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综合论文

学术期刊作者与编者的角色融合

2021-06-28  本文已影响 225人 

  一、前言

  学术论文是人类探索自然和思考社会的思想成果和理论结晶。学术论文组合成为学术期刊。“学术期刊是国家科研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繁荣学术研究,推动文化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从世界上第一本学术期刊LeJournaldesScavans(可译为《学者杂志》)于1665年在法国创刊以来,学术期刊作者与编者的各自角色定位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就随之产生了。学术期刊作者和编者的角色的连接纽带,是刊发在期刊上的学术论文。一般认为,作者是学术论文的创作者,编者是学术论文的加工者。学术期刊作者与编者的角色之间的关系,随着学术期刊本身的变迁,以及科学技术、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变化,从高度重合,到逐步分离,再到相互融合,经历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过程。在学术期刊随着印刷术的出现而诞生和成长的起始阶段,作者与编者的角色高度重合。在学术期刊产生后的一段时期,作者与编者的角色是高度重合的。无论是欧洲历史悠久的学术期刊,还是中国早期出版的学术期刊,“作者即编者,编者即作者”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学术期刊随着社会工业化而不断壮大的阶段,作者与编者的角色逐渐分离。从工业革命时期到二十世纪末,科学技术实现了若干次跨越式创新,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中岗位设置日益专业化、职业化。学术期刊作者与编者的角色逐步分离,重合之处日益减少,即“作者是作者,编者是编者”。在学术期刊伴随信息技术广泛应用而转化为融媒体的阶段,作者与编者的角色开始相互融合。在融媒体时代,由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广泛应用,学术论文研究、写作、编校和出版传播的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学术期刊作者与编者在工作上的交流沟通日益增多,角色开始相互融合。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作者与编者的角色融合,表现为在学术论文的构思、写作、编校到出版、传播的流程中,在各个环节上,作者与编者自身学术活动的范围拓展和相关各项工作的相互介入。融媒体时代,学术期刊作者与编者的角色开始融合,反映了学术期刊本身发展的要求,也是信息技术广泛深入使用的结果。作者受到各种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激励和约束,需要尽可能多地发表学术论文;学术期刊拥有建设学术品牌的动力和面临评价体系的压力,力求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而且在发文数量上有所控制。这样,形成了作者投稿数量多而期刊发文数量少的结构性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结构性矛盾,作者与编者必须实现角色融合,才能实现作者投稿与期刊发文的精准匹配。信息技术的广泛而深度的应用,为作者与编者的角色融合提供了支撑。作者进行研究、撰写论文,编者编辑校对、出版传播,作者与编者的沟通交流,都随着融媒体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发生了深刻的模式变革。特别是作者与编者的联系,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方式更加多元化,使得作者与读者的角色开始不断融合。

  二、课题研究环节作者与编者的角色融合

  作者的思想和知识是学术论文的源泉,而思想和知识来自科学研究。在融媒体时代,无论是在自然科学领域,还是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科学研究都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投入(通常以课题立项的形式拨付)作为保证。这使得学术论文的“生产”大多依赖于课题研究,即论文的完成需要大量的课题经费支持。可以说,在融媒体时代,作者没有课题,论文难以产生。对于学术期刊而言,论文受到课题经费支持的情况,也是期刊评价的重要指标,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等机构编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在设定核心期刊评价指标时,明确列入了“基金论文比”(学术期刊发表的受到课题经费支持的论文所占比重)。为了实现作者投稿与期刊发文的精准匹配,作者与编者需要相互“发现”,即编者寻找目标作者,组织稿件,作者确定目标期刊,投出稿件。作者和编者需要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合作关系。在课题研究环节,凭借融媒体的各项技术,作者与编者的角色开始融合。(一)作者在课题研究环节的角色。在课题研究环节,以课题的申报、研究等工作为基础,作者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向编者的角色靠近。作者应当明确,自己不仅是课题的研究者,更应当成为课题的宣传者、论文的推荐者。进一步树立打造个人学术品牌的意识。作者应当积极申请各种类型的课题,尤其是国家级课题,争取成为课题的主持人或者参与者。课题立项开始运行后,收集整理数据,依据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构思可能的创新方向,凝练创新之处,并开始撰写学术论文。在此基础上,利用各种期刊评价成果,例如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自然科学卷)》、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遴选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目录》、北京大学图书馆等机构研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推出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编制的《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等,确定投稿的目标期刊。除了传统的信件往来和电话联系,作者应当使用融媒体时代的先进技术,例如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及时向目标期刊的编者介绍课题立项情况和论文主题侧重,特别需要突出论文的创新之处。(二)编者在课题研究环节的角色。在课题研究环节,编者不能坐等投稿,而是需要“主动出击”。与传统的工作流程相比,编者可以提前介入论文的发现、组织的过程,向作者的角色靠近。编者应当明确,自己不仅是论文的加工者,更是论文的“探寻”者。编者应当把握各级课题,特别是国家级课题,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及各类省部级课题,重大横向课题等的立项和在研情况。而融媒体时代的网络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中的搜索软件、统计软件,为作者把握课题情况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同时课题(项目)主管机构的信息公开化程度不断提升。作者应当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随时查阅各种类型的课题数据库,收集信息并进行统计分析,总结课题立项规律,建立项目库和作者库。选择与本刊办刊方向一致或者相近的课题,剖析课题带头人和研究队伍的构成,关注其中的“产出能力高端”的学者并主动联系潜在的作者。

