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张承志作为中国文坛一面特殊的旗帜,其创作在大西北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广泛了影响。他的散文给中国散文注入了新的血液,但在他的散文创作中也呈现出了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作者自身优越意识与知识分子边缘化的矛盾、作者倡导的文明主体性与现代民族进程的冲突以及散文创作主题越来越走向单一化、重复化。这些局限日益影响着他的创作,特别是在其后期的散文创作中已越来越明显。
关键词:知识分子;文明主体性;创作主题
2010至2011年,张承志先后出版了《你的微笑》和《涂画的旅程》。在写作的路上,张承志所倡导的主题始终是如一的。对人道的捍卫、对新殖民主义的批判,对底层苦难的表现以及对信仰的坚持充满在他散文的字里行间。只是,我们在肯定张承志散文所承载的价值的同时,也不自觉地见出了作者散文创作的局限性。
一 知识分子边缘地位与作者自身优越意识的矛盾
二十世纪中期的中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经济、文化、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知识分子越来越走向边缘化。中国学者余英时曾指出:“社会、政治的边缘化,知识分子基本上是处在被动的地位,但是文化边缘化的局面则是知识分子主动造成的。”[1]
刘俐俐在总结这一变化时写道:“知识分子的边缘地位:首先是民众不再需要知识分子这样的代言人。社会也不再需要知识分子作为预言家,至于话语的生产者,因为我们在西方的话语笼罩中,很难提出具有自己特色的话语。于是知识分子的身份变成了受威胁的身份。”[2]
张承志忽视了这种变化,他始终如一地坚持着自身知识分子的优越性,不断地摇旗呐喊。这与张承志自小的红卫兵经历所形成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息息相关“红卫兵式的情怀成为他知青时期乃至以后隐伏的一种人生背景,而构成这种情怀的质在就是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3]
张承志立足底层,目睹了民间的苦难与生存的厚重,他一直想为底层代言。然而,知识分子地位的日趋边缘化又令他尴尬不已,这就形成了一种矛盾。这种趋势已越来越让张承志感到力不从心。他甚远深深地陷入悲观主义之中而不能自拔,因而,他经常会自嘲:“你知道,我们的声音有多么微弱”(《求知》)甚至在最后也不忘记地写道:“我的这封红叶信,也不过寄去了些一己的感受而已。”(《敬重与惜别》)
二 文明主体性的建构与民族现代进程的冲突
张承志散文书写的局限还在于在倡导文明内部的发言与建构的同时,忽视了文明的现代化建设。在张承志笔下,一直呈现着两种文明,即汉族的儒家文明和穆斯林的伊斯兰文明。在以西方话语为主流话语的今天,保持文明自身的独立性既是对抗文化霸权的有力手段,也是一个民族自身发展的基础。
张承志或许太过于诗人化了,在他所倡导的文明的精神内核中,他把价值的中心指向了古典。在他看来,清洁的精神即是古代士者所坚持的仁、信、义、勇,他认为,正是这种刺客的精神才足以对抗今天的强权与不义,正是这种精神才能打破不公正体制的叫嚣。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强势文明与弱势文明对抗的基础,实质上是一种基于经济、政治与文化的整体较量。文明要发展强大,需要走进现代化,接受科技的、技术的滋润,而不能一味地只在古代、自然中去求索。
张承志所倡导的文明、所赞美的文明是原生态的。他甚至有意去掉了文明中的丑恶与污浊,固执地彰显着文明中那些自然的、美丽的、自由的因素。他也始终不愿意把自己所钟爱的文明或是文化放在现实的世界中去把握。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一方面,在强权体制的压迫下,张承志呼吁文明的自主性与对抗性;另一方面,他又摒弃了文明的现代化进程,执着地返归古代,希冀于古典的精神慰藉。李咏吟曾说到:“张承志更愿意寻找文明的美丽精神与内在气质,而不愿意从科学技术与政治层面去思考母族文明的现代化途径,所以,他的议论与愤怒总是相对抗的。”[4]
三 批判的无援与创作主题的重复单一
我们还应该看到,在当今全球化的批评语境下,张承志散文的批判是必须的,但同时又显得无援与孤独。在很大程度上,他所持的批判武器是宗教精神,在他笔下,哲合忍耶是他的精神支柱。他批判的目的不是由对商品拜物教到人的回归,而是以一种宗教去否定、取代另一种宗教。正因为这样,他的批判表现为对他所信仰宗教之外的一切事物的否定,而不是真正针对某些具体的文化和行为。
在他的批判中,还少了一种对于体制内部的不合理性的批判,特别是对当今霸权体制缺少有力的剖析。绵延近几个世纪的霸权体制,是“以一个时期内的一大强国,在其居于绝对优势的实力基础上,几近单独地主宰国际秩序的‘霸权体制’结构为基轴展开的。”[5]同时,在他对外进行激烈的批判时,又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国内的知识分子,这样就使他脱离了阵营,所以,他的批判就显得无力且无援。
一个作家,创作的主题是多方面的,但在张承志的散文中,彰显的大部分是穆斯林与穆斯林的文明,批判的是强权、殖民与邪恶,这就不免带上了主题重复的色彩。而在他后来的散文中,我们越难发现这种主题的突破。他的散文出现了一种言说空间的封闭性,致使其散文具有了一种压抑感。而散文的语言也是愤激且紧迫的,长久地诵读,就会出现一种审美的疲劳,这就使张承志的散文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了审美的立体空间。
参考文献:
[1]余英时:《中国知识分子的边缘化》,夏威夷“文化反思讨论会”会议讲词,1991年2月.
[2]刘俐俐:《隐秘的历史河流——当前文学创作与批评中的历史观问题》,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第203页.
[3]何清:《张承志:残月下的孤旅》,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第18——19页.
[4]李咏吟:《通向文本阐释学——以张承志的创作为中心的思想考察》,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334页.
[5]李小华:《对日本前途的一个崭新设计——读<后霸权体制与日本的选择》,《国际论坛》,1999年04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综合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