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综合论文

心理学研究应用领域(心理学创新与应用)

2022-11-24  本文已影响 409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前言

  

  在科学心理学的一般性表述中,研究心理现象并揭示心理规律成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表述。在追求科学化道路上,心理学总是将研究对象定位于心理现象,并假定心理现象与自然现象一样是客观存在的。心理学家自信可以凭借理性力量、适当工具、方法及符号等逐渐反映它们、把握它们、揭示它们,力求以“心理学是什么”这一严格意义的科学问题表述形式来客观说明。但是,纵观心理学史会发现,心理学研究对象远不是以客观性特征而存在的表现样态,而且,对其表述也没有遵循着“事实陈述”规则来进行。因为一个在逻辑上十分明确的追问事物本身是什么的问题一透过纷繁复杂的心理现象揭示和建构心理规律或机制一并没有得到一个事实陈述,而是不自觉地将“事实陈述”与“价值表达”两类性质不同问题混淆。例如心理学中经典研究研究对象一“人性”的问题,如“人之初,性本善”、“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人皆可以成尧舜”、“人是万物尺度”、“人是机器”、“人是较大的白鼠和较慢的机器”等论述,在回答“人性是什么”的事实同时,也在回答了“人性应该如何”或者“人性应当是什么”价值命题,从而,附带了论说者的价值意向,换言之,这不仅是一种事实陈述,也是一种价值表达。不仅仅“人性”问题如此,中外心理学史上,心理学其他研究对象也都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事实表明,仅仅将心理现象确定为心理学研究对象,或者对心理现象进行的“实然性”表述,还难以真正做到这一点,也尚不足以揭示出心理学研究对象全貌。心理学研究对象是心理学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心理学发展和进步,心理学理论体系演变需要创新,心理学理论体系创新需要超越科学心理学关于研究对象的局限,扩展其边界与范畴,对其重新理解与定位。因此,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新探索,可以说就是反思心理学发展的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和方法问题,引领和推动心理学理论体系不断转换模式。从这个层面上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界域扩展、转向与创生既是心理学方法论的创新,也是研究视野的进一步延伸,从而使推动心理学理论体系创新成为可能。

  

  1.价值无涉一科学意义上心理学研究对象论评

  

  在科学心理学家的视野中,心理现象与近代自然科学中物理现象一样,可由研究者的感官或感官延长物理工具把握到。尽管心理现象具有高度复杂性,但却可以还原为构成心理现象更为简单的生理基础或物理、化学变化,从而导致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物化和自然化。

  

  1.1本体论前提预设

  

  科学心理学以本体论为前提假设。“本体论”是西方哲学的基本理论形态。它追求万物的终极存在、永恒原则、绝对真理,这是它的基本宗旨。本体被看作事物的本真存在、初始本原、生存和演化的内在根据。“实物”是事物的存在形式,“概念”或“结构”则是本体的存在形式。它所蕴含的理念是任何事物以外都存在着一种实体实质上是事物的一种模型,具有普遍性和抽象性特征。这样,本体论这种理论就把世界分裂为二,即彼岸的本体世界(本真世界、超越时空的概念王国)和此岸的现象世界(实物世界、时空存在的感官世界)哲学任务就在于发现隐藏在事物背后的这个“本体”和“本体世界,,’以便从它去规范、理解、说明万物的存在及其变化121。所以,人们关注的核心是揭示“实体”共有的、抽象的、普遍意义上的规律。人们一旦揭示了规律,就认识了事物的本质,把握或占有了真理,更好地预测、描述和控制事物,实现人类存在的绝对主体地位。科学心理学以本体论为研究前提预设,假定人类所有行为背后存在着一种“心理实体”。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是试图以事实表述的科学形式来解释这种实体规律或本质,在实体中还原行为的原因。无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眼中的“行为实体”还是人本心理学家视域中的高度抽象的人的“类本质”实体抑或是认知心理学家的“认知”实体它们研究目标所指就是通过客观的心理现象,去追问其背后的“实体”的规律。本体论帮助心理学迈上科学殿堂,但学术惯性与使命却又迫使科学心理学在逼近、探究和揭示心理“本体”的规律和机制上过于夸大“本体”对于心理学而言所具有的意义,遵循还原论和简化论原则,将心理学研究对象彻底客观化和抽象化,专注于人类心理自然状态和机制研究,从而,将鲜活的人类生命意向离弃于研究视野之外。

  

  1.2可证实研究方式

  

