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综合论文

感性的人的心理活动,人的感性活动

2023-02-13  本文已影响 434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马克思所理解的世界是一个感性世界、现实世界,马克思所说的活动是一种感性活动、实践活动。马克思认为,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所谓的世界是没有意义的,而传统的哲学教科书恰恰忘记了这一点,从而遮蔽了马克思哲学的真正本质,把马克思哲学降到了马克思所批判过的旧唯物主义哲学水平。

  

  一、马克思哲学对旧哲学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批判继承了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他既看到了旧唯物主义对主体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理解,‘人是机器”把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抹杀了,又看到了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人的主体性一面,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从而克服了二者的缺点,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唯物主义形态,真正解决了主客二分的思辨形而上学的性质,实现了哲学史上由认识论向实践论和历史观的

  

  视角转换,最突出表现在被恩格斯称为‘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一条: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一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一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很明显马克思在这里批评了旧唯物主义只是从感性、直观出发,把人当作自然人”、机器人”,只是从感性对象出发,而忽略了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把人当成抽象人;而唯心主义则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把人作为理性的动物,绝对精神。马克思认为旧哲学的根本缺陷在于旧哲学所关注的是脱离了现实的人的抽象的自然存在,而哲学应当关注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关注现实世界,主张哲学向现实生活的复归。因此马克思认为新哲学和旧哲学的区别在于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从实践出发去解释他的新世界观,既肯定了物质世界的优先性,又肯定了在物质世界中人的主体性。

  

  马克思认为,‘生体性是人”,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只有人才能作为主体,物是不能作为主体而存在的,这是人区别于其它物的本质属性之一。马克思认为,人之所以有主体性,不是来自某种理性,也不是来自神灵、天赋,而是来自社会实践,来自人们之间社会交往关系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语言符号系统。人作为主体,是人区别于物的本质属性所在,即人的本质所在。

  

  二、感性活动和感性世界的自然基础

  

  人和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人类所关注的,因为人离不开自然,人来源于自然,人受制于自然。在科学技术还不发达的古代,人是自然的附属物,对自然的一切现象都充满敬畏,那时人还不能算作真正的主体,人还没有完全从自然界中把自己提升出来。但只从人开始有意识有目的地制造出第一把工具的时候,人对自然的真正主体性地位才确立起来。我们说正是借助于实践的中介力量,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的过程中创造出了灿烂的文明,沉淀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为人类的更高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在今天的信息社会,人们凭借信息,依靠科技,早已实现了上天入地”、嫦娥奔月”的梦想,这是人作为主体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们首先必须正视和承认这一点。但是人类这种实践的主体性的无限膨胀,才最终导致了‘人类中心主义”,导致了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人与自然的关系全面紧张。在笔者看来,这种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人类对自然的实践活动并没有现成的答案可循,也没有什么规律指弓I,完全靠人们已有的知识和条件去探索,而人们已有的知识和条件又是有限的,这样就限制了人们思维和活动,今天的人们并不能完全了解明天将要发生的事情,这一代的人也不能完全把握下一代乃至下下一代将要发生的事,因为时间所具有的一维性和不可逆转性也决定了人们在探索实践活动中不可能不犯错误。同时,从客体来说,自然界的资源只有为人类服务中才会显示出价值,没有进入主体视野的东西是不存在价值的。

  

  有人批评‘人类中心主义”,否认人的主体性,提倡‘非人类中心主义”。笔者不敢苟同。不错人类中心主义”确实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但人的主体性一旦确立与时间一样具有一维性和不可逆转性,任何企图否认和取消人的主体性的想法都是可笑的,也是永远不能实现的。的确我们不能片面夸大人的能动性,但我们也不主张取消人的主体性,把人降到物的水平,我们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还不是为了人更好的活着吗?这算不算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应辩证地看待,不能片面夸大一方而否认另一方。我们相信科技,但不迷信科技,科技只不过是主体改造自然、社会的一个工具,手段而已。我们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通常把最初的结果又取消了”。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依靠科技,处理好人一实践一自然的关系,摆正三者的位置,而不是简单地取消人的主体性,人要把自己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但不是普通的一分子,而是能够运用自然规律去为我服务的一类。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似的一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它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三、人在感性活动和感性世界中的互动机制

  

  人与社会的关系比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复杂,因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比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更为困难。人与社会的关系包括了人与人的关系,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离不开人,离开人的社会是不存在的。正如马克思在批判旧哲学离开人的实践,离开现实世界去理解人,把人作为是感性的,机械的,无能动性的生物存在,马克思主张‘实践”、‘感性活动”、现实世界的人”。马克思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颠覆就在于他关注现实,关注生活,主张哲学向现实生活复归,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入手来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人在现实社会中是通过生产劳动、社会交往和语言符号系统来构建起人类的现实生活世界图景,这种互动机制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地向前发展。

  

  1.生产劳动与人类社会

  

