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艺术论文

城市地铁空间公共艺术作品设计研究

2021-11-12  本文已影响 237人 

  摘要:分析国内外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设计作品的优点和上海15号线地铁空间公共艺术作品设计的现状和不足,为未来上海地铁空间内的公共艺术作品设计提供优化策略。利用文献分析法分析了国内外优秀地铁空间的公共艺术作品,总结其设计优点,另外根据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法分析了上海地铁15号线地铁空间概况以及地铁空间内的的公共艺术作品,对其现存不足点进行了总结。上海地铁15号线公共艺术作品表现形式较为单一,与公众的互动性不强,没有整体性,在未来的地铁空间公共艺术作品设计中可以优化。上海地铁空间公共艺术作品需要加强和人之间的互动性,增加创新性,增加艺术氛围以及新科技的运用。

  关键词:地铁公共艺术作品;上海地铁15号线;优化策略;空间设计;主题特色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居住的城市空间也发展的逐步完善起来,公众对城市空间中文化性及艺术审美的需求逐渐增强。但在城市快速建设的过程中,也遗留了很多问题,比如资源的过度利用,各种设施作品过度追随形式而不注重功能,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城市空间的整体建设需要传承文化、结合新科技,融入多元的审美和形式,并且不断与时俱进。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地铁已经成为大多数人日常出行必须乘坐的交通工具。地铁每天承载着巨大的人流量,无数人要花一些业余时间在地铁里度过。对于政府和大众来说,地铁里的公共空间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展示平台,它可以传达城市文化、地铁站点文化,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商业区域,因而地铁里的公共空间成为城市发展中的重点建设对象。越来越多的城市选择在地铁空间中设置公共艺术作品,将地铁空间中的公共区域作为展示城市内特色人文艺术的平台,使得地铁中的艺术氛围越来越浓厚。由于地铁空间的公共艺术展示形式更加封闭和内向,比其他城市开放空间的公共艺术更能得到公众的关注,展示宣传的效果也更强。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研究了城市地铁空间中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通过分析国内外地铁空间内的公共艺术,探讨了未来城市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设计的优化策略,给未来的城市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设计提供参考方向。

  一、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相关概念界定

  (一)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是设置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并且面向大众,大众也能够直观地参与到其中的艺术形式和造型。公共艺术不仅是城市存在的文化标志,而且其延伸了城市精神的内涵,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1]。

  (二)城市地铁公共空间

  城市地铁公共空间是指以城市为中心,以地铁为载体,向公众开放的空间。它主要强调以乘客为核心且体现空间的公共性质。地铁空间环境的结构形式根据整体功能特点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公共性的,例如:车站入口、通道、等候大厅和月台等开放的公共空间。另一部分是对工作人员开放的地铁运营公共空间[2]。

  (三)地铁空间公共艺术作品

  地铁空间属于开放、公开的公共空间,所以其空间中的艺术创作,包括绘画、雕塑、装置艺术、环境设施以及具有艺术性的装饰设计等都属于公共艺术的范畴[3]。由于城市中地铁站的数量较多,因而依附于地铁空间的公共艺术作品的表现内容和形式也很多样。城市地铁空间中的公共艺术作品有三类表现形式表现:传统雕塑壁画、艺术照明和艺术装置。传统雕塑壁画由于占用面积、体积较小、醒目、展示性强且不影响地铁的正常功能的使用等特点,在传统的地铁空间中被大量应用,成为一种最普遍的艺术形式。艺术装置既有功能性又有观赏性,且和观众互动性较强,也是一种经常使用的艺术形式。艺术照明这种表现形式更容易给地铁空间带来场景感,给来往的行人增加沉浸感,让地铁空间艺术氛围更加浓厚。