  三、论文写作环节作者与编者的角色融合

  作者完成学术论文的写作,是一个把思想、知识使用文字、符号、图像等媒介,按照特定的规范与格式(已经定格为学术八股文的程式)表现出来的过程。融媒体时代,学术论文的写作呈现开放性特征,即论文写作不再是作者的闭门造车,而更多体现为作者需要编者的辅助。在论文写作环节,编者更多地融入作者的工作之中。作者与编者的角色加深融合。(一)作者在论文写作环节的角色。时下,学术论文八股文化是一种现实,作者必须接受。作者在确定投稿的目标期刊后,应当了解目标期刊的阶段性选题重点、发文风格(例如期刊对论文的研究范式偏好)与格式规范要求,将期刊的希望和要求贯穿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之中。作者在投稿前,应当按照目标期刊的论文表现形式要求,对论文进行格式化整理加工。作者可以通过学术期刊的微信公众号、移动互联网客户端等媒介,主动了解相关信息,把握目标期刊出版规律,这样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二)编者在论文写作环节的角色。在融媒体时代,编者恐怕不能在写作完成之后,而是应当在写作开始之前、之中辅助作者撰写论文。编者可以通过数字化网络化的形式,将近期选题策划的重点、发文风格、具体的写作规范(特别是学术论文的引用规范)向作者详细介绍。如此,编者帮助作者在论文写作阶段“有章可循”,避免投稿后的格式调整,大幅度提高写作效率。

  四、编辑校对环节编者与作者的角色融合

  在传统媒体时代,编辑校对是编辑人员的专业工作,而在融媒体时代,学术论文的编辑校对,需要编者与作者的深度合作,不再是编辑人员的“一家独大”。在编辑校对环节,作者积极参与编校,作者与编者的角色实现深度融合。(一)作者在编辑校对环节的角色。作者需要及时与编者联系,知晓稿件(论文在发表之前一般称为稿件)的处理进程。作者对于自己的学术论文,不能“一投了之”,而是需要做好投稿、编辑管理工作。作者需要在编者的指导下,充分利用融媒体技术手段做好各个校次的文字处理、引文核对等工作。(二)编者在编辑校对环节的角色。编者在发挥专业优势、精心编辑校对的同时,应当就相关问题及时与作者沟通。融媒体时代,在编辑校对工作上,编者与作者可以凭借信息技术打破时间限制和空间限制,无缝对接。编者与作者合力,将促使稿件主题鲜明、逻辑严密、表达规范。

  五、出版传播环节编者与作者的角色融合

  相较传统媒体时代而言,融媒体时代学术论文的出版传播呈现立体化、多元化、网络化。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学术论文作为一种单独的呈现形式,摆脱了期刊的“约束”,在移动互联网中实现了即时化、广泛化和社交化的传播。学术论文在融媒体时代的出版传播,对于作者建设个人学术品牌,期刊扩大社会影响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出版传播环节,编者和作者都是论文传播的发起者和推动者。作者推广论文,类似编者推广论文;编者传播论文,如同作者传播论文。编者与作者的角色高度融合。(一)作者在出版传播环节的角色。在融媒体时代,作者不仅需要完成论文的写作,更需要传播自己的论文,为个人打造学术品牌不遗余力。作者可以将自己的论文发布在微信的朋友圈,这样,论文中的学术思想的传播,犹如一个一个水波荡漾开去,在学术共同体中留下印迹。融媒体时代学术论文的传播,对于作者建设个人学术品牌大有裨益。同时,对于期刊扩大社会影响、提高评价水平善莫大焉。(二)编者在出版传播环节的角色。在融媒体时代,编者不仅是论文的组织者、加工者,更需要从多种渠道大力传播学术论文中的思想。同时,学术论文开放获取的理念和实践,恰好为学术论文传播助力。除了传统的纸质期刊发行渠道,编者可操作的论文出版传播的方式包括:①将论文推送到综合性的学术平台,例如人民大学壹学者公众号等;②将论文发布在中国知网等大型数据库网站;③将论文发布在期刊自建的网站;④大多数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开设了微信公众号,论文可以同步甚至提前发布到微信公众号;⑤将论文发布在微信朋友圈;⑥及时将单篇论文推送至作者。六、总结与展望科学技术持续创新和应用,社会生活方式不断变迁,促使学术期刊的运行模式发生变化。学术期刊作者与编者的角色定位与相互关系随之演变。以移动互联网为技术依托和交往载体的融媒体时代,作者与编者,以学术论文为媒介,在课题研究、论文写作、编辑校对、出版传播各个环节,凭借网络化数字化的技术,在学术共同体的场域中同频共振,实现角色融合。这种融合,对于作者而言,有利于提高稿件的命中率,有利于论文的广泛传播,从而有助于建设个人学术品牌;对于编者而言,有利于建设作者队伍,有利于提高办刊水平,从而有益于扩大期刊的社会影响力。需要指出的是,融媒体时代作者与编者的角色融合,并非回到简单意义上的角色重合,而是作者与编者基于各自专业的职责分工,有机动态合作的过程。作者与编者的角色首先是具有清晰的边界,相互独立,才谈得上融合。这种融合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文化生活模式变迁不断演变。未来,作者是编者发现的“潜在学术明星”,编者是作者的“学术经纪人”。作者与编者的角色融合,将呈现出新的多彩的态势,值得学术共同体持续关注。

  作者:姜莱宛 恬伊 姚望春 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杂志总社

返回综合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大数据与新媒体医学期刊办刊之路上一篇: 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建设与实践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