  证实原则经近代孔德提出以后,历经马赫主义批判基础上的修正,直至卡尔纳普之集大成,它已经成为判定科学的准则和尺度,也成为今天心理科学奉行的标尺。既然人类心理现象背后有“实体”存在,那么,它应该是可证实、可验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现象应该有着具体性、经验性、精确性和可检验性特征。它是客观的、实然存在的,以一种物理事实状态为人类所知、所感。心理学家自信可以凭借实验、技术程序及逻辑分析,能够实现对其描述、预测和控制,并加以检验。不仅使其研究对象可经得起检验,而且,理论假说是可重复的、共证的,力求将心理现象研究起于经验,经由经验,最后回到经验,而不超越经验。这就意味着当一个心理学家提出一个心理学研究对象,并形成关于这个研究对象的实验程序,进行同样的验证。科学心理学研究将心理现象限定在经验范畴之内,证实地加以考察,凭借该原则将无法考察、检验的心理诸如情感、智慧、善良、爱等元素挡在了理性思考视野以外。

  

  1.3实验方法技术支持

  

  科学的标志是实验方法,它是最重要的科学方法|31,换言之,是实验方法的支持,科学研究才会以逻辑、理智、公正等特征,实现研究过程和结果解释的客观性。西方心理学秉持自然科学研究旨趣,坚持实证方法论,以实验方法促成和维系其科学性质。所以,科学心理学家优先考虑的是心理学研究方法是否精致,实验设计程序是否严密,结果说明是否客观中立。他们以实验方法为镜,精心地审视、考察着研究对象,寻找着符合实验方法特征的研究对象。任何无法满足实验方法理性要求的研究对象,或主观成分过于浓厚无法用实验方法来加以考究的东西,都难以进入科学心理学研究视野。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机能心理学等流派,行走的都是同样的研究路线,进行的都是同样的研究方式,坚持着同样的研究准则。实验方法为心理学带来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客观性表征,也带来了心理学知识的精确性和可验证性。在实验方法支配下的心理学研究中,心理学研究对象在外在表述形式上,力求表现出“事实陈述”特征。

  

  1.4绝对分离主客体关系

  

  自然科学研究中,是人研究物,探究的是物背后的物性。物就存在那里,物性也在那里。人对其研究始终站在物的外面,而不是涉入其中,这种绝对分离关系确保了科学研究的客观性、中立性和理性。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秉承于近代笛卡尔所创立的自然科学形而上学的基础一“镜像隐喻”。他把人类心灵比喻为一面巨大的镜子。人类正是通过这面巨大镜子来反映和认识世界。“镜像隐喻”将人与世界划分为两极,世界成为人类认识的对象,人类是认识的主体。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始终是处于主动和控制地位。在这层意义上,人类与世界的关系是价值无涉、分离和中立的。自然科学研究在这方面无疑做的很成功,是合理的,也是必须的14。心理学研究借鉴、采纳和移植了自然科学主一客二分的绝对分离关系模式,研究者超脱出来,保持着与心理现象的绝对距离。研究方法上由过去的内省演变成现代的实证检验,研究对象由研究自身演变成之间的研究关系由此演变成主客体之间的绝对分离。科学心理学目的是通过这种“距离”研究,促进和推动心理学科学化追求,力求实现对心理学研究对象不带任何价值色彩和主观成分的研究。

  

  综上,科学心理学将心理学研究对象定位在类同于自然现象的心理现象或类同于物理事实的心理事实,这是现代心理学发展史上一个伟大创举,为证明心理学研究对象具有学术性和客观性,可谓功不可没。以心理现象这一学术命题从某一视角或从一定意义上揭示出人类心理所表现出来的某种客观性和逻辑性品质,并且,力求以事实陈述形式来揭示心理学研究对象不证自明性,这是应该得到认可的。但是,它也不可避免地为心理学带来诸多问题:坚持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可证实标准,将无法验证的心理问题拒之门外;只是看到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实然性”,试图实现对研究对象的客观性说明,而没有看到其“应然性”往往以“价值表达”形式来描述;只关注人类心理的客观性水平,忽略了人类心理的主观体验;这种力求以价值无涉的研究立场试图实现对人类心理客观说明的科学研究可能会限制心理学家的眼界和胸怀,窄化了研究范围,而且,难以实现对人类心理更深一层次理解解将人类的丰富的心理趋向平面化、结构化和同质化。

  

  2.价值涉入一文化学意义上心理学研究对象论说


2.1心理的主观性

  

