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民办高校大学生作为毕业生中的弱势群体,凸显了较多的心理问题。本文从社会心理学视域分析了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和行为表现,深入剖析了问题成因,并从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职业生涯指导系统和社会心理援助系统三个层面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民办高校;就业心理
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洛教授在上世纪提出,如果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占总体适龄青年的比例低于15%,属于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比例介于15%和50%之间,属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比例高于50%以上时,则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过渡到普及化教育阶段。1978年恢复高考,1999年高校大幅度扩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98年的9%上升到2001年的13.13%,2020年已达到54.4%,进入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阶段。这意味着中国的大学生已经不再是天之骄子、人中龙凤,从大学毕业后极有可能面临失业困境,需要面对日趋激烈的人才市场的挑选。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达到了874万。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转化为“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基本趋于市场化。尽管国家正在通过研究生扩招以及鼓励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但毫无疑问,该问题已经成为高校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之一。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产物,其快速发展顺应了高等教育产业化应用化的趋势。民办高校的生源质量不佳,往往来自本科层次第二批录取。多数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不足、自信心不强、文化基础薄弱、自控能力不强。经过了大学阶段的浑浑噩噩后,临近毕业,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更加迷茫,其心理压力比其他高校的学生更大。
本文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深入剖析了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现状,列举了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分析了心理问题的主要形成原因,着重讨论了从学校和社会层面如何来有效应对和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1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1.1自我认知偏差
民办高校属于我国应用型院校阵列。但由于缺乏国家教育资金的有力援助,民办高校在专业建设、课程设计和实施、师资力量、办学特色培育等方面尚未完全成熟,建设水平落后于公办高校,不少院校并未真正将专业建设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应用型教学的转型也仅仅流于形式,有的仍然借鉴研究型大学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因而毕业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各方面和社会经济技术发展需求相去甚远。
民办高校部分大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课堂上沉迷于各种游戏,不清楚自己的能力倾向和职业兴趣。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长期处于习得无助状态,对知识一知半解、理解不深入,本该重点掌握的实践技能又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就业时面对企业的高标准高要求,常常会出现自卑、自尊心受挫等现象。有的学生走向另一个极端,由于不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看不到自己身上的优势,选择单位和职业时存在盲目性,要有用人单位同意接受自己,不管自己合适不合适,专业对口不对口,就会立即签约,同样会失去一些机会。加上他们生活学习的环境比较单一,可能会缺乏对自身及自身所处环境的客观、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不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就业形势以及知识能力需求,从而形成了自我认知的偏差,这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就业过程及对合适职业的选择,理想的“人职匹配”状态可能要经过多次的试错后才能达到。
1.2情绪困扰
学生进入社会职场,需经过重重关口,比如多轮的笔试和面试。相比公办学校的学生,相同的工作对民办高校毕业生的要求更高,因而,挫折承受力差、自信心不足、焦虑不安、萎靡不振,不少民办高校毕业生担心遭到不公平待遇,担心自己不能正常发挥出自己的水平,不能被用人单位认可,情绪困扰比较严重。
在择业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好与家庭、老师、同学和应聘单位之间的关系,也会带来紧张的心理情绪。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在个性中存在着易暴躁、以自我为中心等特点。这样的个性容易引发人际关系的冲突,难以很好地与周围的新同事相处、难以适应新环境。如果择业过程中出现重大挫折时,还可能出现焦虑、愤怒、抑郁等应激情绪反应。如果这些不良情绪不能得到及时疏解,任其继续发展的话,会形成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损害人的认知功能,使人对周围环境或事件钝化,难以做出正确的评价和反应。大学生在面对就业选择时,应及时调整自身的心理,以更加平和的态度对待竞争,以更加宽容的心态对待人际关系。
1.3行为表现
1.3.1回避