  人是由猿进化而来的,而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劳动无疑起了巨大的作用。劳动首先使人把手解放出来,使人适应于直立行走。在劳动的生产实践活动中,由于表达的需要,产生语言。随着交往范围的扩大,促使了猿脑的进化,最终人类脱离了动物界而成为人。人形成的过程,也是人类社会形成的过程。劳动创造了人,也创造了人类社会。正如恩格斯所说,生产劳动使人从动物界上升到人类社会,并构成人的其它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劳动是人和动物的第一个根本区别,‘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可见人即是劳动的产物,又是劳动的主体,人类之所以进步就是主体在不断地通过劳动来改造世界和自身,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财富都是劳动的产物。劳动给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解决了人类的基本生存需求,同时劳动方式的提高,又为人类社会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即使今天人类的分工越来越细,早已摆脱了手工劳动的时代,但无论哪一种分工和行业,归根到底都是劳动。劳动不仅创造了物质文明,也不断改造人类自身,为人类社会创造了更高的精神文明。它让我们懂得了选择,也懂得了放弃,人类物质文明越高,对精神的需求就越强。一个社会光有物质文明的进步是不能称其为文明社会的,而文明恰恰是劳动的成果,因此我们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但应看到,今天劳动方式本身发生了很大变化,已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体力劳动,智力劳动、信息劳动、服务劳动等都是劳动。这些劳动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劳动了,而是包含高附加值的劳动,这就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占有知识,谁占有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呼唤更多的复合型劳动人才。

  

  2.社会交往与人类社会

  

  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属人的社会,因而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上。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正是通过社会交往才建立了一幅社会关系的图画,人们为这种关系而忙碌,社会因这种关系而精彩。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社会父往关系,他是其它一切关系的基础。交往关系影响和制约着其它关系,交往活动的性质和水平标志着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在远古时代,人们徒步行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非常困难,从中央到地方的一个文件需要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这是与当时报低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到了工业社会,人们发明了汽车、火车、飞机、电报、电话,借助于这些工具,人们实现了上天入地”‘曰行千里,夜行八百”的梦想,人们之间的联系大大加强了,世界越变越小,社会越来越进步。可见,社会交往的程度越高,标志着生产力发展程度越高。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其次,交往活动对于生产力和社会文明的发展有保持和促进作用。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使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落后地区接受先进的知识、技术、文化和生活方式,从而推动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特别是今天的信息时代,网络的迅速普及,使得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整个世界似乎也变得越来越小。最后,交往活动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改造作用。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的共同目标,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人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在内的人的全面素质,这些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依赖于人们之间的社会化交往程度的高低。

  

  3.语言符号系统与人类社会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表达思想的手段,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语言符号的形成,也开始标志着人作为主体的形成,在从猿到人的形成过程中,在共同的劳动和生活的基础上,人们之间的沟通的需要日益增强,但是简单音节、肢体语言表达的交流已不能满足其需要,伴随着人的发音器官、理解器官的日趋成熟,于是多音节、多频率的语言逐渐产生。语言符号的产生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把人和动物彻底分开,动物没有自己真正的语言,不能像人那样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愿望,更不能以文字记载的方式传承下来,它们只是一种对外界的剌激性反应,而且具有单一性和重复性,受外界影响很大,而人的语言符号却不同,它将物抽象化、符号化,将对象与对象的反映区别开来,并能将外在自然界、社会和纳入人视野中的对象符号化,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最后以清晰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其次,主体在认识客体的过程中,必须借助于语言符号系统才能完成。主体在从事认识客体的实践活动中,首先必须将客体符号化,形成关于客体的一般概念,然后通过自身的思维活动达到对客体的认识,而这种对客体的一般概念,则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对客体的内在规定,人们将这种规定普遍化、常识化,形成文化,达到对客体的认识。最后,语言符号系统承载着人类文化的传播、传递。当主体对客体形成一般概念后是以文化的形式固定下来,并把人类的这种实践通过语言符号一代代的传递下去,形成人们对该事物的某种认识,当人们一听到该事物的符号代码时,人们的脑子中马上会有该事物的一般概念,这样人们就不必对任何事物亲自去实践了。

  

  信息性中介系统作为语言符号系统中的一种,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今天人类已进入网络时代,这种中介系统就显得更为重要。谁先掌握信息,谁就拥有更大的主动权,无论对个人、社会、国家来说都是如此,人们凭借这种信息符号系统,不断地开拓认识的领域,把人类的视角从地球转向了太空,不断的提高着人类的认识水平,充分显示了人的主体性地位。事实上,人们运用信息符号系统,也是一个文化交流、文化认同、文化传递的过程。这样,主体在对客体符号加以符号化的编码和译码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文化认同、文化交流、文化共享过程。”可见,信息符号中介系统在今天的地位日益重要。其实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靠的也是信息符号中介系统,离开了这些信息符号中介系统,我们的生活就会发生紊乱,人类的认识水平越高,这种信息符号中介系统就越发达,人们之间的交往程度就越高。从古代的烽火台、信鸽、驿站到电报、电话、广播、通信卫星、再到今天的移动式电话,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方便,越来越进步,人的主体性地位也越来越巩固。

  

  充分理解人的感性活动和感性世界,对于我们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因为人是现实中的人,人所处的社会是一个感性世界、现实世界,人们只有从现实生活出发不断地改造自然和社会,才能不断地改造自身。哲学不是书斋之中的哲学,而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我们只有立足于现实生活,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哲学的真正本质,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意义和现实意义,才能真正做到学哲学用哲学。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综合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现代西方哲学的四次理论转向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上一篇: 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行为,非言语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