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全球科技论文总数的逐年增长,撤稿论文的数量也居高不下。根据撤稿观察数据库(RetractionWatchDatabase)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年均撤稿声明的发布数量均保持在1500篇以上。撤稿的原因一般包括抄袭剽窃、重复发表(一稿多投)、造假、著作权纠纷(署名问题)、违反出版伦理等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此外,由于实验数据不可靠、实验结果不可重复以及无意的错误也可能导致撤稿。排除撤稿原因自身对学术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外,单就撤稿行为而言也会对学者的声誉和学术生涯造成一定的影响。向菲等通过分析2010—2018年WebofScience中撤稿论文,发现通信作者的发文量、H指数及职位变化均会受到撤稿的负面影响[1]。同样的,频发的撤稿事件也会对期刊带来负面效果。2017年4月,《TumorBiology》同时撤稿了107篇来自中国作者的论文,大部分案例被证实存在虚假同行评审。同年7月,《TumorBiology》不再被WebofScience数据库中的SCI收录。2020年,中国作者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和《Science》的论文先后被撤稿,引起了学术界不小的反响。特别是刊发于《Science》的《Protontransportenabledbyafield-inducedmetallicstateinasemiconductorheterostructure》一文,从PubPeer网站产生质疑到编辑部发布表达关注(expressionofconcern)只用了22d,而从论文正式发表到最后的撤稿声明发布也只用了91d。如此高效的处理,一方面体现了期刊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的态度,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顶级学术期刊在处理学术不端相关问题上的能力。相较与此,一项基于PubPeer网站数据的调查发现,从论文正式发表到撤稿声明发布的平均时长(撤稿时滞)长达5.3a[2];Park等基于撤稿观察数据库(统计至2018年3月)对韩国研究人员的撤稿收录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平均撤稿时滞为2.7a[3]。董敏等基于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对2013—2018年被撤中文科技论文进行统计,发现撤稿时滞为1~145个月[4]。近年来,中国SCI期刊数量增速稳定,增幅远超JCR中期刊的整体情况。与此同时,中国SCI期刊发表的撤稿声明数量也日渐增多。文敏通过对2017年1月—2019年12月3大中文数据库收录的54篇撤稿声明进行分析,发现中文科技论文中存在撤稿原因不清晰、数据库存在撤稿声明发布形式不统一、被撤稿论文持续被引从而使错误信息继续传播等问题[5]。本研究着眼于中国SCI期刊(不含港澳台地区),通过全面的数据记录和分析,进一步了解中国SCI期刊发表撤稿声明的现状和不足,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保证刊发论文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提高期刊处理学术不端行为的能力,维护期刊的学术声誉,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提供保障。
1数据采集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Webof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中的中国SCI期刊(不含港澳台地区),总计243种。调查的时间跨度为2016年1月1日—2020年11月6日。检索式为:“文献类型:(Retraction)AND出版年:(2016—2020)”。通过在WebofScience数据库检索撤稿声明,记录以下论文信息:发表期刊、期刊所属学科、期刊2019年度JCR影响因子、发表时间及卷期号、题目、类型、撤稿声明全文、被撤稿论文发表时间及其撤稿后的引用情况等。相关性分析在Excel2010计算完成,箱式图在Origin8.5中制作完成。
2结果分析
