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经过长时间的准备之后,十九世纪下半叶,俄国开始积极实施中亚政策并对中亚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俄国选择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入侵中亚,这具有深刻的内在原因,本文将剖析俄国在该时期入侵中亚的原因。
关键词:俄国;中亚;入侵;原因
十九世纪中叶,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的势力从欧洲扩张到了全世界,各个资本主义国家加大力度争夺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俄国在中亚的活动尤为积极。1857-1858年俄国在中亚做了一系列扩张前的准备,派出考察队对中亚做了考察,充分研究了中亚的地理、政治、经济状况。此后,俄国制定了全面进军中亚的计划并实施行动。1865年,俄国军队成功占领塔什干,1866年,俄国征服锡尔河右岸并吞并了整个浩罕汗国,1868年,俄国征服布哈拉,1873年,俄国征服希瓦汗国。
俄国选择在19世纪下半叶大举入侵中亚,这具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契机。
1.俄国入侵中亚经济方面的原因
第一,为摆脱同中亚的贸易障碍。
十九世纪初,中亚在政治、经济方面都十分落后。这个时期,中亚还处在腐朽的封建统治之下,以实物为主的税收负担导致国内市场狭小,阻碍了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进程,沉重的封建压迫和高利贷的横行阻碍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技术的完善和规模的扩大,手工业处于一种可悲的状态。与国际市场的隔绝,占统治地位的腐朽的封建关系严重制约了中亚各汗国经济的发展。
尽管如此,封建压迫和专断在阻碍中亚经济发展的同时并没有影响生产力的提高。19世纪上半期,这里商品货币关系得到发展,货币税逐渐取代实物税,小农经济商品率提高,贸易得到扩大。很长一段时间俄国是中亚最重要的工业品供应商,而中亚出口俄国的不仅仅有自产的商品还有来自中国西部、阿富汗、印度的过境商品。尽管俄国与中亚之间的商品交换在不断扩大,但是他们之间的经济关系没有法律基础,也不存在使之确定下来的相应条约。两国之间货币体系和重量单位的差异、向商队征收的大量关税以及非穆斯林商人要交纳的附加税阻碍了贸易的发展。除此之外,无休止的封建斗争、内讧、战争以及人民起义也是中亚与俄国扩大贸易的障碍。
如此一来,俄国不满于同中亚发展贸易中的重重障碍,欲将贸易利益提高到最大化,而中亚落后的经济状况、混乱的政治局面则给俄国提供了可乘之机。
第二,俄国欲图将中亚变成自身的原料产地。
19世纪上半叶,俄国封建农奴制经济瓦解的过程就是新生的资本主义关系形成的过程。小商品生产的扩大,农民手工业逐渐被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代替,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又让位于工厂,让位于机器大工业,十九世纪上半叶,俄国工厂的数量急剧增加,1804年,俄国工厂的数量为2402个,到1860年则增加到了15338。其中,俄国的棉纺织业发展最为迅速,在俄国欧洲部分最为明显。在这个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期,解决销售市场的问题极端重要,因为狭小的国内市场已经无法满足工业的需求。
“相对于更先进的欧洲工业国而言,俄国只不过是一个提供原料的农业国;而相对于更为落后的中亚国家而言,俄国又变成了比较先进的工业国”,因此, 俄国人认为,俄国很难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达的工业相抗衡,但是与沙俄相比,东方的邻国相对落后,所以,它们可以成为俄国商品的销售市场。
在麻布和麻纱制品方面,美国是俄国的主要出口国。从19世纪30年代起,俄麻布的出口量下降,同时价格也降低。但是,19世纪50年代俄国的麻布逐渐被英德的产品所取代,出口美国的亚麻在20年内减少了2/3还多,与1833—1835年相比,贸易总量下降超过了25%。俄国的手工纺纱终究不敌英德大规模的机器纺纱。在金属和金属制品出口方面也是如此,从十九世纪初期开始,俄国出口量不断降低,从1802年到1804年,仅两年的时间,金属和金属制品出口量就降低了220万普特。由于英国的铁器生产不断发展,在国外市场上,英国的此类产品凭借着自身的价格优势逐渐取代了俄国的此类商品。这样,解决销售市场的问题迫在眉睫。