  仅仅把考察、关注的视野局限于人类心理的自然属性层面,是值得商榷的。事实上,人类心理与自然物理既有彼此关联,又有彼此的区别,最根本的关联在于人类心理是一种自然存在一遗传信息决定了人类个体大脑与躯体的成熟,这是人类心理自然属性;人也是一种文化存在,人的心理也必然具有文化属性一文化提供了人类适应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带有一定的自觉性,“遗传信息与文化信息交织在一起共同形成人的心理发展过程”。这种自觉的心理历程也使人类心理表现出一定的主观性,也就是与客观的心理现象相对应的心理生活。“文化提供了物质与符号工具,概言之,人类心理不仅仅是一个自然进化和社会化过程,也是一个内在价值、意义体验和获得过程。所以,人的心理世界不仅仅是可见、可知和可感的心理现象世界,而且也是能能体验、能自觉和能觉知的心理生活世界。心理现象世界是科学世界。科学心理学家以技术理性和逻辑语现象背后的“实体”的本质和规律探寻,这一点,科学心理学做得很成功。心理生活世界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内含着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情感、本能、直觉、意向等整体、复杂的多重结构。它是人类最能直接体验到的内心现实,以自我认定的心理生活方式,主动地构筑其心理生活18。如果说心理现象体现的是客观性、抽象性和逻辑性,那么心理生活则体现的主观性、价值性和历史性。

  

  与心理现象对照,心理生活是体验对象与体验者在消除了彼此的绝对分离后,以一体方式体察自己内心世界,体察的过程也即是改变生成过程,这是一个主动建构过程,而且,是通过文化影响来实现的。因为心理生活的独特性,不同文化传统、社会背景、生活经历,都会使个体心理生活呈现不同色彩。每种心理生活只能由生活于其中的文化来解释,这就使每一文化背景下的心理生活深深打上文化烙印。不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民众,就是科学家也有自己的心理生活,“实际上,所有心理学家都在他的科学思考中运用常识观点”,不时引用“心理学俗语”为自己的学术辩护。所以,不同心理学家因为不同的心理生活背景,对于同一心理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理解。可以这样讲,西方心理学曾经是分离性地理解人类心理,这包括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分离,研究对象中的心理行为与所处环境分离。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人的心理生活是发生、融贯在社会、文化和历史当中。因此,可以通过社会、文化历史来理解人类心理生活,也可以通过人的心理生活来理解社会、文化和历史。

  

  对心理问题的考察不应限于客观层面的关注,需要诉诸于各自文化传统。因为文化科学问题是人自身问题,这与自然科学描述和说明“自然事物”不一样。自然科学研究可以保持距离,做到客观性。而在理解和解释“人”过程中,解释者与被解释对象之间距离消失了,经常的情况是,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改变,内向观察伴随着、补充着以至于改变着外向观察。这就意味着心理学的科学性可以通过主观上理解而未必是逻辑上说明来求得或揭示。这便是心理问题的主观性。

  

  2.2心理的价值性

  

  从科学视角,科学理论须当具备内在完备和外在证实条件,即逻辑上的严格证明和经验的检验与证实,方可称之为科学理论。自然科学无疑做到了

  

  有效性就需要重新考虑。文化世界中,人是文化的,文化亦是人的文化。人与文化之间不仅仅是单纯的反映关系,还包含着相互生成与创造意蕴112。由此决定人文科学中研究主体与客体间关系并非如自然科学研究那样清晰、分离和理性,而是有着交错性与复杂性。人与文化及文化产品之间存在着一种可贵意志,它从根本上不断地改变文化世界状态,从而使人和人的意志凸显出来。人一切活动和问题都受人的意志指引,打上了文化的烙印1131。心理学家也不例外。他的一举一动也无不带有他所生活于其中的文化印痕,他对心理问题的探索和理解尽管有客观性一面,但是,进一步思索会发现,他们多是从自己的经验和价值立场出发而不单单从纯粹理性、学术和逻辑视角出发,这便使心理学研究对象内隐着主观性和价值性前提。

  