2.1撤稿声明总数。第一步检索共得到撤稿声明5010篇,涵盖期刊1811种。通过与中国SCI期刊(不含港澳台地区)列表比对,筛选得到56篇撤稿声明,涉及40种期刊,占中国SCI期刊总数的16.5%(40/243)。通过进一步人工核查发现,其中有2篇撤稿声明在WebofScience出现重复收录,故最终样本数为54篇。2.2撤稿声明和期刊影响因子的关系。在Excel中,使用CORREL函数计算“期刊是否发表撤稿声明”和“期刊影响因子”的相关系数,得到结果为0.0092,说明两者之间没有相关性。2.3撤稿声明学科分布。根据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对撤稿论文所在期刊进行分类,共涵盖8大类学科,主要集中在工业技术、数理科学和化学、生物科学及医学。所含期刊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工业技术(12)、数理科学和化学(7)、生物科学(7)、医学(6)、地球科学(3)、环境科学(3)、综合(2)、航空航天(1)。2.4撤稿声明年度分布。2016—2018年间,撤稿声明的发表数量基本保持在每年7篇左右,到2018年以后,撤稿声明的发表数量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截至到2020年11月6日,当年已经有20篇撤稿声明发表,其中包括4篇在线出版。2.5撤稿声明追溯时效。通过比较撤稿声明和被撤稿论文两者发表时间的间隔,计算撤稿声明的追溯时效(同前文的撤稿时滞),平均值为1058d(2.9a),中位值为474d(1.3a),最长为5418d(近15a),最短为0d(其中有1篇撤稿声明和被撤稿论文同期发表)。从图1可以看到,2016—2019年间无论是撤稿声明追溯时效的平均值还是中位值均逐年增加,尤其是追溯期较长的几篇撤稿声明,均出现在2019年和2020年。而2020年较2019年稍有下降,这可能和2020年的数据只统计到11月6日有关,但平均值也远高于2016—2018年。
3存在问题
3.1撤稿声明中的问题。3.1.1文章类型设置。在所有54篇撤稿声明中,有47篇正确设置了Retraction作为文章类型;有1篇设置为Correction;有1篇虽然文章类型设置为Retraction,但是在当期栏目中归到Article栏目之下,略有不妥;同样的,还有1篇错误地将栏目的学科类型作为文章类型;另有1篇设置为Article;此外,还有3篇撤稿声明因没能检索到网页版或者电子版的信息,故无法具体指明文章类型,这3篇撤稿声明来自同一本期刊,下文分析中予以剔除。3.1.2题目中撤稿字样。有47篇撤稿声明对题目进行撤稿字样的添加,如:“Retractionto:”“Retraction:”“Retractionarticle:”;有4篇没有撤稿字样添加;有1篇虽有撤稿字样添加,但是缺少了文章原有题目;另有1篇错误地添加了“Retractedarticle”作为撤稿标注,此标注应用于被撤稿论文的标注。3.1.3撤稿页码及DOI分配。本次调查中,除了1篇发表在中文SCI期刊的撤稿声明没有分配DOI外,其余所有撤稿声明均被分配了正式出版的卷期号及页码或文章编号以及DOI(3篇在线提前出版的除外)。3.1.4撤稿对象检索信息。有26篇撤稿声明正确添加了被撤稿论文的检索信息,包括作者、题目、刊名、年份、卷期号、页码以及DOI;有3篇完全没有添加被撤稿论文的检索信息;其余22篇或多或少都有部分检索信息缺失,其中DOI缺失的占多数(15/22);另有1篇撤稿声明误将被撤稿论文的DOI作为撤稿声明的DOI,进一步检索发现,该论文的原文网页信息已被删除。3.1.5撤稿主体。以作者身份发表的撤稿声明占了约一半(25/51);以主编、编辑、编辑部或编委会身份发表的撤稿声明有19篇,其中主编12篇、编委会2篇、编辑部3篇、编辑2篇;而以作者和主编或者编辑部等共同发表撤稿声明的有5篇;另外有5篇没有具体说明撤稿主体。3.1.6撤稿原因。本次调查的所有撤稿声明中有80%(42/51)明确说明了撤稿理由,但有9篇声明表述含糊,未指明被撤稿论文中存在的具体错误。具体撤稿原因如下:超过半数(27/51)是由剽窃问题导致,包括文字、图片及数据的抄袭;重复发表的有13篇,翻译发表的类型计入此列;因论文中存在数据或方法的错误,导致结果不可靠或不可重复的,有12篇;伪造图片和署名问题的各有1篇。关于伪造审稿人、代写代投、违反出版伦理等问题在本调查中未有发现。3.1.7设置References。有23篇撤稿声明将被撤稿论文及相关文献作为参考文献添加到撤稿声明中,其中5篇缺少了“References”作为标题的添加,导致WebofScience数据链接失效。另有28篇撤稿声明未将被撤稿论文及相关文献作为参考文献添加到撤稿声明中,这不仅不利于对被撤稿论文的访问,还增加了WebofScience数据库中原文链接失效的可能。