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综合论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的内涵(倘若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意思)

2023-01-12  本文已影响 495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摘 要: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众多学子欣赏品鉴。但文章的主题,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有些教参认为文章旨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本文试着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解析探讨文章的主题。

关键词: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 浅析
在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备课过程中,我发现学界对本文的主题一直存在着分歧意见,本着严谨认真和对学生负责的教学态度,我翻阅和查看了一些关于鲁以及本文章主题的资料,得出了文章的主题不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结论,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文章的创作背景来看
  分析文学作品离不开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以及作者创作时的生活状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第六篇,属于鲁迅的前期作品。《朝花夕拾》为1926年2月至11月间的10篇散文集。当时鲁迅35岁,社会斗争异常激烈,在动荡的社会思想变革之中,具有时代特征和时代意义的《新青年》团体彻底散掉了。其中的成员“有的升官,有的退隐,有的前进” [1]。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鲁迅先生为反动当局所通缉,被迫离京南下,到厦门出任文科教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便是其在厦门大学图书馆闲暇时所作,文章写起的原因,他曾这样描述: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
  “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2]
  可以看出,写作此文,是其心情最“芜杂”的时候。作者希望借回忆童年的往事,来排除苦闷,“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寻一丝心灵的慰藉。作者把《旧事重提》改为《朝花夕拾》,让人多了几分抚慰和宁静,而从内容上也可以看出,《朝花夕拾》是一曲儿时生活的恋曲,而不是常见的投枪和匕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其中的重要篇目亦是如此。
  二、当时自身文学创作的主要偏向
  当时,文学界出现了一些文学创作的社团和鲁迅都有一些关联,尤其是语丝社。该社团成立于1924年,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和林语堂等人。其主要文学成就在散文方面。可大致分为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文和以鲁迅为代表的散文,而鲁当时的文学创作主要有散文诗集《野草》和散文集《朝花夕拾》。周作人的美文,隽永而意义深刻,可以说,他在散文上的成就代表了当时散文创作的最高高度。而作为一对共同进出的兄弟,同一个文学社团中的成员,无形中要影响彼此的创作风格。所以,在那个时期,鲁迅在散文风格创作上有他的弟弟的影响也是无可厚非的。
  因此,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鲁迅文章全部是批判性的。实际上,他同期的作品,包括散文诗集《野草》,也都是隽永而美丽的,比如七年级上册的《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于1926年,是鲁迅加入语丝社后时期所写的作品。该文章选材广泛,角度多样,恬淡从容,散发着一种纯净天真的气息。无论是说到有声有色、原汁原味的百草园,还是回忆三味书屋后园里发生的趣事以及最后同窗快要做绅士了的描述,作者的回忆笔触中处处着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留念溢于言表,有一些类似周作人《乌篷船》那样内容上任意而谈、平和冲淡、不求功利的味道,很符合我们七年级学生的欣赏层次和审美要求。
  三、从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分析
  首先,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成长的烦恼”。
  单元主题要求我们在学习他人的成长足迹时给我们有益的启迪,因此,对于本文主题的把握,也应该重点在成长的主题上。另一方面,鲁迅的作品贯穿于中学的语文课本始终,按照编者的初衷,七年级上册的《风筝》,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都是含意隽永的散文,随着学生年龄的发展并进入更高的学习阶段,再慢慢接触到代表他最高文学成就的小说和杂文,符合学生的一般认识规律和学习规律。
  再说,从文章的题目上“从……到……”这样的一个形式来看,显然是记录自己从家庭走向读书生涯的一个时间顺序的生活经历,文章在第9节说到自己对离开百草园的不舍,是作者告别美好童年的一个信号,从而踏进了少年的读书生活,如果是一个批判的主题,必然有一种前后的对比,但是细看第10节,你会发现,对于三味书屋的位置、摆设以及礼节来看,散发着一种古色古香的味道,尤其是“没有孔子牌位”这句细节描写,我上课的时候让七年级学生去品味,他们也都感觉到礼教的气氛不是沉闷,还有“第二次行礼,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礼节教育,谈不上礼仪陈腐,更给读者确定了一种儒雅有趣的基调。从语言风格、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在叙述格调上是前后一致的,不存在谁褒谁贬,厚此薄彼的情况。
  其次,从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中来看。
  “三味书屋的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的没有声音”, 那种冒着被先生责罚的“风险”溜到园里玩耍的乐趣,对于一个回忆读书生活的长者来说,是何等的回味无穷而又令人难忘!
  再看他对同学们读书的描写:“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先生的读书情景更是令人回味无穷:“他总是微笑着,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去模仿其动作,你会发觉是多么地有趣!
  描摹了成本成本的《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后来还卖了钱,这对于少年鲁迅来说,不知道是如何得意,如何自豪的美事,由此说来,三味书屋不但不可怕,反是一个值得“我”回味一生的好地方。在这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依依不舍之情。就像我们现在去回忆小时候,往往痛苦的事情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
  最后,我们来分析中的老先生。
  假设主题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那么做为封建的先生,就应该是一个受封建教育毒害的典型,或者他应该是封建教育制度本身的形象化和代言人,封建教育的劣性由他体现出来。诚然,文中的寿老先生是一位旧式的知识分子,他的思想不可能超越时代的限制,我们对此不能苛求。但鲁迅开始介绍老师在他的总体印象上下的句子是 “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可见他在鲁迅的整体印象中是不错的一个人。再看文章中对他的描写,初次见面,同学们对他行礼的时候,他都会“和蔼地在一旁答礼”。还有几个细节——
  “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可见,老先生的教学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符合我们的教学规律,并不是一味盲目教学的迂腐形象。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
  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他的儒雅和散发出的人性美。
  周作人曾经回忆说,寿先生“不打人,不骂人”,“罚跪我就没有见过”[3],偶尔用用戒尺,也只是“蒲鞭示辱的意思”。很显然,先生虽然严厉,然而不失开明,并没有封建社会中普遍的体罚学生的习惯。先生读书的声调、姿态,那是因为进入了文章氛围、激起内心视象的非常投入的一种朗读。他的儿子寿洙邻也曾说:“镜吾公不喜八股文,所授止经史纲要,唐宋诗,古文词。”
  因此,老先生是令鲁迅尊敬的人,长大后,他们之间所保持的良好关系也证明了这一点。他的弟弟,也是寿老先生学生的周建人曾强调说:“后人有些文章把寿镜吾先生写成一个迂腐的秀才,那是不真实的。其实,寿镜吾先生在当时的社会里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老师。”[4]原文中也可见一斑。
   总而言之,对于文本的解读,要在切合学生的发展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不可我们言谈鲁迅时候,总是把他的任何作品都套上批判什么的框子是不合乎作品实际的,也是对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一种认识误区和歪曲解读。
  参考文献:
  [1]汪茂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新探(J)《中文语文》, 2003(9)
  [2]鲁迅  朝花夕拾·小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3
  [3]周作人 鲁迅的故家(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4]周建人 略讲关于鲁迅的事情(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综合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鼠族》中的真实与虚构的区别(老鼠是什么族人)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