  那么,一个本应是对客观的心理学研究对象解释何以会包含着价值前提呢?答案在于,心理学家对心理问题的兴趣尽管试图从理论的完备性和学术性来考虑,并且,也尝试从纯粹的经验和理智背景来说明。但是,面对人类所有的心理问题,他通常会以自己的价值观、兴趣以及愿望等文化“前见”选择了某个他认为“重要”的心理问题来作为心理学研究对象,而没有选择“其他”的心理问题。这个选择过程所牵动的不仅仅是研究者的理智与理性,还包括研究者的整个世界。这就使被选中的“心理问题”从人类心理问题的海洋中凸现出来,成为心理学研究对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者的主观因素是构成心理学对象更为本质的方面。从根源上说,是研究者所生活的时代、社会及文化背景向他提出的某种要求和责任,使心理问题的解释和说明牵涉到的就不仅仅是研究者的理性,更多的则是包含着深刻社会历史性和文化制约性,这就会为“心理学问题”深深地打上文化印记,并引导着心理事实的解释维度和价值取向。所以,心理学研究对象尽管有其客观方面表述内容与形式,也有理性方面的要求,但究其实质则是个性、历史性、文化性及价值性表征,这是心理问题只所以成为“心理学问题”的根本标志。

  

  分析得知,心理问题与心理学问题是既有关联又有区别的两个命题。心理问题是人类所要面对和解决的心理发展和演化中的心理事实、心理事件,其存在状态具有客观性。心理学问题是学科发展本身展问题,例如心理学研究方法问题、方法论问题、研究方式问题等。此外,心理学问题还指称着这层意义,是研究者经由价值选择而使某个“心理问题”成为的心理学研究对象。心理问题可以成为心理学问题,但前提条件是经由研究者的“用心”选择,其中包含着一种主观取向和价值追求。没有成为心理学问题的“心理问题”则因为研究者没有关注,而排除在研究视野之外。这便产生这样的问题,同样的心理问题在某种社会历史条件下或某个研究者那里会成为心理学问题,而在另外社会历史条件下或另一个研究者那里便不会成为心理学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与回答,实则是将研究者的个性与时代要求体现出来,这些是心理问题构成为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本质性要素。

  

  2.3心理的常识性

  

  人类心理可以表现为两种水平,一种是科学水平,是人类为探究和追问自身心理机制而以逻辑术语和实证方法所构筑和支撑的心理。这是抽象水平的一种心理,也是人类为实现对自身的方便解读而采取科学化结果所人为提炼、抽象和建构的一种心理,这也是科学心理学所要研究对象。它一般是以规律、机制、结构、模型、数据等要素架构的科学世界。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类解读自身的初步目的,只是距离现实生活过于遥远,无法观照到现实生活;另一种水平的心理是常识性心理。常识性心理是日常生活中的人们表现出的真实的心理状态。这是一个由约定俗成的规范或规则等源自日常生活朴素的人生信条和人生信仰等既非逻辑的知识体系亦非纯粹的价值知识所建构的生活世界。人们正是生活于这样的世界中,使常人有可能涉入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生活,达成心灵活动素朴、直观理解和沟通。相对于科学水平的心理,常识性心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历史中所创造、传承和享用风俗、仪式、习惯、信仰、读语、艺术等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从而也就构成了具体的、可感知、可领悟可知道的实在的心理生活。人们通过常识性心理指引或指导着日常民众的心理生活,实现着人们心理生活的绵延传承。可以说,正是常识性心理将个体的心理生活与社会文化传统中介起来,并使之以特殊方式联结在一起。从一定意义上,这个水平上的人类心理比科学、抽象水平心理更能接近人类真实的心理原貌。

  

  常识性心理是在某一特定的文化中表现出来的化产生不同常识心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判断、解释和理解生活的依据是不一样的,进而,凸显着差别浓郁的文化色彩和民族个性。离开文化环境或民族环境,常识性心理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事实上,科学与常识并不矛盾。心理学家作为曰常生活中个体,其思想、意识、价值等都带有常识性知识的印迹,在不自觉的举手抬足之间其实已经落入了常识性心理之“网”中。所有心理学家都在科学思考中运用常识性心理,但是,通常他们并不分析它们,使之明晰化。应该说,常识性心理是科学化心理的前提与基础,科学化心理正是常识性心理抽象化和提炼的结果。今天的心理学不仅要关注人类心理的科学化水平,寻求心理规律,构筑心理机制,还要关注人类常识性心理,关注它们背后的文化传统,超越理性、学术思维和逻辑思想束缚,这对于心理学而言,是深刻、全面认识和理解人类心理的必要条件。

  

  3.从价值无涉到价值涉入一心理学研究对象扩展性论析

  