对俄国来说,摆脱生产和销售方面困境的出路就是:最大限度的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国内需求,开辟中亚为国外销售市场。因为俄国还无法同欧洲先进国家(特别是英国)的精致的产品相竞争,而他们的大机器生产也是俄国无法企及的,而中亚有广阔的市场来销售俄国的亚麻、纸、丝绸、铁制品及其它制品,呢绒和毛制品则可以满足中亚上层人士的需求。在1840-1850年十年之内,与中亚的商品流通额几乎增加了40﹪;此外,正是五十年代初,中亚输出的皮棉价值超过了从这里运出的面纱价值的两倍。这样,中亚作为俄国工业产品的销售市场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第三,俄国欲图将中亚变成自身的销售市场。
俄国由于受地域限制,不适合种植棉花。因而纺织业所需要的棉花大部分依赖进口。19世纪初,俄国进口的棉花大部分来自美国,很少一部分来自中亚。
在19世纪60年代初,俄国纺织业迅速发展,对棉花的需求量也急剧增加。每年平均的进口量为(主要来自美国):1841年—1845年平均进口量为52.7万普特,1846年—1850年——111.5万普特,1851年—1856年——153.3万普特,1856年—1860年——242.1万普特[]。但是,在1861年美国发生国内战争,因此美国在1861年—1865年对俄国的棉花年平均出口量减少到111.6万普特。由于美国棉花供应中断了,这迫使政府、商人和企业家用另外一个角度看待将中亚汗国变成俄国的原料产地这个问题。虽然在俄国急需原料的时候,中亚向俄国出口的棉花的价格急剧上升,但是中亚棉花的出口量也多了起来。从1860年到1861年,当美国棉花的供应减少了五倍的时候,中亚向俄国的棉花出口量则增加了两倍。因此,当俄国面临着棉纺业原料不足这个问题的情况下,中亚的棉花为俄国解决了燃眉之急,并使俄国开始反思,以美国为本国主要的棉纺业原料产地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而中亚作为亚洲主要的棉产区,充当本国的棉纺业原料产地则当之无愧。
由此,中亚不仅被俄国企业家看做是销售市场,它还具有了新的意义——原料产地。
2. 俄国入侵中亚的政治方面的因素:达到领土扩张的目的
从十五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末的四百年间,沙皇俄国约以每天五十平方英里的速度向外扩张,到1914年它的领土达到八百六十六万平方英里,成为一个以俄国欧洲部分为中心、地跨欧亚两大洲的庞大的殖民帝国。纵观俄国历史,领土扩张几乎是沙皇一以贯之的目标,彼得一世如此,叶卡捷琳娜二世如此,亚历山大二世也是如此。恩格斯在《俄国沙皇政府的对外政策》一书中指出:“为了在国内实行独裁统治,沙皇在对外关系方面不仅不能失败,而且还要保持常胜,他要懂得要用沙文主义式的对胜利的狂热和新的成果来奖励那些绝对服从的臣民”。这样看来,领土扩张是沙皇扩张的目标,同时,在此方面取得的成果也激励着沙皇做出进一步的举动,以占领更多的领土。
地形和其他自然环境能够阻碍或者推动一个民族扩展它的边界的要求。俄国发祥于欧亚大平原,并且以后接着实际上囊括了一望无际的平川大地,从波罗的海延伸到太平洋,俄国人在到大草原上生存并最终征服了这个大草原,这就造就了俄国周围没有自然障碍这个基本的条件, “……没有自然疆界这件事会在两方面发生作用。如果没有天然屏障来保护这个弱小的俄国,同样也不会有阻碍来阻挡一个强大的俄国。生存竞争使俄国不得不做好行动的准备,倾向于不断向外扩张。它在扩张的洪流中,防御手段和进攻手段混合使用,因此,这个洪流终于淹没了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而中亚的地势呈开口向上的簸箕状,它位于俄国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南方,这样的地势造就了俄国在对中亚有所图谋时能够长驱直入的可能。
因此,统治者的野心和有利的地理环境为俄国向中亚扩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 俄国的国际考量:争霸,在东方牵制英国
