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综合论文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最后老虎为什么不回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老虎是什么品种)

2022-11-29  本文已影响 276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一、导言
  象征主义作为一种创作的流派,首先出现在诗歌、小说中。象征主要是两个事物之间的关联。用一事物来代表或者暗示另一事物。通常的做法是通过某一个小事物或者具体的事物来代表另一个意义更为深远、自身含义更大的事物,或者代表某种抽象的观点或者意念。象征主义通过隐喻、双关、联想、烘托以及对比等手法,强调通过丰富的想象空间,形象和意象之间的关联来展示隐藏的理念或象征意义。由于它特定的表现力,影视作品也十分喜欢运用这种手法。它可以使影视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通过象征主义手法,一些不便直接表达出来的内容,比如内心世界比较隐秘的变化可以得以表现,将主观的创造和客观的表现融合在了一起。象征主义可以使人物形象自由展现,亦真亦幻的手法不仅添加了神秘的吸引力,给了观众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也赋予了影视作品更为丰富、深刻的内涵,拓宽了思想的深度以及作品的表现空间。在影视作品中象征运用的方式多样,比如道具的象征,形象的象征,背景的象征,等等。以形象的象征为例,某一特定的形象,单从其本身来看,是没有任何寓意的,只是在特定的作品中,由编导刻意的把某种意义附加到其身上,通过这一个别形象来构造一个富含内涵的艺术象征。具象与喻象之间的联系是由编导通过特定的手法联系起来的,在写实与写意的互相渗透、交融中,象征的意义得以体现。象征的运用与民族文化、宗教等有很大的关联。要想真正理解影视作品中的象征的意义,特定的文化、宗教背景则是必不可少的。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原著作者是扬·马特尔。李安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以下简称《少年派》)便是从这一风靡全球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单从片名不难看出,这是一部充满奇幻冒险风格的影片,而从故事的层面来看,它讲述的是一个印度少年在海难之后如何与一只同船的猛虎结伴同行的故事。这样的故事的主旨往往会被简单笼统地归纳为“成长”或是“友谊”。李安的电影一般是剧情片,所以在故事接受的层面上,从来就不设门槛,每一个观众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需求提炼情感因子。但是,要想真正理解李安的电影绝非易事。《少年派》中,李安以封闭性的空间调度、瑰丽的视觉影像、虚实相间的手法,通过少年派与猛虎的形象象征主义,提炼了高度隐喻的人生:一个人如何与自己相处?
  二、老虎的象征意义
  为了让故事简单清楚,影片《少年派》从叙事上采取了一种简单的套层结构。外层故事是成年派向一个小说家讲述发生在少年时代的故事,里层便是具体的故事内容,夹层中的是成年派的画外音。但是,影片峰回路转,虚实相间的地方在于:当作家和观众都以为派的故事以自己获救、老虎走进森林而结束时,成年派又提供了另外一个简短的故事,不同于第一个关于自己和老虎的故事,第二个故事中全部以真实的人物出现——水手、厨师、妈妈和自己。在小说家的推断下,他们分别对应了第一个故事中的斑马、豺狼、猩猩,而少年派则对应第一个故事中的老虎。少年与老虎之间的关系在电影层层递进中不断改变,而老虎在人物塑造以及电影情节的推进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老虎,作为本片的重要角色,有着深远的象征意义,而对其象征意义的分析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影片的更深层次的含义。
  派与老虎帕克的第一次相见是在其父亲的动物园中,天性善良的派坚信老虎帕克不会伤害到自己,打算亲自给它喂食吃,却被爸爸阻止,并以“羊入虎口”的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派,“你在老虎的眼睛里看到的是自己的倒影”。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原始的猛兽,而猛兽究竟会不会被唤醒,就要看这人的人生经历了。父亲这句话给了观众第一个提示,预示着派和老虎帕克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少年派的心里有着猛虎的身影,而少年派其实对于这只猛虎是心存恐惧的,因为他不能把控它。影片的另一细节也印证了两者实质合二为一的关系。李安的电影一贯对细节的铺设比较用心,处处埋设伏笔。影片中少年派跟哥哥打赌去教堂喝水,神父问他:“Youmustbethirsty”,派回答:yes。其实这句问答一语双关,thirsty不仅是口渴的意思,也是老虎的本名。影片介绍老虎是一个叫帕克的人在湖边发现的,当时老虎在喝水,就给取名thirsty,结果送到动物园的时候,工作人员错误地写成他主人的名字——帕克。如果成年派的第二个故事是少年派的真实经历的话,那么显然,在这种巨大的恐惧下,派心中的老虎被激发了。“arcandefeatlife.”片中派也如此解释,恐惧是人的生活中惟一真正的对手,只有恐惧才能打败生活。当他遭遇船上的人性屠戮之后,他心中的老虎帮助他存活下来,战胜恐惧,更多的是展现了他内心深处求生的欲望。