  一直以来,科学心理学将心理学研究对象定位于心理现象,以实体论为前提假设,以精致的实证方法为支撑,以价值无涉为原则,试图以事实陈述的方式来探索心理现象背后“实体”的本质或规律。尽管这种研究取向为心理学带来了学术上的繁荣和科学尊严,但是,需要追问的是,由抽象数据和严格的程序设计所建构的人类心理规律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能或者逼近人类心理实质?并且,以心理现象探究为先导的整个心理学自然科学化研究,带给心理学除了学理上的倨傲和学术资本以外,它对于现实中人类幸福、人类面临事件处理及人类心理生活质量提升等方面,其作为值得商榷。自从19世纪中后期心理学获得了科学地位以来,尽管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争论一直没有间断过,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即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可以探究,可以追问,可以建构,从而引导着心理学研究越来越成为一种专门的、理智的和客观的学术活动。在缺少广阔的社会历史洞察力、文化底蕴和深厚的知识基础上,心理学家多被各自狭隘的学科界限和头脑中实证科学标准所束缚,失去了独立分析和判断所具有的原创力和开拓性,从而被狭隘的科学主义心态遮蔽了求真的视野。心理学家在单一的学理化建构的努力中,回避或忽视心理学研究对象在客观性背后的主的生存方式的文化根基也连同研究对象的文化品性的衰微而消解于科学化追逐当中。分析后发现,心理学研究不仅要关注有着客观性的心理现象外,还要关注可体验和可觉知的心理生活,并且,心理学研究对象能够进入研究者的研究视线,必然地会附带上研究者的主观价值取向。心理学研究不仅力求实现人类心理抽象化的科学水平建构,人类的常识性心理也应该进入心理学的研究视野,而不应该排除在视野之外。因为,常识性心理尽管缺乏逻辑性和理性,但却是人类真实、本来的内心世界。所以,应该把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文化品性找寻回来,将其置于文化框架来重新审视和考评,使其从单一的学理上追求转向价值上的表达。

  

  心理学研究对象不仅仅是具有客观性和逻辑性的学理上的品质,从其实质上说,它是富有主观性、价值性和日常性为本质特征的探索对象,牵涉着研究主体的价值需要。同一个心理问题可能在不同的人,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中,会产生和被赋予多元化或不同的解释,牵涉出多样的价值观和价值追求。一个看起来是属于心理现象问题,其实也是内在地包含着价值前提,体现着价值追求。没有特定价值观支配,心理问题也就不会成为“心理学问题”,不会进入到研究者视野。从一定意义上说,价值在人文学科研究领域中,往往起到主导作用。人们正是带着“价值之镜”来确定、审视和考察所研究的问题和领域。对于心理学家而言,他们往往是站在社会和历史之内发表意见,而不是站在社会和历史之外;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判断标准,都有着自己的意见和主张,但并不是说他们的标准、意见和主张是随心所欲的,完全是个人意见,而是同一时代或同一文化传统下的心理学家所关注某些相同或类似人类心理问题,从各自不同角度来探索,在不同程度上所取得的共识[18。从而,打上了了深深的文化烙印,极大丰富了对心理问题的探索,拓展了心理学研究领域这对于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而言,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也是它独特性所在。也正是由于心理学研究对象表现出的独特性,才使心理学研究成为张扬独特的文化意义活动,而不仅仅是理智、学术上的探讨。现在看来,那种把心理学研究对象仅仅局限于客观心理现象范畴,试图建立在学术规范内从事着普遍有效的唯自然科学化的心理学研究尝试,是值得深思的。或许,心理学研究对象永远都无观性、价值性和常识性等具有文化意义品质,其自身法统一在学理和逻辑上的范畴之内,其本身就是充满着文化追求和文化上的个性,这便是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事实。从冯特一直到今天,所有的心理学研究的努力还没有哪一种心理学流派成为今日心理学真正的统一范式;建构人类心理规律的学理上的努力尽管也一直没有松懈,但还是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问题的关键可能与心理学研究对象范畴与边界的局限所致。如果以一种比较宽泛的研究视野来审视心理学研究对象,那么,心理学研究理念则会从学理上探究向价值追求转向,研究立场从价值无涉转向价值涉入,引领和推动心理学研究对象范畴与边界得到扩展从而使得心理学理论体系创新成为可能。

  

  4.结语

  

  对心理学研究对象扩展性探索其目的是为了扩展其边界与范畴,也扩展心理学研究领域。心理学研究对象从其根源上讲,它是一类主观性问题,是富有常识性、历史性和价值性的问题,亦具有文化特性的问题。科学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狭隘性是追求自然科学品性所致,这是对科学标准本身的并不宽泛的理解与把握。当扩展了心理学研究对象以后,就会突破原来科学主义和理性的蒙蔽,真正深入地理解、阐释和洞察人类心理,从而为心理学理论创新提供思想前提与基础。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综合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运动成瘾者(成瘾行为心理学)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