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古诗词歌曲《虞美人·听雨》为例,对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进行探究,并结合自己的一些演唱和教学经验,期望能够给读者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风格;虞美人·听雨
人类古老文明的辉煌,经历了用诗歌确立民族共同主题的阶段。在人类历史发展之初,我们的祖先就留下了著名佳作供世人铭记。他们有如此高的精神起点,养成优秀的审美习惯,用最精准的词语来表达不同的情感状态。这些诗包含了早期历史的精华,诗人在诗中写下了他的忧虑和犹豫,他们虽然改变不了国计民生,却让每一个听到他们的人都低头思考自己的生活。因此,今天我们一起研究古诗词和艺术歌曲,具有更大的学术价值。
一、古诗词艺术歌曲之概况
(一)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源朔及概念
中国古代诗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311首诗,从西周到春秋中期。此外,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集《楚辞》开启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唐宋元代诗歌也为中国古代诗歌作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古诗词的艺术歌曲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以青主、黄自、赵元任为代表,创作了《我住长江头》《思乡》等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经典作品。中国古代的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受到历史的赞誉,而现代作曲艺术家通过创作独特的旋律,表达出独特的诗歌艺术观,从而让演唱者曲传颂,这才是中国古代诗词被演唱者表现的最重要的本质特征。
(二)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风格特征
1.了解相关背景,剖析歌词内涵古诗词是歌唱表达的关键,歌者的声音是歌唱表达的媒介。声乐艺术的表现体现在声音上,艺术的本质在于古诗词的内涵。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发展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石。只有了解古诗词的内涵,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才能正确表达歌曲的意境,体现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价值。例如,《幽兰操》中的“文王梦熊,渭水泱泱”,很多人不了解歌曲背景,通过字面上的意思就觉得这是一个灾难,是不好的事情,所以,在演唱的时候经常表现得愁眉苦脸。其实它的真正的含义是周文王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只生有双翅的熊飞进自己的怀中寓示周文王得天所示,将得贤人辅佐兴周灭商,是一个吉兆,是诗人韩愈对自己的一个期盼。所以在演唱时,应带着欣喜、舒展、开阔的面部表情和气势去演唱才能准确表达这一句的正确内涵。2.通过吟诵感受意境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言之不足故有咏歌。1吟诵中国诗歌是中国文化界的一种传统方式,对中国人来说,这种传统方式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和学习方式。吟诵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代代相传,任何人都可以学习,所以有着很大的文化价值。吟诵能够情通古人、自成曲调、修身养性,是一种自娱自乐的学习方法,并且易于理解和记忆,是一种很好的自学方法。诗歌是通过阅读来表达语言的一种艺术形式,而声乐演唱是通过一定的技巧为语言提供节奏、旋律和歌唱,它也是一种以语言为基础的艺术形式,两者在某种意义上都是语言的表演艺术,让我们通过文学的阐述体现读者情感的同时,还能通过歌唱的表达体现观众的情感,从而使文学和艺术达到完美的融合。依字行腔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而吟诵的要求最为严格。吟诵要求把每个词的意思都应该表达得最清楚,以便最接近字音。随着诗词的平仄、强弱而形成不同吟诵调,以柔和的音调和诗意的力量,突出其节奏缓慢多变的特点。而且,随着古诗词发展的延伸,中国古诗词创作者对诗歌的理解,决定了作品的意境能否得到恰当的表达。字韵是古诗词朗诵的重点和难点。当你接触到一首古诗词时,你应该先反复阅读,然后,逐句慢慢理解它的押韵(包括音调、语气、节奏和情感)。练习时,要找到合适的声调,并加上相应的从属音进行定制,避免倒装词。吟诵的另一个重点和难点是气口,词韵的抑扬顿挫都需要我们通过多个实践阶段来获得语感,才能找到正确的位置,向读者传达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这样的吟诵才可以与歌唱相结合,提高演唱者的说话能力,同时增强文化底蕴。3.运用杌声营造意境杌声,指演唱时声音之摇动。其摇动的形态具有多样性、不定型的特点,程度比较自由,杌声多数在相对较长的音上出现,多是本音与其上方或其下方的音反复摇曳的感觉,它是对某一个音的润饰,不同于行腔中的波音或颤音,它是有意识的摇动。杌声是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中的一种演唱技法,能够制造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之感,给本来就有一定文化深度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增添了更加浓厚的意蕴。如吴碧霞老师演唱的《枫桥夜泊》中“霜满天”的“天”字,就运用了杌声,夜晚的天空往往是最安静的,杌声的摇曳增添了一种动态的听觉,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营造了一种空旷、凄冷的意境,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独特韵味。再如汉乐府民歌《长相知》中“我欲与君绝”的“欲”字也运用了杌声,欲字的解释是想要的意思,是一个动词,在这里运用了一个由上往下摇曳的杌声,突出了语气的强烈,强调了动词的力量,让整句话的信念感变得很强烈,更加精准地表达了词作者强烈的愿望。
