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艺术论文

陶瓷艺术创作研究

2021-11-12  本文已影响 538人 

  摘要:本文结合古今中外艺术创作的有关论述和个人创作体验,对陶瓷艺术创作的收藏、价值和创作状态等问题进行了粗略梳理与思考。

  关键词:国画;瓷画;艺术创作;创作状态

  罗伯特•亨利在《艺术精神》的序中说:“博物馆里收藏的艺术作品,无法造就艺术之国。但是,有艺术精神存在之处,就会出现珍贵之作供博物馆典藏。更棒的是,人们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能够获得无比的快乐。艺术让人迈向平衡与秩序,判断相对价值,了解成长法则,检视经济生活,这一切都是值得人们探究的美好事物。”笔者从这段话中提炼出了三个问题:1、怎样的艺术作品是值得收藏的?2、怎样的艺术创作是有价值的?3、怎样的艺术创作状态是最好的?其实,这几个问题是我思考已久的,它在我心里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只是苦于不能提炼出精准的语言来表述,罗伯特•亨利先生精准地为我作了回答。

  1、怎样的艺术作品是值得收藏的呢?罗伯特•亨利说“有艺术精神存在之处”的艺术作品是珍贵的。这一思想与我们国画的创作理念是一致的,因为中国画追求丰富的文化和精神内涵。中国人有极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常常将自己从自然物象中品味出来的特别品格与人们认为人类应该具有的精神品格相关联,将其以各种艺术形式呈现出来(比如文学作品、书画作品等),以之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例如,国人酷爱梅、兰、竹、菊,尊之为“四君子”:于梅,元代著名画家、诗人王冕在画作《墨梅》中赞曰:“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以梅之品格引导人们树傲骨,不同流。于兰,《孔子家语•在厄》曰:“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以兰之品格引导人们立世需守节。于竹,清代画家郑板桥在画作《竹石图》中赞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竹之品格引导人们面对挫败不屈服。于菊,魏晋文士钟会(司马昭的谋士)在《菊花赋》中赞之:“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咏菊》中写道:“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以菊之品格引导人们不争世,守贞操。“四君子”,是中国文人画表现最多的素材之一,文人士大夫们借之表达自己的情志,引导世人培养优秀品格。大自然里的梅、兰、竹、菊以其独特的品格教会人类怎样面对现实,文人画里的“四君子”以其极具正能量的“艺术精神”鼓励人们做最好的自己。亦因此,人们喜与梅、兰、竹、菊为伴,将其培栽于房前房后,日日品赏;亦因此,人们还喜以“四君子”图为伴,将其悬挂于堂前室内,时时品读。“四君子”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是崇高的,“四君子”图在中国人的心里是珍贵的。

  2、怎样的艺术创作是有价值的呢?罗伯特•亨利说:“让人迈向平衡与秩序,判断相对价值,了解成长法则,检视经济生活”的艺术创作是有价值的。这与国画的创作主旨也是一致的。中国画有三科:人物、山水、花鸟。对于人物画,唐代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说:“以忠以孝,尽在于云台。有烈有勋,皆登于麟阁。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留乎形容,式昭盛德之事。具其成败,以传既往之踪。”人物画的“教化”作用,让中国人有了正确的道德观。对于山水画,南朝•宋画家、绘画理论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圣贤暎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熟有先焉。”山水画以“借景抒情”“借景抒怀”的表现形式,引导人们感悟人生哲理,培养高尚的人格和情操。对于花鸟画,人人皆知,其核心是“以物寓意”“托物言志”。中国画,无论是人物、山水,还是花鸟,无一不在引导人们“迈向平衡与秩序,判断相对价值,了解成长法则,检视经济生活”,因此,参与创作中国画的人们的一生都是有价值的。