  二、国内外地铁空间公共艺术作品对比分析

  (一)国外地铁

  莫斯科地铁素有“地下艺术宫殿”的美誉[4],其地铁空间内的公共艺术设计作品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成为莫斯科的一大特色,地铁也是莫斯科的旅游打卡景点之一。从表现形式上来看,莫斯科地铁将艺术照明、艺术装置和雕塑壁画三种形式结合在一起,在色彩、灯具等装饰品的选择上具有整体性,这些丰富的艺术塑造出了莫斯科地铁的独特性,如图1。也给人比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地铁的顶棚高度较低,经过其中的人群也会感受到更多的亲近感和场景感。在表达内容方面,从20世纪30到60年代,莫斯科政府把地铁当作一个宣传平台,宣传其政治文化,地铁空间内的的公共艺术作品雕塑装饰感非常强。到20世纪80年代开始,莫斯科地铁成为市民聚会的地方,风格逐渐民族化、极简化,主题上变成表达公众文化的舞台。伦敦地铁在世界地铁的建设进程中属于相对较早的,不论是在设计形式上还是表现内容上都见证了英国乃至全世界历史的演变。由于地铁站数量较多,无数艺术家把地铁这种公众平台作为自己的创作基地。在地铁里上演着各种悲欢离合、人生百态和多姿多彩的街头艺术[5]。这些来自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艺术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的出现本身就表达了伦敦地铁对于不同民族、不同身份人群的关注,比如关注女性、民族平等各种文化,如图2。

  (二)国内地铁

  深圳地铁地铁空间内的公共艺术设计作品具有强烈的城市特色,深刻地表现出了深圳的城市特点,年轻、活力、创新、包容、开放。在表现形式上主要利用了艺术墙做各种雕塑壁画和作品的展览。地铁空间的公共艺术在表达内容上关注到了地铁中的人群。另外,地铁空间具有整体性。地铁空间内的公共艺术设计作品能和地铁空间中的其他元素融为一体,比如地板的配色、顶棚的灯光和材料。比较强的整体性使每一站都具有很强的识别性和信息传递性。比如深外高中站的公共艺术设计作品《对看》,就关注到了城市中的人,它的创作灵感就来源于城市中每天人与人对望时的不同表情和人们内心的变化,形式上也整体统一,具有很强的辨识度,如图3。

  三、上海15号线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设计作品现状及优化策略

  (一)上海地铁15号线地铁空间概况

  上海地铁15号线是国内首条一次性开通且具备最高等级(UTO)全自动运行轨道交通线路。上海地铁15号线内部空间设计要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比如地形、地质、气候等。鉴于此,15号线的地铁内部空间在每一站的空间环境设计上做了不同尝试,比如吴中路站的拱顶采用了预制和现浇叠合工艺施作,没有柱子支撑,使得公共区最大净化,是国内软土地区最大跨度的全无柱车站。上海南站作为交通枢纽换乘大厅,车站主体的顶板设计呈弧形,空间高大,与商业连接处开孔形成通透明亮的空间,提升了地铁商业价值。地铁内部空间较大,便于高峰期的人员分流。现有的地铁空间设计达到了功能性的满足,但整体艺术性还不够,比如需要在地铁空间内增添一些景观设计。同时,地下空间的建设应该与地上空间融为一体,保持每一站的辨识度和整体性。15号地铁线内的空间环境设计不仅单纯的考虑装修本身,而且深刻地关注到了人文关怀。

