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在美国短期考察的印象还不够典型,也许这只是常态,或者只是“孤证”,不足以说明当代西方艺术的走向,那么近两年西方策划人策划的国际艺术双年展可以进一步证实:绘画回归正在逐渐成为当代西方艺术发展的一种普遍趋势。近两年,我随同中国美术家协会代表团亲临意大利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和巴西第26届圣保罗双年展现场考察,也可以窥见当代西方艺术的最新趋势。
2003年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已经明显发出了“绘画回归”的信号。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的意大利策划人弗朗切斯科•博纳米(francesco bonimi)是画家出身的艺术批评家,他对绘画情有独钟。这届威尼斯双年展尽管仍以装置、视像之类为主,但绘画的数量已经比前两届有所增加。他与瑞典评论家比恩鲍姆策划的主题展,在他撰写的前言中,反复强调绘画是“一切艺术之母”,是“艺术的原型”,绘画也是当代艺术表现的一种不可废除的原型,尽管观念艺术的出现引起了绘画的缺席。他回顾了从1964年到2003年绘画界的一段紧张之旅,主要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西方绘画一度衰微的原因:20世纪70年代,席卷西方社会的集体大动乱基本上取缔了绘画,许多艺术家从内部挑战绘画,画布变成了街道,在街上,现存社会遭到了质疑和挑衅,大街就是画室,抗议就是惟一的语言和媒介,只有个别画家逃避那一代人的意识形态。80年代,新表现主义和激情颠覆了理想和教条。“回归”绘画也标志着恢复里根时代的保守主义政治规定的“秩序”。今天,博纳米指出:“绘画仍然像一个幽灵在当代艺术的小巷里徘徊。但是我们已变得习惯于认为绘画已死。我们以前听说过各种各样的议论:绘画处在危机中;绘画在回归(painting is coming back);绘画死去了;绘画复活了。绘画简直成了人们射击的一个移动靶子。但正是在这种过程中,绘画已经活了下来而且更加强壮(painting has survived and gained strength)。”[2]最后,紧扣本届威尼斯双年展的总主题“梦想与冲突”,博纳米总结说:“绘画是世界自己的梦想——一个单纯的空间,在那里事物会越来越美好。”〔3〕除了“绘画” 专题展,英国馆、瑞典馆、意大利馆等西方国家馆也是以绘画为主。
2004年第26届圣保罗双年展已经进入了绘画回归的实质性发展阶段。本届圣保罗双年展来自五大洲的62个参展国,包括22个西方国家。总策划人是德国人阿尔方斯•胡戈(alfons hug)。胡戈的策划思想中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方面,就是肯定和恢复绘画艺术形式的重要地位。他引证康德的美学论断,为当代西方绘画回归的现象寻求理论依据。今天的画家们经历数十年“流放”之后,又正在返回艺术的精英阶层。胡戈分析西方绘画衰微的原因是“浅薄的政治化”,他说:“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绘画已成为浅薄的政治化的牺牲品,这种政治化把画布与从米开朗基罗到毕加索的男性天才的统治联系起来,在视像之类新媒体中找到了更合适的中性的形象载体,它们也被假定为具有更容易负载社会和政治信息的优点。”〔4〕他进而推测绘画回归的原因:“也许是非政治的态度通过绘画返回了艺术?”〔5〕“‘绘画艺术’在艺术登场以前很久就以其玄奥的尊贵地位存在,而这就是为什么它正在今天回归(it is coming back today)。”〔6〕“为什么绘画,“为什么绘画今天正在再一次经历再生(rebirth)?这在本届双年展上也突出地体现出来了。”〔7〕他推测是因为“绘画的静态的画面在没有人再信任的移动的、可操纵的图像的洪水中有一种锚(anchor)的效果。寂静的画面,吸引人们去观看未受干扰的、与商业世界的喧嚣和过分刺激对立的世界。不过,根本的原因可能是绘画并非以模仿的方式对待现实,而是取消现实的法则,使世界上的事物以一种原型的和象征地升华的形式出现。画家仍然在追寻一种人类的理想的画面和从原始时代就已存在于我们心灵中的世界。”