17~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争夺海外殖民地,在世界各地实行了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列强为了满足本国工业资本主义的需要,为了拓展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加剧了对亚、非、拉等地的侵略活动。19世纪后期,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殖民地和争夺势力范围的狂潮,而中亚就是俄国扩张的目标。
马克思在揭露沙俄侵略扩张政策时说:“它的方法、它的策略、它的手段可能改变,但是这一政策的主旨——世界霸权是不会改变的”。恩格斯多次谈到沙皇政府的“独霸世界的计划”,指出它“从不改变、从不忽视的目的俄国的世界霸权”。争霸这个目的,可谓是俄国入侵中亚的指导。
在经历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之后,俄国的物力和财力都不容许同英国引发起正面冲突,为了达到对英国的牵制作用,俄国选择了与英属印度相接的中亚地区,并将中亚看作是适于和英国角逐的前哨阵地。
十九世纪上半叶,俄国在中亚的活动日益频繁。在这个时期,浩罕君主尝试征服哈萨克部落,而沙皇则允许相当一部分哈萨克人加入俄国国籍,这便使两者发生利益冲突,以至于俄国向中亚发起军事行动。除此之外,俄国同中亚的贸易活动也日益频繁,俄国对中亚的野心昭然若揭。中亚与英属印度相毗邻,俄国在中亚频繁的活动对英国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压力,一方面,英国唯恐俄国势力的扩大会成为自身在印度殖民活动的隐患,另一方面,英国本身便觊觎中亚地区,俄国的活动增加了英国征服中亚的难度。因此,英国在中亚便同俄国进行了贸易上的较量,以超低的价格出售商品,妄图将俄国的商品从中亚市场上排挤出去。与此同时,还向中亚派出间谍,挑拨和里间俄国同中亚的关系。这一切都使中亚的局势更为紧张,使俄国同英国在中亚的争霸活动更为激烈。
在1863年初,在波兰爆发了反对沙皇俄国的起义,起义军占领了立陶宛。西方列强,特别是法国和英国利用波兰发生的事件给俄国施压,英国给俄国寄出了挑衅信件,想要削弱俄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破坏已修好的法国同俄国的关系。沙皇政府在了解英国带头向俄国施压之后,决定在东方实行反抗活动。外交部长向西方列强寄出了抗议书,军事部制定了在中亚的行动计划,军事部长认为,这个计划旨在把英国人的精力从欧洲吸引过来,使他们在贸易方面遭受巨大的损失。仅仅在为期几个月的施压之后,西方国家便做出了妥协。由此可见,俄国在中亚的行动也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量,从东方牵制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
从以上的叙述我们不难看出,俄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的中亚政策是出于扩张领土和经济方面的需求,也是为了满足政治和国际方面的野心。
参考文献:
[1] [美]亨利·赫坦巴哈. 俄罗斯帝国主义[M]. 吉林师范大学历史系翻译组译. 三联书社, 1978.
[2] 吴筑星. 沙皇征服中亚史考叙[M]. 贵州教育出版社, 1996.
[3]Н. А. Халфин. Полититка России в Средней Азии[M].. Москва: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восточн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 1960 г.
[4] [美]乔治·亚历山大·伦森. 俄国向东方的扩张[M]. 杨涛浩译. 商务出版社, 1978.
[5]俄国向东方的扩张, 乔治·亚历山大·伦森, 杨涛浩译, 商务出版社, 1978, 第22页.
作者简介:李婷,新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俄罗斯社会与文化。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综合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