  (二)上海15号线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设计作品现状

  1.表现形式单一:上海作为全国大都市地标,每天都有各种新鲜的事物涌入。上海秉承上善若水,海纳百川的理念,也融汇了全国各地的人文气息,仿佛在这座城市能找到全国各地的踪迹。上海地铁文化有着包容性的审美和内涵,上海地铁15号线的公共艺术设计作品在内容上既展现了现代都市的科技感,也关注到了各个不同群体的文化以及上海地铁站点文化,同时还关注到了上海地铁发展的历史变迁文化。但还有一部分地铁站存在表现形式相对传统,缺乏一些创新性和独特性,因此也缺少一些辨识度,与上海多元化的理念存在一定出入,如表1。2.缺少整体性:整体性原则指的是构成研究对象的各个元素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整体性使得地铁站成为城市地铁空间环境内的表现空间[6],这要求公共艺术和地铁空间内的灯光、材质、色调等要素之间需要具有一定的联系。地铁空间内的公共艺术设计作品不仅是为了给地铁空间营造艺术氛围,也是想通过作品表达本站的特色主题。这种地下空间主题的明确、设计的完善会促使公众们想要走到地上空间一探究竟,从而带动地铁站附近的商业发展。吴中路地铁空间的公共艺术设计作品在形式上就做到了整体性,顶棚上的艺术照明、艺术背景墙上统一用主色蓝色搭配白色的灯光,灯光从地铁外部入口处延伸到地铁空间环境里面,表现出了科技感。同时,搭配灰色大面积使用的铝制背景墙,构成了吴中路独有的特色,传递出了吴中站表达的主题和文化内涵,也更有辨识度,也为这里带来了更多的人流和经济资源,如图4。但还有部分地铁站内公共艺术设计作品和周围空间的环境没有相融,公共艺术设计作品的配色、地铁空间内的照明色调都和本站的标志色没有很强的关联性。在公共艺术设计作品主题的选择上和本站的特色主题结合不明显,造成本站点的公共艺术设计作品信息传递性不强,不能很好地凸显本站特色。以华东理工大学站为例,在公共艺术设计作品的主要元素是金色的艺术雕塑墙搭配红色的砖瓦背景和华东理工大学校园的色调一致,但与本站的标志色、灯光等都没有关联性,缺少整体性,如图5。以长风公园为例,地铁空间内的公共艺术设计作品有艺术照明装置“乘风破浪”的造型,还有跟园内文化相关的《是滴哈猛》的艺术雕塑。这使得本站公共艺术设计作品主题表达不够明确,公众记住的是可能“风”的造型含义亦或是站内的《是滴哈猛》雕塑。除此之外,作品的造型方面,《是滴哈猛》的雕塑造型感是表现力量的菱角,与“风”造型非常产生了一定的冲突,削弱了本站的整体性,如图6。3.人的交互性不强: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的交互性主要指的是地铁中经过公共艺术装置的人群和这些艺术作品实现了视觉、触觉、听觉的交互。在交互过程中,作品能够给受众传递信息、带来视觉冲击、引起公众的情感共鸣等。上海地铁15号线的部分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设计作品和人群的交互性比较强,比如吴中路的公共艺术设计作品实现了二维到三维的突破,在地铁入口处也做了设计,整体视觉冲击感比较强。引起人们驻足观看、打卡拍照,作品实现了和公众的强交互。但也有部分站点空间的公共艺术设计作品和人群之间交互性较差。以华东理工大学为例,本站的传统艺术雕塑墙由于放置位置限制在的限制及表现形式相对单一,驻足观看的人相对较少,公众和作品的联系性不强。许多公众在路途内匆匆经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仅停留在视觉层面上,没有触觉、听觉的交互。从本质上看只是强调了装饰性,由于交互感较弱,因而在信息传递、文化传播这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

