美理念。庭院内外,山石草木,小桥流水,和谐组合,构成了徽派建筑形态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的亲近融合,突破了有限的空间限制,达到了天人合一、物我相通的意境。
  古徽州的自然山水为徽派建筑的形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也为山水精神的灌注找到了合适的入口。但如果山水精神仅仅是围绕在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上,那就只能把徽派建筑看成是徒有其表的对自然的依附。徽派建筑之所以内涵深厚,更在于其建筑成为搭载人与自然关系的“桥梁”,透过建筑,发现背后“人”的文化观念、审美追求。千百年来,山水精神不仅作为诗画境界的内在尺度,更作为人格魅力的必备要素,深深地浸淫于士人的审美意识之中。[2]素以“儒商”自称的徽商深受中国传统儒、道思想的熏染,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他们积累了种种与自然山水息息相关的精神财富,构成了山水精神的丰富内涵。他们有着崇拜自然的思想,认为人只有顺应自然之道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奠定了徽州人的自然山水观,也成为他们特有的审美追求。此外,徽商也吸收了儒家君子比德的思想,“智者乐山,仁者乐山”的山水观触发了徽州人的道德体悟。人们以山水来比喻君子德行,“高山流水”成为品德高洁的象征,“人化自然”的哲理又导致了人们对山水的尊重,从而形成中国特有的山水精神。[3]徽州人意识形态上的思想观念对形成山水精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徽州文化的精神内核,更是徽派建筑一以贯之的最高境界。
  二、 徽派建筑与山水画的意境
  宗白华说,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4]因此,意境成就了中国古典艺术中最高的审美追求,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付诸于诗词、绘画、建筑等艺术创作的实践中。中国山水画以水墨为造型,形成黑、白的色彩基调,运用白描、三点透视、虚实相生等艺术技巧形成独特的空间视觉韵味,所描写的对象山川、人物、花鸟、虫鱼都气韵生动,以形传神,情景交融,寓无限于有限,自成一种艺术意境。而徽派建筑在视觉对比的色彩渲染上和“谋篇布局”的空间处理上吸收了山水画中的黑白色调的装饰风格和虚实相生的空间表现,以立体可感的效果重现了山水画的意境,而又以置身其中的真实感和融情于景的丰富感,独具建筑艺术的意境美。
  (一) 黑与白的视觉韵味
 中国的山水画是以黑白两色为基础,加之水墨的浓淡变化,明暗的层次铺展,黑白两色自由流畅形成强烈的对比,形成了中国人对所感知的自然最真切的艺术描绘,而单纯朴素的色调也有着深邃神秘的文化背景。老子的“五色令人目盲”就认为过于看重色彩是对真的破坏,妨碍人们对本质的认识,使人浮躁不安,达不到真正的艺术境界,以审美“复归于朴”境界才能达到世界的和谐即“道法自然”。[5]所以,黑白的色彩变化既揭示着客观之景的本质,又表达了画者沟通自然的生命情调。黑白双色的相互融合,浑然一体使中国山水画散发着恬静清雅的气质,呈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息。
  同样,黑、白两色也形成了徽派建筑独特的色彩审美观。徽州民宅以黑白相衬为总体色调,以黑、白、灰的渐次变换构成统一的视觉韵味,既单纯得一目了然,又透露着高深莫测的神秘。粉墙、黛瓦、静水、碧树、蔓草、修竹,使黑白的人工之色与万物的自然之色交融互见,形成了一幅天然的富有层次感的水墨山水画。借壁为幕,花影为题,迁想妙得,思味无限,徽派建筑的色感在人居背景中的和谐,蕴含的是返璞归真的乡土气息,从而使山水的意境与建筑的意境“无缝”融合,构成整体和谐的意境美。
  (二) 虚实相生的空间表现
  中国人对“道”的体验,是“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唯道集虚,体用不二,这构成中国人的生命情调和艺术意境的实相。[6]而把这种实相落到实处的体现,就是中国山水画艺术所掌握的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虚实相生的手法将之放到徽派建筑的空间处理上也同样适用。以徽州民居为例,主要由门厅、天井、厅堂三个分布组成。其平面布局看似平常,实际上,从大门,经门厅(时开时合)到天井(露天敞开),再到厅堂(开放式),厅堂两旁厢房(封闭式),这是一个室外空间到室内空间,明与暗,开放与封闭不断交替变化的格局,形成了徽州古民居建筑中虚实相对的空间序列。[7]此外,区域也有虚实之分。民居建筑占据了多数面积,构成了村庄的脉络和整体感,是“实”的区域;而建筑之外的池塘、晒场、水口园林等则形成“虚”的区域,创造出徽州奇特的空间特征。徽派建筑正是在虚实相生的空间转换中达到了艺术和生活完美统一的境界。
  (三) 天人合一的意境美
  中国山水画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画者在将物质世界的自然属性与自身的精神世界相融合,将自然景观和宇宙世界融入心胸,变换成自己的一种本质力量,因此,自然山水就成了带有生命特征并被赋予了一种内在精神力量的意象。中国山水画追求形神兼备,所以中国山水画不仅是画家心灵的写照,反过来又印证着画家对美的理解程度和审美观念的层次。传统的徽派建筑在设计布局理念上,同样是追求天人合一的效果,在这一点上是与中国的山水画意境一致的。[8]
  天人合一的徽派建筑首先与徽州村落民居建筑的选址和设计格局有着很大的关系,依山傍水,随势而建,通过花墙、漏窗、楼阁、天井等建筑样式,沟通内外空间,使房屋建筑与环境空间构成巧妙结合的意境。其次与中国传统文化中讲求人与自然共存和谐的思想观念有关。这些建筑“以山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将建筑和山野、草木、流水、行云等自然景观综合为一个艺术整体。[9]徽派建筑使天然美与人工美融为一体,整个村落及其建筑充满流动的生命情调,处处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意境美。
  总之,徽派建筑与中国山水画在对意境审美追求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再加上,徽州与山水割舍不断的天然关系,徽商生活理想中“形影不离”的山水精神,融注于建筑的选址布局、内部的装饰设计之中,使得徽派建筑本身就是一幅立体流动的山水画。反过来,徽派建筑也成了山水画创作的最好题材,并由此产生了中国绘画史上著名的“新安画派”,开辟了山水画的更加成熟的艺术境界。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徽派建筑艺术与山水画艺术的交融,必然地造成了徽派建筑始终都凝结着山水画的艺术情结,表达了他们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共同理解,因此,也成就了中国古典建筑的典范之作。
  参考文献:
  [1]姚邦藻.徽州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
  [2]陈丽.谈山水精神的源泉与发展[J].艺术教育,2009,(03).
  [3]孙大力.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画情结[J].学术交流,2007,(03).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5]宋左.徽州民居的审美价值[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08).
  [6]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6.
  [7]杨勤芳.徽州传统建筑美学特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
  [8]靳凤华.从绘画的角度看徽派建筑[J].美与时代,2012,(08).
  [9]金樱.论天人合一的徽派建筑和谐美[J].艺海,2011,(12).
  作者简介:
  童子祥,安徽定远人,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传播美学。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艺术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三言二拍表现了哪些新的思想观念(论述“三言”“二拍”中新的意识观念)上一篇: 水墨人生评价(水墨人生豆瓣)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