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综合论文

简述言语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儿童心理学语言发展)

2022-11-24  本文已影响 541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美国文化心理学家J·瓦西纳认为,“文化”是一种符号中介,是有组织的心理机能系统的一部分。文化通过符号中介物的建构破坏了人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自然关系,人类赖以生活的环境从此打上了文化的烙印。文化心理学关注文化如何通过特定的符号意义存在于个人生活中并对个体发展产生引导作用,即探讨符号的象征意义,分析符号对于人的生活的组织和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并通过类比,透视其中共同的规律。笔者以文化心理学为视角来探讨儿童语言,旨在揭示出文化如何通过符号意义存在于儿童的语言中并影响儿童心理建构。

  一、语言:文化心理中介之一

  文化心理学首先承认语言是一种符号并且是一种高级的符号系统,但它更为关注这些符号对人的心理的表征作用。所以,理解文化心理学中“语言”的意义,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符号”。所谓符号,其实就是以某种特性向他人表现某物。PEirce曾将符号分为了三种类型:1.图像——对对象的表示建立在符号与其代表的对象存在相似性的基础上;2.指示——通过对象所产生的影响来表示对象;3.象征——通过与对象建立联系和一般的观念来表示对象。也就是说,符号由人创造,每一种符号都是代表着一定文化意义的人为制造品,是特定的社会文化所给予的。符号被人创造之后就成为一种中介,隔断了人与其周围环境的自然联系,人们开始利用中介与社会进行互动,并形成一个循环的系统:

  社会环境→人→符号中介→(新的)社会环境。

  具体到生活中,符号中介可以是各种图像、公式、标记等,也可以是人类历经岁月创造出来的语言文字,而且语言的种种特性使其成为人类最有力的符号工具。符号工具改变了人类的一些自然的心理功能(如感知觉、记忆、注意等),使得人们的记忆和想象需要依靠外在的符号来帮助;而且符号工具只能从产生它们的文化习俗中取得相应的意义,在绘它们注入意义和目的的文化习俗之外,任何符号都是没有意义的。

  根据文化心理学家J·瓦西纳的观点,“人具有制造和使用符号的能力和倾向,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时候总会赋予环境以符号意义”。文化心理学追逐的是外在世界的符号意义;而语言作为各种符号中的一种、而且是最有效的符号,就必然成为人类的文化心理中介之一。儿童作为成长着、发展中的个体,自外部言语产生之际,其内部认知及思维就深受该符号中介的影响。

  二、儿童语言:儿童个人文化建构的心理中介

  儿童是尚未发展成熟的个体,儿童的语言与成人的语言在组织结构、特征、表达方式等方面都会存在很大差异。但是作为一种符号中介的“儿童语言”对于儿童个体的作用则与其对成人个体的作用是一样的:都是个体心理建构中最为重要的心理中介。由于心理建构的过程中,个体对外部的环境赋予了个人意义,这些意义又受到文化的勾嵌,所以心理建构的过程也是文化建构的过程。儿童语言就是儿童建构其个人文化的心理中介之一。

  儿童在其语言产生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些自然的、本能的心理功能,如感知觉、记忆、注意等。利用这些基础性的心理功能,儿童也能安然地与其所处的环境、所接触的人进行互动和交往,但这些互动和交往显然是有很大局限的。局限不仅源于儿童生理上的未成熟,更源于他缺少与外界互动和交往的工具。而语言产生之后,儿童借助语言这一符号工具在其个人的认知活动以及这些活动所需的符号化的、社会文化的前提之间架起桥梁。

  比如,儿童不再是吃到苹果、摸到苹果或者看到苹果的时候才明白什么是苹果,而是借助“苹果”这一符号为中介就能产生关于苹果这一物体的认识。不过,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同文化下的儿童建构的“苹果”的符号意义也会各不相同:某一文化下“苹果”可能就是水果的一种,与香蕉、梨、葡萄等没什么区别;另一文化下,“苹果”可能就不单单是水果,而是象征着平安、幸福、圆满,是一种吉祥物;又或者在别的文化下,苹果代表的是邪恶、阴暗、丑陋。总之,符号的意义虽然是人赋予的,但它绝不是单个人创造的,而是人与其社会环境共同建构的,脱离了特定的文化环境,任何符号都不再有意义。

  心理学研究表明,语言与认知、思维密切相关。认知由内化的言语功能来组织,言语功能又以认知为基础。在儿童认知功能不断延伸的过程中,自然的、本能的心理功能固然有贡献,但人类毕竟不是野蛮的、纯粹的动物,人类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文化或文明,人类文明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带来了由“自然”过程转化为“文化”过程的根本性变化。由于儿童一诞生就处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所以这种变化其实是在符号中介的影响下、通过在人类社会中发展起来的人际交流的不同形式而出现的。于是,人们获得了调节“自然”心理功能的能力,这一调节就是通过外在的、后来又被内化了的符号中介来实现的。处在社会文化之中的儿童,最初受到社会成人的影响和指引,通过语言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成人生活在社会中,就是社会符号的集成者;他们把自己对世界一切的意义理解传授给儿童。儿童利用语言从成人中介者那里逐步学会了对外部世界的意义建构,并将已获得的符号意义与自身感知觉、记忆、注意等本能的心理功能进行碰撞或融合,从而慢慢形成了自己对符号的特有理解。这些个体性的意义理解一旦形成,就会被内化到个体心理活动之中,帮助理解和阐释其他的事物,如此循环往复逐步建构起个人文化。在与社会的交往和互动中,个人建构的心理符号意义会不断丰富、不断更新,个人文化也会随之丰富和更新。总之,利用语言符号中介建构个人文化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有机的过程,更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儿童在这种循环式的内、外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个人文化建构,艰难但也快乐地向前发展。

  三、儿童的发展:个人文化与群体文化的互动

  J·瓦西纳在《文化和人类发展》中指出,文化是以两种形态存在的,即群体文化与个人文化。这两种文化形态并非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个人文化是群体文化的独特方式内化的结果,群体文化规定着个人文化的发展,为个体发展提供了未来习惯为目标的参照。群体文化又是由个人意义系统的外化而构成。”语言作为符号中介在个人文化与群体文化之间建起了一座桥梁,它帮助儿童获得了其所处环境的符号意义。儿童在社会群体文化的引领下完成了个人文化建构;与此同时,个人文化也影响着群体文化。儿童建构的个人文化能够指导儿童每一个当下的行为,但却不能引导儿童走向不确定的未来;而群体文化的建构正好弥补了这种不足,能够让儿童不断调整原有建构体系中与社会文化不符的地方,从而自在的、平和的生活在社会中。个人文化建构与群体文化建构的不断调整、更新,最终推动了儿童的发展。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综合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体育教学策略有哪些,并分析其优点(体育教学的三个因素)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