  3、怎样的创作状态是最佳的呢?在“创作过程中能够获得无比的快乐”的创作状态是最佳的。其实,这个问题,我们的先辈早给了答案:清代画家邹一桂在《小山画谱•天趣》中答之:“人能以画寓意。明窗净几,描写景物,名花折枝,想其态度绰约,枝叶宛转,向日舒笑,迎风欹斜,含烟弄雨,初开残落。布置笔端,不觉妙合天趣,自是一乐;”宋代画家宗炳在《山水画序》中答之:“于是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藂,独应无人之野。峰岫峣嶷,云林森眇,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结合自己的从艺经历,再读自己的创作状态和感悟。笔者是一位瓷画创作者,即用彩绘技法在瓷器上绘画。彩绘,是陶瓷艺术的一种装饰形式。彩绘艺人从起初只会在瓷上简约地装饰一些纹饰,到最终可以在瓷上描绘精美的图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探索——改革——创新——精益求精,让瓷富有了极高的“艺术精神”,无论是技艺,还是内涵。创作瓷画最能令人“自是一乐”的是“布置笔端,不觉妙合天趣”。我创作最多的是传统文人画,但并不是完全承袭,而是以当代人的视角去理解传统文人画,诠释当代人的思想和情感。我喜欢看文人雅士的故事,喜欢读古代诗词,因为它们常常带我进入精神愉悦的状态,常常在我眼前浮现赏心悦目的景象。我很喜欢明四家(亦为吴门四家),因为他们都才学广博。明四家里我研究最多的是沈周,因为沈周非常享受生活,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一直保持着乐观开朗的心态,更因为沈周有《庐山高图》。《庐山高图》是沈周在四十一岁时,为贺老师陈宽(醒庵)七十寿,凭借想象而作的。我好奇沈周为老师贺寿为什么要选择庐山入画,他没有到过庐山却凭想象将庐山表现得如此精彩。原来,陈宽是江西人,江西有庐山,而庐山是文人雅士们所向往的名山,沈周要以老师家乡的名山,来比喻老师有广博的学问和崇高的道德,所以,他选择了“庐山高”这个主题,以之表达对老师的高山仰止之敬意。没有到过庐山,却能把庐山表现得如此精彩,令我对“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于是,我也兴笔创作了一幅表达对沈周敬仰之情的瓷板画《山水清音》。此作品将画面一分为二,上半部分示远山,下半部分绘近景:远山入云,飞瀑万丈;近景一桥跨壑,流水潺潺。桥的两端,一是坐于山头亭间观景的高士,一是携杖急步上桥奔亭的儒者。想象能拜谒我崇敬的沈周先生的场景,好爽……,快意无穷。沈周的《庐山高图》激发了笔者深入庐山感悟山水、感悟生活的念头,于是,我邀约好友一起造访庐山。在与庐山亲密接触的那些日子里,令我受益匪浅:观真山真水,感其态其形;静坐听音,悟人间百态。深入现实生活,令我对人生有了不同的感受,获得了不少感悟,也让我对沈周的《庐山高图》有了更深层的理解。我对庐山瀑布情有独钟,常常以之入画。因为心里有,所以创作时多为一蹴而就,无论是构图布局,还是意境营造,都是从心底油然而生。我曾在镶器上创作了一幅庐山瀑布图,朋友们都认为很有气势、很美。可我每每端详都觉得好像少了点什么,反复琢磨终于找到答案,是意犹未尽,而这种意是用物象无法说尽的,于是我想到了前辈的办法——意之未尽,题跋述之,在画中的留白处题写了唐•徐凝《庐山瀑布》的诗句“今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诗画相融尽我意,畅快……喜欢陶瓷艺术的都知道,瓷画的构思布局与瓷器的器型天然合成,融为一体才是最佳的,因此,瓷画艺人要想出佳作,先得读透所有的瓷器的造型语言和艺术内涵,并且将它们存入自己的脑海,胸有成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有独特的艺术构思的时候,脑海里会立刻想起怎样的意境能赋于怎样的瓷器之上,怎样的瓷器能完美表达你的艺术精神。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亨利.艺术精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01-01.

  [2]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09.

  作者:刘钰涵

返回艺术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黄戏艺术风格与传承发展探讨上一篇: 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艺术风格探索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