〔8〕在胡戈的策划思想指导下,本届圣保罗双年展开始呈现绘画回归的明显迹象,绘画的数量约占参展作品的一半左右,几乎与雕塑-装置和视像、摄影平分秋色。特邀艺术家比利时画家吕克•蒂曼、丹麦画家谢尔盖•詹森、德国画家内奥•劳赫、奥地利画家蒙特安、美国女画家朱莉•梅雷图等人的绘画作品都吸引了不少观众。美国画家马修•里奇的作品则把绘画与装置结合起来,这表明今天的绘画回归并非一律回归西方的架上艺术传统。西方绘画的衰微和新媒体的兴起也曾影响到非西方国家。本届圣保罗双年展设立的专室之一展出了巴西“激浪派”和新媒体艺术家保罗•布鲁斯基凌乱尘封的画室,仿佛象征着前些年绘画的危机。而今天同时参展的巴西女画家比阿特丽斯•米拉塞斯绚丽的热带花卉图案,则仿佛象征着绘画的复兴有着色彩缤纷的未来。秘鲁画家费尔南多•布赖斯展出了两百多幅素描组画,用胡戈的话说:“素描也正在回归(the drawing is also making a comeback)”。〔9〕在对参展的斯洛伐克画家的作品评论中,还出现了非常情绪化的语言:“绘画死了吗?绘画万岁!(is painting dead?long live painting!)”〔10〕
当代西方绘画的衰微和回归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文化现象,在这种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原因,并不是简单的艺术形式的演变问题。我注意到博纳米和胡戈都把西方绘画的衰微归结为政治原因,认为对现存西方社会的抗议或对男性中心主义的挑战,导致了传统绘画形式的衰微和更具社会批判性的观念艺术、行为艺术以及装置、视像等“中性的形象载体”——新媒体艺术的兴起,而绘画的回归则意味着恢复西方保守主义的政治秩序,或者采取“非政治的态度”,摆脱政治的管辖和经济的控制,恢复艺术纯粹非功利的审美价值,回到胡戈为第26届圣保罗双年展设计的主题——“自由领土”。〔11〕博纳米和胡戈都是当代西方具有乌托邦理想的知识分子,在他们的文章中还没有把绘画回归现象与艺术市场需求联系起来。据美国《艺术新闻》杂志报道,美国年轻一代的收藏家都期望收藏当代超一流的绘画作品,恐怕这也会刺激当代艺术家的绘画创作。当然,艺术形式还有它自身演变的规律,即形式的自律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艺术形式的变化和消长。绘画的衰微和回归不仅是西方的文化问题,也或多或少影响到第三世界国家。我们中国所受的影响较少,传统的绘画包括中国画和从西方引进的架上绘画一直占据当代中国艺术的主流地位,装置、视像之类新媒体艺术并未构成对主流艺术形式的严峻挑战。我始终认为,绘画、雕塑、装置、视像等艺术形式本身并无高低优劣之分,关键在于它们承载的精神内涵和审美价值。装置、视像之类艺术形式也不会因为绘画的回归而消亡。不过,作为前沿的研究课题,当代西方绘画回归的现象确实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思考,绘画的回归是否与后工业社会手工劳动的复归和人类创造本能的复归有关?绘画——人类创造的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可能拥有最长久的生命。□
注释:
〔1〕蔡尔德•哈萨姆(childe hassam,1859-1935),美国画家和版画家,美国印象派的杰出代表之一。1886年至1889年他在巴黎学画期间发现了印象派,回国后定居纽约,这座都市的生活成为他特别喜爱的题材。他的作品清新亮丽,但有时相当甜俗。
〔2〕〔3〕《梦想与冲突》,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国际艺术展览图录,威尼斯,2003年,第424-425页。
〔4〕-〔8〕《第26届圣保罗双年展•特邀艺术家》,圣保罗双年展基金会,2004年,第35-37页。
〔9〕〔10〕《第26届圣保罗双年展•各国代表》,圣保罗双年展基金会,2004年,第35页,第202页。
〔11〕参见王镛《第26届圣保罗双年展现场考察》,《美术观察》2004年第11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艺术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