在面临就业问题时,不少民办高校学生会选择待业的方式延缓进入社会的时间,主观上是给自己缓冲、多一些思考的时间,以适应社会需求,客观上讲是一定程度的回避行为。回避虽然可以暂缓心理应激,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随着年龄的增大,待业青年的就业购房结婚生子等问题接踵而至,这种消极的回避应对反应,反而会带来更多的后续社会问题。回避行为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脱离了学校的学习环境和社会的竞争环境,缺乏自控力和对近期以及未来的长远规划,行动能力不够,知识和技能逐渐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最终可能会变成啃老一族。
1.3.2从众
由于民办高校的畢业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各方面和社会需求有一定差距,不少培训机构从中嗅到了商机,在临近毕业时,会到学校进行大规模技能培训、项目训练和就业推荐的宣传。在对自身情况缺少认真思考和判断的情况下,不少学生会人云亦云,盲目从众。花了钱,花了时间,付出了巨大的机会成本,却学不到自己想学的知识,仍然迷茫。客观上,从众现象也加剧了同一岗位的竞争。民办高校的学生中有理想抱负的人所占比例不多。有向好之心,却无力实现的人占大多数。学校的学习氛围不好,更多的学生会选择从众地去放松自己,在择业时,又会从众地趋向某一个方向。
考公务员热、考研热、考证热、出国热还是会吸引很多学生盲从。2018年公务员总招考人数超过12.2万,总报名人数预计超三百万,岗位平均竞争比为58.9∶1,海关系统最高比为64.4∶1,在这种形势下却有191个岗位无人问津。因而考公务员时盲目从众地选择岗位会导致竞争的加剧。据统计,2018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已经达到238万人,但录取比例却低至四分之一。调查显示,超过70%的考生读研是为了改变学校背景出身,提高就业竞争力。考研已成为距高考之后改变考生命运的又一大考。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规划未来、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是大学生应该首先解决的问题。
1.3.3依赖和攀比
中国的大学生从小多数生长在比较封闭的环境中,一味地学习,社会阅历缺乏。民办高校毕业生的自我成就意识本来就比较弱,在择业遇到挫折后,缺少主动性,不是主动走出去再争取机会推销自己,而是被动地依赖亲友、师长、学校和社会的帮助,坐等用人单位来找自己,导致错过择业时机和择业机会,这种心理和习惯也会成为其未来发展的障碍。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有的大学生还不能客观理性对待,不能客观看待自己和其他同学的差别,羡慕别人的家庭条件、崇尚金钱和权势,尤其是自己的付出没能得到相应的回报时,会感到心理失落和不平衡;而不是面对现实,冷静考虑这些单位是否适合自己,有时会做出不理智的行为,从而导致择业机会一再丧失。
2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成因
2.1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美国心理学家舒伯将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分成五个阶段:成长(14岁以前)、探索(15至24岁)、确立(25岁至44岁)、维持(45岁至65岁)、衰退(65岁以上);大学阶段(18岁至22岁)正位于职业生涯的探索期,主要通过在学校的学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习实践等机会,了解自我、完善自我认知和职业探索,完成职业角色的确定和初步就业。该阶段已接受专门的教育和职业培训,力图实现自我观念,将一般性的选择转为特定的选择。但由于我国职业教育的缺失,学生在成长阶段和探索阶段的初期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没有形成职业认知和进行充分的探索。在高考志愿填报时,也没有根据实际的兴趣爱好和职业倾向进行专业选择。未经过充分的准备,缺乏探索的勇气,便直接进入社会,导致了择业时出现回避、焦虑、从众、依赖等心理问题和行为表现。
2.2自我认知与定位偏差
希金斯把自我界定为三个成分:实际自我、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实际自我是指个体实际拥有的自我概念,即真实自我实际具有的特质,理想自我是指个体或他人希望该个体具备的特质,即希望成为什么样人的看法,是积极向上的;应该自我是指个体或他人认为该个体在有关承担责任与义务方面应该具有的特质,该信念越强烈,个体压力越大,心理越容易失衡。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三十多年来,独生子女是家庭中的普遍存在。祖父母和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度高、期望值高,但不了解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现状,往往认为大学生毕业了就是社会精英了,就应该从事所谓的“好工作”。因此大学生心3rJOgHBIavinj0YYqEsTbQ==中的理想自我比较完美,应该自我的压力较大;而实际上独生子女由于受到了家长的过度呵护,一定程度上缺乏承担责任与义务的锻炼机会和思想意识。因此,自我差异主要体现在实际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差异,个体由于愿望、理想未能实现而易于导致抑制类的情绪,产生沮丧、悲伤、失望等情绪体验。如果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此类情绪出现的原因,不能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和及时的情绪调节,择业的过程将变得更加艰难,难以理性地去选择适合自己能力和职业倾向性的工作,这也为在后续职业生涯发展的确立期可能出现的迷茫和困惑埋下了隐患。
2.3内部动机和成就动机不足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希望从事有重要意义、有一定困难、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优异成绩,并能超过他人。民办高校的部分学生基础不好,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失败体验感较强,成就动机较弱,不祈求成功,没有明确目标,不敢冒险,希望轻而易举获得成功。在择业时,面对来自社会的挑战,缺少成功的欲望和对未来的中长期规划。更多表现出从众心理强,害怕接受挑战,倾向于选择风险小、独立决策少、收入低的职业。
2.4图式认知模式与归因方式
图式是指一套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的事例。包含了我们对许多人物、时间以及特定事件的知识。中国的中小学一直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较多大学虽然开设了职业生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距离真正关注和指导大学生个体社会化发展还有相当的距离;教学环境也相对封闭,专业设置和专业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需要。因而学生对社会接触少、体验少,对社会的认知也主要来源于家庭和学校,不能有效构建起对社会、人际关系和未来工作环境客观理性的图式认知。由于家庭和学校的包容,学生对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竞争缺少客观和理性的认知,从而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择业方向不清晰、知识和能力的欠缺、自信心不足等多个方面有所反映。
