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新媒介 大众传播特性 美学阐述
大众传播是美学精神的物质载体。在新媒介环境下大众传播呈现出了不同的特性,它的这种特性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考问题的方式,同时也给传统的个体审美体验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媒介即讯息,信息社会下媒介不断发生着变化,各种新的媒介形式也不断出现,新媒介所带来的新“讯息”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发表了一份关于开发evr(电子录像)商品的计划,其中第一次提出了“新媒介”(new media)一词。1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罗斯托在向总统尼克松提交的报告书中也多处使用新媒介一词及相关概念,自此“新媒介”一词逐渐流行开来。
一、新媒介生态环境下大众传播特性的变迁
新媒介相对传统媒介而言有着很多根本性和革命性的特点,新媒介环境下以网络媒介为代表的新媒介所催生出来的新的传播方式,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符合标准、最理想和最完善的传播方式。具体来看,新媒介生态环境下大众传播方式具有六个方面的特征:(1)双向互动性。大众传播由基本单向的变为双向互动的,信息接收的主动权越来越多地向受众方面转移,受众心声的反馈变得直接和便捷;(2)异步性。新媒介实现了异步性,受众可以采用点播的方式,不受播出时间的限制,在任意选定的时间内进行收听收看,有必要时还可反复收听收看;(3)非受控性。数字化传媒使信息的传播流通更为自由,尤其是互联网通过其各种强大的功能,形成了海量信息源;(4)信息传播的全球化。新媒介使传播的范围扩大至全球,它使任何人在任何地点、时间都可以与其他任何人进行任何形态信息的沟通交流;(5)碎片化。新媒介带来了受众的分化,信息传播呈现“分众”、“小众”的特点,受众的分化形成了许许多多受传者群落的“碎片”;(6)多媒体化。新媒介具有提供多传媒信息及产品的能力。新媒介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丰富多样的传播功能融合于一个系统之中。
新媒介生态环境下大众传播特性的变迁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它将改变人们的认知、交往方式,改变个体的审美交流方式,改变社会的信息传播交流方式,以及相应的人际关系、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上看,新媒介的双向互动及交流自由的特性,构成了新的反映舆论、涌现真知灼见的公共空间,增加公众维护自己权益和参政议政的机会,打破传统媒体的话语垄断权、信息发布和控制权,同时还提高政治的开放度和透明度。对个人而言,新媒介开拓了个人的传播交流空间,是人体的飞越性延伸,新媒介使人与人、人与社会的联系更为紧密,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人的活动效率和自身价值实现率。总之,新媒介将使人类的传播活动发生重大的变革,进而将使个体的当代审美生活发生重大的变革。
二、新媒介生态环境下大众传播的美学阐释
大众传播的审美功能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在传递审美信息时,对社会一般大众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在目前的新媒介生态环境下大众传播的美学内涵在于它所催生出来的审美表现的多样化,审美意识的平民化,以及审美交往的主体间性,进而重构了我们的审美世界和审美生活。
1.审美表现的演变:多样化。
人类传播的历史不是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电子媒介可以看作是过去所有媒体方式的集大成者,是人类感知能力的综合运用。这正如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中所论述的“媒介即人的延伸”,他认为:“任何媒介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和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而网络媒介,我们则可以把它看作人类中枢神经的延伸,因而它的存在方式也将是多元化的,它所孕育出的审美表现形式也将是多样化的。同理,人类艺术的发展也不是一种艺术形式或者流派取代另一种艺术形式或流派的过程,而是一个叠加整合的进程。在新媒介环境下,随着新技术发展的广泛性和渗透性越来越强,大众传播的审美功能也在不断加强。特别是当一种新的媒介出现的时候,它不可能作为承载艺术的单独的媒介而存在,而是吸收旧有介质的特质,然后融合在自己的审美表现方式中,以一种“兼容并包、和而不同”的精神,创造出自己的独特视觉和美学特征。同时我们对于新媒介生态环境下信息传播呈现的“分众”、“小众”等特点,大众传播所展现出来的全新叙事性结构:偶发和间断性的叙事结构,也需多加注意,因为它们同样是多样化审美表现的特定形式。
2.审美意识的变异:平民化。
新媒介的发展为平民化审美意识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网络是一个全新的开放世界,它所带来的是一个广泛参与、平等自由的新天地。新媒介环境下大众传播具有独特的双向交流功能,在网络中既可以进行一对多、多对一的交流,还可以进行多对多、一对一的交流。根据《第二十六次
在新媒介生态环境下,互动不只是一种可能,而是必须的行为。正如上文所说的,新媒介环境下的大众传播由基本单向的变为双向互动的,信息接收的主动权越来越多地向受众方面转移,受众心声的反馈变得直接和便捷。交互式的审美体验在新媒介生态环境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学者张耕云在《数字媒介与艺术》一文中分析了媒介的变化对于艺术交流的意义,数字媒介的产生使艺术又形成了直接交流,从而把差异统一了起来,成为新媒体艺术最为突出的特征。新媒介生态环境中传播的互动性给个体带来了新的审美体验,大规模地改变着主体与艺术交流的方式,催生了审美主客体以动感为特征的新关系,使审美主客体发生历史性变化。
新媒介生态环境下交互式的审美体验使得审美主体间性得到了凸现。主体性是近代哲学和美学的命题,它主要是西方理性精神发展的历史需要,在主体性哲学的基础之上,文学理论与美学也强调文学和审美的主体性。美学应该是一种有关生存体验和生存意义的学问,它应当提倡主体间的共在,强调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间的交往与对话,即主体间性。主体间性强调的是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依存,新媒介环境下传播的双向互动性及由此催生出的交互式审美体验使得主体间的交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审美的主体间性在新媒介环境中得以实现。
在新媒介生态环境下,大众传播的方式及特性都发生了变化,它也极大地改变了个体的审美活动方式。新媒介环境下所呈现出来的审美表现、审美意识与审美交往特性丰富了个体的审美体验,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在重构着我们的审美生活,但大众传播所带来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方式只是人类审美体验和审美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要进行个体审美生活的重构任重而道远。 -
整理
参考文献:
[1]姚鹤鸣.传播美学导论.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2]张耕云.数字媒介与艺术.美术研究,2001,(1).
[3]孙海峰.美学视野中的网络传播.现代传播,2007,(4).
[4]巫汉祥.网络时代审美意识的变异.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艺术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