3.1.8开放获取如果撤稿声明作为开放获取形式提供下载,在WebofScience数据库检索时会有“免费获取出版商原文”的链接,此次调查发现有88%(45/51)的撤稿声明设置为开放获取,另外的6篇撤稿声明需要付费才可以查看全文。3.2被撤稿论文的问题。3.2.1网页撤稿信息及链接。本研究检索到的所有撤稿声明中,有5篇被撤稿的原文所在网页因各种原因无法进行访问,在下文分析中予以剔除。在可访问的49篇被撤稿论文中,有90%(44/49)对被撤稿论文所在网页进行了撤稿信息的标注,但其中6篇标注信息并不完备,包括文章类型设置错误、缺少撤稿声明链接等。另有5篇被撤稿论文所在网页没有进行撤稿信息的标注。此外,调查还发现在WebofScience检索结果页面中,约有三分之一(16/49)的撤稿声明和被撤稿论文之间存在互链关系,而其余33篇则缺少互链关系。3.2.2PDFRetracted水印。在49篇被撤稿论文中,有86%(42/49)的被撤稿论文的PDF文件被添加了Retracted水印,其中2篇的处理有待商榷,比如添加Retracted水印后只保留了原论文的首页,或者将原论文用撤稿声明替换,而添加Retracted水印后的论文被作为电子附件材料提供下载。有5篇被撤稿论文的PDF文件依旧保持原样,没有添加Retracted水印;另有2篇被撤稿论文的原文被撤稿声明替换,原论文无从下载。3.2.3CrossMarkCrossMark。作为追踪论文版本变化的有效工具,读者可以点击网页或者PDF文件中的CrossMark图标,方便地追踪到某篇论文的勘误、撤稿等更新情况。本研究发现,有近一半(23/49)的被撤稿论文使用了CrossMark服务,但同时在网页和PDF文件都采用CrossMark标记的仅占8%(4/49),大部分期刊(26/49)尚未采用此项服务。3.2.4撤稿后引用情况。在49篇被撤稿论文中,有近一半(23/49)的被撤稿论文在撤稿后依旧产生了引用,引用超过5次的有6篇,最高一篇关于“新冠肺炎”的论文撤稿后又新增了28次引用。通过比较CrossMark使用情况和论文撤稿后的引用情况,发现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这可能和此次调查的样本量不足有关,也可能是因为作者对CrossMark的作用不熟悉所致。通过进一步将CrossMark使用情况分成仅采用网页标记、仅采用PDF标记和2种都采用3种类型,再次比较后发现,只有在网页和PDF同时采用CrossMark标记的情况下,撤稿后的引用次数才会明显低于不使用CrossMark的情况。以上推测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扩大样本量进行验证。
4建议措施
随着学术不端行为日渐增多,由此导致的撤稿事件也常有发生。根据本研究的调查发现,近2年来我国SCI期刊的撤稿数量增长明显,越来越多的编辑部开始接触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和撤稿相关的事宜,编辑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撤稿声明作为期刊纠正已发表论文中存在的重大错误,以及处理出版过程中学术不端行为的一项有效手段,一方面保证了刊发论文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期刊的严谨性。坚持严肃中立的态度,高效专业地开展撤稿事宜的调查,及时规范地发布撤稿声明,是对期刊编辑团队处理学术不端问题能力的考验。4.1提高期刊识别学术不端的能力。撤稿作为一种论文发表之后的纠正手段,无论后续操作如何规范有效,错误失范的研究成果都已经发表,对学术环境的污染已经造成。同时,处理任何一起撤稿事件,都会浪费编辑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如何提高编辑部在出版之前识别稿件中隐藏的学术不端的能力,将学术不端行为尽可能地扼杀在出版之前,显得尤为重要。严格的同行评审机制和资深的编委会团队是对稿件学术水平的最好保障[6]。预印平台的出现,让论文在撰写完成之后就立即开始接受来自全世界范围同行的审视和评价,进一步降低了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可能。编辑部对投稿论文采用多批次的文本重复度检测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文本抄袭和剽窃的可能[7-8]。随着图片剽窃、数据造假、代写代投等新型学术不端行为的日益凸显,编辑部需要与时俱进,进一步掌握新的学术不端检测技术,提高识别学术不端的能力[9]。4.2完善期刊出版流程。