二、以古诗词艺术歌曲《虞美人·听雨》为例分析
《虞美人·听雨》由南宋词人蒋捷所作,著名作曲家白栋梁谱曲,是近现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古诗词艺术歌曲,因其旋律婉转动听,余音环绕,深受声乐爱好者的喜欢,经常被学生和老师在各大音乐院校及地方艺术院校传唱。
(一)歌曲背景介绍
《虞美人·听雨》的作者蒋捷,生于宋、元换代之时,后来中了进士,没过几年宋朝就亡国了。他的一生是颠沛流离,在残酷的年代行走受苦的一生,这首词正是他自己一生的自阐。整首词以“听雨”为媒介,贯穿全文,表达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下的不同情感。词人以独特的“听雨”视角,通过时空的飞跃,先后呈现出三幅“听雨”的画面,贯穿并融合了自己一生的喜怒哀乐。第一幅画表现了青春只能追随快乐和陶醉的形象。用这样一个开朗的青春形象,和自己后面的不尽人意的处境进行对比;第二幅画表现的是诗人,他经常独自在广阔无限的大地上四处游荡,漂泊无依、形只单影的形象中蕴含着种种离愁与忧伤。第三幅画是他这个年纪的自我写照。这样一幅单调的画面,表现了画中人的极度孤独和极度阴郁。整首诗在结构上有时空的飞跃,这首诗概括了作者一生的经历,最后几句写他在寄居僧院再加上自己满鬓白发,已经让作者达到了痛苦的顶峰,而结尾处“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则越过这个顶峰,展现了一个新的情感意境,是值得深思熟虑和细细品味的。
(二)歌曲演唱分析
歌曲以听雨为基调,营造了一种幽静、惆怅的氛围,所以演唱者在演唱时,必须得通过强大的气息控制来支撑声音的变化。1.音色变化少年时的天真烂漫,在音色上要求轻盈、干脆,想象自己在能听得见雨声的环境下进行歌唱,这样所表达出来的声音会给人一种心静的感觉,奠定了全曲幽静的基调。时空穿越到中年,随着阅历的增长,人的常态会变得相对沧桑,再加上作者常年漂泊孤苦,听到雨声还是会触景伤怀,所以在音色上要求浑厚和宽广,带着叹气的感觉去表达作者的无奈。接着一段衔接的旋律,连接了中年和老年的情绪,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这段主要以哼鸣为主,持续绵密的钢琴伴奏像极了绵延不断的悉数雨声,与连贯的主旋律相互衬托。到了老年的时候也就是回到现状,在音色上要求深沉、沧桑。回忆人生中不同时间段的感受,原本麻木的感情,由亡国伤愁加上一生的漂泊孤寂,再加上门外的雨声,不由得掀起了阵阵波澜。2.强弱对比强弱对比是歌唱的重难点,也是让一首歌唱得更好听的关键,更是演唱者乐感的体现。强弱的对比需要强大的气息做支撑,演唱者才能自如的进行转换运用,越是弱声处理反而越需要气息的控制才能实现。《虞美人·听雨》是一首整体上需要弱声控制的歌曲,开头以P开始,营造安静氛围的同时,给人一种娓娓道来的诉说感,对于歌曲画面感的描绘起到了重要作用。高潮时“悲欢离合”需要强烈的气息和声音的爆发来推动情绪的感染力,但是在演唱时需要注意,这是一首四四拍的歌曲,它的节拍强弱规律是强、弱、次强、弱,而这一句的节奏是后附点,重音在后面,所以我们在演唱的时候不要以“遇高则强”的偏见去演唱,应根据四四拍的节拍规律以及节奏的强弱特点去看谱歌唱。歌曲的尾声以pp半声的听觉效果结束,制造了一个人渐行渐远的画面感,对整首歌曲的意境起到了点题的作用,让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3.杌声运用杌声的运用突出了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氛围感,也很好地营造了歌曲的意境。歌曲开头“少年听雨”的“听”字运用了由上往下的比较短的杌声形式,让歌曲增加意境的同时又体现了诉说感,让“听”字顺着字音发声更加轻松。歌曲在中间衔接时,运用了大量的由上往下的比较短的杌声,在听觉上像是穿越到了古代,人声像古琴声,而每一次杌声的出现,就像拨琴时的顿挫感,意蕴深长。歌曲的最后“到天明”的“天”和“明”都陆续在字头运用了杌声,另外“明”字在字尾还运用了由缓至急的杌声处理,迎合了歌曲的旋律走向,给人绵延悠长之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在音乐文化和文学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古诗词艺术歌曲不管是流行领域还是声乐领域,都已经成为一种创作的趋势,近年来盛行于各大音乐院校及高校艺术学院,甚至在很多全国的大型声乐比赛中要求为必唱歌曲风格之一。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能够修养身心,增强文化底蕴,还可以增强演唱技能。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并喜欢唱古诗词艺术歌曲,使得其在继承中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傅雪漪.中国古典诗词乐曲教学札记[J].中国音乐,1986(04):43-46.
[2]邱林.以古代唱论探究民族声乐的语言艺术[J].民族音乐,2010(05):33-35.
[3]张晓飞.长相知共和谐——论声乐艺术指导与声乐教学的协同作用[J].大舞台,279(08):93-94.
[4]崔莹莹.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艺术[J].艺术评鉴,2017(09):51-53.
[5]张贵.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特点及风格——以《枫桥夜泊》为例[J].四川戏剧,2019(12):96-99.
作者:李琰
返回艺术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