  (三)优化策略

  1.增加新科技的运用: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下,5G、人工智能、VR、AR等新技术不断出现,这种新技术也让艺术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新的体验,也更有助于人们去理解艺术。将其应用到公共艺术中,能够增添艺术的现代性和创新性[7]。这种运用新技术设计的公共艺术作品在地铁空间之外的其他城市空间的公共艺术中已经被大面积应用。新科技的介入让以前静态的装置艺术转换为动态的,二维的艺术形式转变成三维的。利用灯光和新媒体装置等可以让艺术作品的体验感大幅度增加,也可以打破地铁的封闭性氛围。在地铁空间的公共艺术作品设计中可以借鉴许多国外博物馆的展出形式,让动态的雕塑壁画活灵活现。香港的AI蝴蝶光影艺术装置,它由香港艺术家黄宏达创作的大型蝴蝶光影艺术装置“希望之蝶”,是全球首个大型人工智能蝴蝶光影艺术装置。AI系统会因应时间、天气、温度、湿度而改变,从而产生绚烂的艺术效果。夜晚还可以配合背景音乐,蝴蝶随着音乐变幻光影,令人流连忘返。这种类似的艺术装置放置在地铁中,也可以根据当天天气和温度的变化变换样式和颜色,甚至可以搭配不同的音乐,让地铁空间变得更有艺术氛围,如图7。在地铁中增加一些类似的互动艺术装置,把地铁中的站厅空间充分利用起来。另外还有法国博物馆的互动数字装置,把名画变成了灯光秀,让来往的用户和这种艺术进行深层次的交互,如图8。2.创新表现形式:在地铁里可以设计新的创意形式,比如英国伦敦每年把地铁当作展览馆,举办一些艺术活动,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在地铁中表现新的创意想法,表达新的文化内涵。从地铁内空间来考虑,公共艺术作品可置入的区域很多,从地铁的出入口到站层隧道、扶手电梯到地下月台,以及公共顶面到通道墙面都是可利用的空间形式[8]。比如德国法兰克福地铁站的入口,远看很像爆炸的火车一半陷进到了人行道里,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性,如图9。另外,还可以引进一些新的装置形式,比如英国伦敦在地铁空间内放置了一个故事贩卖机,地铁内的乘客可以根据自己通勤时长选择1分钟、3分钟或5分钟的短篇故事,在地铁里读完一个像印在加长版发票上的故事。这种类似的阅读产品占空间的体积较小,同时又具有文化性,呼吁大家在信息时代能放下手机多读书,让公众在短暂的通勤时间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如图10。3.增加艺术氛围:利用地铁空间的顶棚、站厅等空间,布置灯光材料等三维立体式的雕塑,结合多种传统雕塑艺术墙、艺术照明灯多种形式,营造出一种沉浸感,这种形式强化地铁站内的主题性,增强了艺术氛围,也让过往的行人记忆深刻。国外有很多超现实设计的地铁,比如意大利那不勒斯地铁站,设计理念来自于光和水,顶棚就像一个海洋,给来往的游客带来一种童话般的感觉,犹如璀璨星空的感觉。带来一种沉浸体验,让公众们在上班途中享受片刻的宁静。他的设计要素主要在于顶棚和墙面,色彩、材质和造型都融为一体,如图11。上海地铁也可以仿照这种形式,再结合灯光、材质、音乐,多维展示,因地制宜,设计出具有上海每一站不同特色的地铁。4.强调整体协调性:地铁空间内的公共艺术设计作品的整体性体现在作品本身的表现内容与外观设计风格能和周围空间环境的元素融为一体。比如地铁空间内每一站的标志色、设计风格以及搭配的装置都具有一致性,体现在在色调的选取、文字系统的整体统一。协调性指的是地铁空间的公共艺术要在保障地铁空间内的安全性、功能性的前提下,地铁空间内的公共艺术给公众提供一些娱乐性和审美性,在地铁人流量较大的时段,要以人员及时安全的流通为首要条件,不能本末倒置,顾此失彼。这就意味着公共艺术设计作品位置的选取必须考虑不同位置对公众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结语

  笔者通过调研对比,基于上海地铁15号线的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优化策略。在未来公共艺术作品的设计中需要增加新科技的运用,新科技会带来新的艺术形式,让公共艺术设计作品在信息时代也能与时俱进。其次,要增加艺术氛围,突破现有的封闭感,让城市文化在地铁空间里大放异彩,能够跟国际上的地铁艺术比肩,成为上海的打卡景点。另外,增加作品和人之间的交互性,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公共空间中艺术作品的展示性,传递作品背后的内涵及意义。最后,地铁空间公共艺术作品的设计也要强调整体协调性,功能第一,形式第二。但优化策略的具体实施也要考虑每一站实际的地铁空间和线路状况,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在此基础上充分挖掘本站的特色,将上海地铁空间打造成现代化的具有上海特色的公共艺术空间,为上海城市的建设发展增添一抹色彩。

  参考文献

  [1]孙晨.公共艺术设计的运用与批判[J].西部皮革,2020,42(24):65-66.

  [2]张艺.城市地铁空间中公共艺术作品设计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

  [3]陈朔.地铁空间中的公共艺术设计[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06):73-74.

  [4]李宏明,李承宇.地下艺术宫殿——莫斯科地铁[J].天天爱科学,2019(10):10-13.

  [5]陶子昕.谈地铁文化空间展示设计的公共艺术空间体验——以武汉,伦敦地铁文化为例[J].艺术品鉴,2018(35):189-191.

  [6]孙迟,王霄.城市地铁空间公共艺术探析[J].设计,2015(17):128-129.

  [7]付莉.交互性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的设计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7,25(06):43-45+54.

  [8]舒悦.交互性地铁公共艺术的设计策略探究[J].包装工程,2016,37(12):93-96.

  作者:邱艳美 杨明刚 单位: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

返回艺术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紫砂器断代之艺术审美观念探讨上一篇: 城市公共艺术发展与作品保护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