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先锋小说”从八十年代中后期出现后,迅速成为文坛热点,有人说它是“现代派”,也有人说它是“后现代派”。但事实上,“先锋派”作家作为一代严重受很多“后现代”大师影响的作家,他们的创作有很多后现代的因素。本文将就此略作讨论。
关键词:先锋小说 叙事圈套 文字游戏 叙述策略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6-0000-01
中国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因为收到改革开放的影响,西方的文化思潮大量涌入中国,在西方历时性的相继出现的很多东西,在中国共时性的同时涌入,而其中关于“现代派”的讨论在当时是一个热点,大量西方的“现代派”的作品被译介进来,而关于“现代派”小说的技巧、特点等等也引起中国作家的强烈兴趣,不少阅读过西方“现代派”作家的作品并受其影响的年轻作家,也开始尝试寻找小说观念和艺术形式的突破,尝试运用“现代派”的技巧去创作小说。但事实上,“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是在八十年代是几乎同时涌入中国的,陈晓明认为,在当时,“后现代主义”之所以没有像“现代主义”那样引人注目,是因为当时人们把很多“后现代主义”的东西当作“现代主义”的东西来接受了。而这种误读,在陈晓明看来,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使年轻一辈的作家还没有步入文坛,就经受了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双重影响。
第一,“叙述圈套”的运用。西方后现代主义小说家钟情于迷宫般的叙述圈套,如博尔赫斯的《皇宫的寓言》、巴思的《游乐场》等等,读这些小说,常常会让人感觉不到连贯性以及真实与虚构难以区分,而在先锋小说中也有类似的特征。这种“叙述圈套”在马原的作品里表现的最为突出。从他的第一部作品《拉萨河女神》到后来发表的《冈底斯的诱惑》和《虚构》等等。他的作品中常出现“有一个叫马原的汉人”这样的话。他独特的降低故事本身,突出叙述行为的意义,故事拼贴,模糊现实与虚构的讲述,一会儿是马原自己、一会儿是作品中的人物,打破了小说的“真实性”而展现“虚构”过程的“叙事圈套”,挑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致使小说由传统的“写什么”转变为“怎么写”的叙事方式。在马原这里,小说追求的不是故事,而在于叙述本身。而类似的“叙述圈套”在格非的《褐色鸟群》、孙甘露的《请女人猜谜》等先锋小说中都可以见到。
第二,重复的叙述策略的运用。重复叙事是先锋小说中常用的一种叙述策略。这种重复叙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使存在变为不在的叙事,是对存在的消解,最根本的还是后现代小说的“不确定性”。由于“重复”,存在与不存在的界限被拆除,每一次的重复都是对历史的质疑,重复对于历史是一种自我解构。作者用“重复”来否定先前的真实,如同上述作者运用话语否定事实一样,“重复叙事”是在代替“这不是事实”这个判断句。在马原的小说中,作者一再通过前后矛盾的语言来使读者感到真假难辨,在格非的《褐色鸟群》中,作者则通过重复使“过去”和“现在”都变得不真实。先锋小说作家的另一位代表作家余华在运用重复的叙述策略上也很有代表性。余华在小说《现实一种》中,通过对一个四岁的小男孩杀掉自己的堂弟为缘由,展开小说故事,在叙述的过程中,余华运用重复、停顿的叙述手法,延长了叙述的时间,使得小说达到冷漠和暴力的叙事效果,小说中的人物只是由叙述人摆弄,几个人物行为出现很多次重复。
第三,文字游戏的运用。语言是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一个主体性的标志,后现代主义小说家把语言视为解释世界的唯一工具,认为语言才是真正的生活。所以后现代主义是以“语言”为中心的,他们不再承认小说可以反映世界,而是用某种东西去制造世界,所以他们选中了语言这一工具。法国作家贝克特就认为“所有一切归结起来就是个语词问题”、“一切都是词语,仅此而已”,①后现代主义小说家无心去探究对现实镜式的描写,而“试图通过语言自治的方式使作品成为一个独立的‘自身指涉’和完全自足的语言体系”,②他们通过对语言近乎疯狂的描写来揭露所谓“现实”的虚假性。而中国的先锋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文字游戏的运用。也就是语言的反传统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孙甘露,在阅读他的《信使之函》、《请女人猜谜》等作品时,我们很难把握在其语言文字的背后,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和内容。在他的作品中,语言没有逻辑性可言。在《信使之函》中几十个“信是……”这样句式的运用,让人无法明白有何意义。陈晓明就曾评价孙甘露说:“他的语词完全是智力与想象的纵欲,世界不过是语词遗留下的一些杂碎块状结构”。③在这里,让人感到作者就是在玩一种语言游戏,而并没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第四,主题的不可确定性。当代实验小说家罗纳德?苏克尼克说:现实不再存在了……时间、人物性格也不复存在了作为无所不知的作家的上帝已经去世,现在谁也不知道情节了,缺乏真正的创作者了,所以,作品的真实性就没了保障。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先锋小说家们不再关心所谓的“终极性价值”,对他们来说,写作只是个人的私事,一次偶发的动机,一次没有目的的文字游戏而已。不论是在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中,还是在孙甘露的《褐色鸟群》中,亦或在余华的《现实一种》中,我们都很难找到一个确定的主题,来告诉读者作者究竟要表达什么。
最后,作为主体的“人”的消失。美国学者约瑟芬?韩丁说“样:“战后实验小说并不把不完整的经历当作西方文明衰落的迹象来加以悲叹。相反,战后实验小说使人们把混乱作为生活的主要部分接受下来,并且可能使人们希望传统理想的更替会允许用新的方式来应付人类面临的形势。”④而陈晓明认为“这种对生活的不完整性认同的直接标志,就是不再把个人及其生存的完整性和完满性当作生活的最高目标和理想;不再寻求一种反抗社会与现实的超越性的自我;而是把个人置放到生活本源性破碎的情境中去,在生活与现实处于同一平面上的随机活动中来重新观察人的生存状况。”⑤因此,实验小说虽然也关注个人心灵和生活结构的关系,“但是为了寻求一种不同的适应性,一种观察的角度,一种能改变主角状况的感情方式或行为方式,实验小说把人物符号化了。”⑥而在中国的先锋小说中显然也存在这样的特点。如在余华的很多小说中,人物的姓名、性格、长相、身份地位等其实都不重要,这些都不是作者描写的重点,在这些作品中,这些人物都没有确定的形象,都只是作为一个符号存在,来使作者能够完成自己的叙述。
总之,中国的先锋小说从八十年代登上文坛开始,一直存在各种各样的争议,但作为中国文坛的一种力量,先锋小说,在八十年代大胆作出自己的尝试和突破,在中国文坛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一笔,他们的作品中存在着多种因素影响的痕迹,同时也融入中国自己的东西,虽然其语言游戏、表达的虚无等都受到很多人的批评,但陈晓明认为虽然“文学因此而显得单薄和狭窄,但也因此而有了变更的无限可能性。”
注释:
① ②⑥转引自刘象愚《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1页、357页
③ ④⑤陈晓明《无边的挑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83页、216页
参考书目:
[1] 刘象愚《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2] 陈晓明《无边的挑战》,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3] 王铁仙等《新时期文学二十年》,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4] 王钦锋《后现代主义小说论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5]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综合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