规范的期刊出版流程,可以进一步降低撤稿行为的发生概率,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撤稿带来的负面影响。期刊应在其投稿指南(作者须知)中明确作者、审稿人、编者的义务和权利,告知学术不端行为的各种类型,表明期刊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可以要求作者在论文提交阶段签署学术诚信保证声明、提供作者贡献说明和原始实验数据等。2018年,国家卫健委宣传司制定了《医学期刊编辑出版伦理规范》,详细介绍了撤稿流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细节,同时提倡期刊应建立规范的伦理政策和学术不端行为处理流程(含撤稿机制)[10]。《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编辑部根据日常出版工作经验,结合全球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提供的撤稿流程图[11],制定了编辑部对疑似学术不端行为的认定流程,包括从收到对已发表论文的质疑或投诉,如何安排处理,以及各环节责任人的指派,到最终处理结果的公布的全流程,可以作为期刊同行处理撤稿相关事宜的参考(图2)。4.3规范撤稿发文格式。本研究调查发现,我国SCI期刊发布的撤稿声明在规范上存在许多差异,与国际规范接轨还有一定距离。因此,要认清现状,找出问题所在,从而尽可能地做到统一规范。林琳等已对如何撰写、发布和引用撤稿声明给出了详细阐述,并提供了中文撤稿声明的格式参考[10,12]。表1是对前文提到的撤稿声明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的汇总,可以作为一个期刊编辑部日常处理撤稿事件的核对表,供查漏补缺之用。4.4注重撤稿后期刊数据的管理。随着期刊数字化出版时代的到来,期刊数据的高质量管理已提上日程。论文的撤稿信息作为期刊数据的一种纠正,需要及时地更新到原有论文数据库中。本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我国SCI期刊的撤稿水平整体良好,但能全面达到国际规范的期刊屈指可数,甚至还存在一些不当处理的案例,比如删除被撤稿原文、撤稿后原文无撤稿标记、撤稿理由含糊不清等。论文撤稿后,期刊需要对被撤稿论文的数据进行及时更新和替换,并提交给常用数据库,如WebofScience、Scopus、海外合作出版平台、中文检索数据库等,最大限度地降低存在重大问题的论文被阅读甚至引用的可能。CrossMark作为出版物版本记录的一项有效监测工具,已经被国内外众多出版单位使用。但从本研究调查结果来看,我国SCI期刊的使用效果并不理想,只有8%的被撤稿论文同时在网页和PDF采用CrossMark标记并取得理想的效果。而更多的期刊没有使用该服务或仅在一个版本(网页或者PDF)上使用,使用的效果也并不理想。这就需要期刊提高在这方面的重视程度,扩大CorssMark在作者和读者群体的宣传,以提高学术界整体对论文版本记录的查新意识。此外,因为撤稿声明和其他大部分文章类型不同,没有摘要、关键词等信息,故声明正文一般无法在公共数据库(如WebofScience)中显示。编辑在进行此类数据制作和上传时,可以有意识地将撤稿正文作为摘要字段进行标注,以方便数据库在收录撤稿声明的同时将声明全文进行展示。
通过本研究调查可以发现,我国SCI期刊的撤稿声明发文规范存在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提高撤稿意识、完善撤稿机制、规范撤稿要求。作为期刊,不应将撤稿视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罚,而要将其作为修正人类智库中存在错误的手段。2020年1月,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加州理工学院研究员弗朗西斯•阿诺德(FrancesArnold)在证实无法重复出原实验结果后,在推特上公开发表道歉信,并宣布撤回自己于2019年5月发表在《Science》上的论文。这种主动承担并要求处理的方式也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期刊应鼓励作者主动更正文献中的错误,将负责任研究延伸到出版之后,并将文献纠错视作一种美德[13]。
作者:叶青 单位:浙江大学出版社期刊分社《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编辑部
返回综合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