有的学生受到父母和同学影响,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怀有愤恨之意,另一方面又十分依赖于父母亲戚朋友,希望能通过他们走捷径帮助自己找到好工作;当别人找到理想工作时,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同样也应该有机会,一旦碰壁,便将失败进行内归因,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失落、焦虑和抑郁的情绪。还有人将失败过多地归因为外环境,将就业不顺更多地归因于父母的地位不高、学校名气不大以及用人单位不公等外在因素,一味地埋怨与指责,而很少作出就业努力,这种习惯性外归因方式,很容易导致“怨妇”现象,减少了大学生求职行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5应对策略与能力欠缺
学生面对就業挫折和应激事件往往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和能力。在网络时代,人们更多地选择在虚拟网络上进行工作和交流,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越来越少;很多大学生远离家乡,远离了熟悉的成长环境和家长的交流逐渐减少,同学之间在深层次思想问题上的交流也不多。尽管目前高校普遍开展了心理健康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配套设有心理咨询室和职业规划咨询室,但不少学生对于外部的支持系统有较强的防御和抵触心理,遇到问题不愿意向同学、父母、老师以及学校的心理、职业咨询机构等这些潜在的支持系统求助,导致在就业过程中更容易产生无助感,种种不良情绪无处排解,进一步加剧了心理和情绪困扰。
3应对策略
3.1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
尽管2007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文件,国内高校陆续将该课程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但相比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精细化分工,职业结构的不断发展变化,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滞后,存在着概念未普及、教育不深入持续、测评工具和指导人员不专业等种种问题。建议设置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心,帮助学生充分地进行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性格、爱好、职业兴趣和职业倾向性,实现职业目标定位;从知识经济时代的职业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出发,帮助学生理清大学阶段应培养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以全程化视野引导学生制定大学阶段的学习计划。这些工作对解决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有着决定性作用。
3.2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
民办高校在向应用型高校转变的进程中,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受到了广泛地重视。将实践教学分为职业认知实习、分段实践教学、毕业实习三大阶段,聘请企业有经验的工程师进行理论课程的讲授,并协助学校教师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与企业的生产研发充分结合,将人才培养目标契合职业需求和社会需求,在本科教育阶段尽可能完成知识技能的职业化训练,提高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适应不同职业岗位的能力。
3.3发展社会支持系统,建设心理援助机制
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心理咨询中心、职业生涯咨询中心,可通过授课、讲座、个人和团体咨询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专业的个性化辅导。但在实践中发现,要真正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首先是要对学生进行认识上的引导。引导学生在遇到困惑和挫折时,放下心理防备,正确认识自己并不是心理出了问题,向专业机构寻求帮助,是在与环境与专业人员的互动中汲取能量、发现自我、探索自我和发展自我;还可以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作用,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和职业辅导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丰富专业知识,提升他们的咨询能力;更重要的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自主课外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发展社会支持系统,从而有效缓解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
4总结
本文结合民办高校学生特点,从自我认知偏差、情绪困扰、行为表现三方面剖析了就业中遇到主要心理问题和表现,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自我认知与定位偏差、内部动机和成就动机不足、图式认知模式与归因方式、应对策略与能力欠缺等几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心理问题的成因,并从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育、发展社会支持系统、改进人才培养模式等三大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作为一名对职业生涯规划有浓厚兴趣的民办高校教师,在认真学习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实际,对大学生就业心理进行认真分析和梳理,对于学生的发展和自己今后工作的开展无疑是有益的。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综合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