  从老虎的名字我们再一次感受到象征手法的强大。老虎的名字帕克与一个震惊世界的海难食人案中被食者的名字一致。在这个案件中,“木犀草号(theyachtMignonette)”在距离好望角1300英里处沉没。全体船员四人一起逃上救生艇,船长、大副和水手为了生存,一起杀死并吃了船上的侍者,17岁的理查德帕克,因此生还。少年派所遭遇的故事也是发生在海上,与这一案件惊人相似,派跟两个日本人叙述的绝境中人吃人的悲惨遭遇,从成年派的故事中,作家推断出来的厨子吃了水手,杀死妈妈,然后派杀死了厨子并吃掉厨子的故事也便是这一案件的经典重现,在这种绝境下,人究竟应该怎么做,道德还有没有任何约束力,这也是本片讨论的一个人性的主题。李安的电影不仅仅是提供给我们美轮美奂的视觉冲击,更是通过提供独特的想象空间,发掘人性深处的欲望,探讨人伦,让观众自查。
 随着影片的铺垫的结束,真正的故事核心上演,残酷的杀戮中,少年派心中的猛虎被唤醒,如同人的动物本能。以往的少年派心中,动物本能被理性所压抑着,他所接受的教育、浸染的宗教、道德人伦不允许其本能跳出来。这并不意味着本能就是恶的体现。老虎最后杀死了猎狗完全是对生的渴望。而理性也不能完全说就是善的表现。当猎狗肆意攻击毫无反击之力的斑马时,派心中的理性仍然压制着动物本能,心中的猛虎仍然在沉睡或者说冷眼旁观,尽管派大声呼喊不要,但是理性告诉他,如果他去阻止的话,被杀死的可能就是他。理性保护了他,但是理性在这里也并非是善的体现,只是在权衡利弊的情况下,理性告诉他袖手旁观。而猎狗的攻击对象转而变为猩猩,也就是派的母亲的时候,派的内心发生了变化。最初猩猩占了上风,但是随后猎狗残忍的反扑终于将派内心的本能激发出来,这一刻内心的恐惧和愤怒唤醒了本能,本能战胜理性,即便结果可能是受伤甚至死亡,本能也仍然冲了出来。而后的海上求生,从最初的恐惧猛虎到与之共存,将其驯化最后与之相互依赖,整个的漂流过程就是派的本能与理性之间相互平衡的过程。正如当少年派和帕克奇迹般地漂流到像《阿凡达》中场景一样充满奇幻的“食人岛”上,并在岛上经历了白天的世外桃源与夜晚的死亡之谷的强烈反差时,少年派决定放弃长居此地的打算,并坚信帕克在自己的一个哨声之后便一定会跟随自己再次同行。果不其然,在一段让人紧张的等待之后出现了激动人心的场面——帕克果然从远处欢快地向他奔跑而来。两者之间在特殊的情境下达成了默契与平衡。
  但这一短暂的平衡在影片的结尾被打破,当他们最终平安到达生存之岛时,派与帕克的背影同时出现在画面中,骨瘦如柴的帕克径直地走向了森林,稍作停留但却没有回头。这一结尾预示着危险的结束,本能的隐藏,理性的回归。内心被唤醒的猛虎帮助少年派渡过了海上灾难,但是返回到人类世界正常的社会生活当中的时候,派必须以理性面对成人的世界。老虎离开少年派的时候决绝地没有回头,派伤心欲绝是因为正是这种猛虎的本能让他生存下来,而猛虎的离开意味着派需要独自面对成长中所必须要经历的一切未知的困难。这种无助从派倒在沙滩上的特写中得以体现。电影中也通过人物的独白点名了这一点:“当你明白了人生和自我都不是用来战胜而是用来相处的,你就会明白有些东西虽然并不合理,但你必须相信;即便那些东西并不牢固,但你必须依靠。”至此,派经受了精神的洗礼,内心的信念得到了升华。实质上,本片也拓展升华了这个故事,它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是:其实,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住着一只猛虎,它散发着原始的野性,只不过它一出生是不受约束的,但是随着年龄增长,身处人类文明的条条框框中,我们内心的猛虎逐渐被社会秩序所驯服,由此我们才变得更加理性。理性并不代表美好,猛虎也不一定就是恶魔。少年派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想象空间,一种发现最初的自我的方式,尽管这最初的自我并不一定会在我们身上爆发或者显现,它确实现实存在的,或多或少地压抑在我们内心深处。这也是本部电影最重要的意义。
  三、结语
  从老虎的象征意义角度来看,少年派与猛虎的奇幻漂流之旅实质就是讲述了一个人如何与自己相处的隐喻故事。每个人的一生都或多或少会遭遇各种各样的考验和诱惑,因此我们的内心也可能由此而分裂为阴暗与光明、争斗与平和的两面。每一个诱惑和考验就像一个森林的入口,到底选择不回头地走进去还是在瘫软在沙滩上的时候便被人救走?李安在电影中一直在为这个问题寻求答案。在他的电影中,主人公经常是一群不合时宜的人,与社会格格不入,同时又被社会的伦理道德以及秩序或者利益所禁锢,但与此同时又极其地渴望自由,因此在不断地挣扎着。李安影片最擅长处理角色与角色之间的情感张力。而《少年派》尽管有着奇幻冒险华丽包装,又有灾难复仇主题的商业外衣,其实质却是包裹了宗教的力量,尽量把人物的关系缩小到一个人的本能和理性两个方面。因此,这个影片的所有人际关系都可归结为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一个人如何经受挣扎、矛盾,与自己平和相处,然后说服自己如何与他人乃至世界相处。而这个故事中究竟是一人一虎还是有人无虎,已经不重要了,就像片中主人公派说的那样,关键在于你愿意选择相信哪个版本。
  [参考文献]
  [1]刘小兰.象征主义在《可爱的骨头》中的运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8).
  [2]蒲度戎.叶芝的象征主义与文学传统[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07).
  [3]张杰.现实的象征化与象征的现实化[J].外国文学研究,2009(04).
  [4]张智华.象征主义与电影电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1).
  [作者简介]魏慧哲(1979—),女,河北元氏人,硕士,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二语习得。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综合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生态翻译学翻译理论(生态翻译学理论例子)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