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是一本长篇小说,这本书以故事的形式为我们讲述了一些道理,为什么带来一些人生的启迪。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围城读后感2000字左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围城读后感2000字左右(一)
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围城围城,何谓围城?它好似一堵高高厚厚的墙,带着历史的沧桑,少着人情的冷暖,灰暗的砖瓦,朱红的城门,就霸道的矗在那,隔绝着一切。
我发现很多人在读完钱钟书的《围城》之后写读后感时都少不了一句话,“婚姻好像围城,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这是杨绛女士写在《围城》扉页的一段话,话里大有一种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的感觉,经典却也平常。但我仍觉得它无法用来表达书中的所有情感。
不可置否,钱老先生是大家。大家的作品,每一句都道尽了人生。《围城》被很多人誉为现代的《儒林外史》,是因为钱钟书在这部小说中淋漓尽致地讽刺了知识分子。
在文章的开头,有一段我读了许多遍的文字。“学国文的人出洋“深造”,听来有些滑稽。事实上,唯有学中国文学的人非到外国留学不可,只有国文是国货土产,还需要外国招牌,方可维持地位。”在初读这段话的时候,我竟未读出它真正的意思。返回去一读,再读,却笑了。为何不笑?我欣赏钱老先生将当时文学的现状看得如此透彻,他在嘲笑不知在何时中国的文学竟要去国外留洋镀金,如此可叹可悲。这段话讽刺意味十足,尤其是对当时盲目地崇洋媚外的知识分子。
这段话揭露了丑陋的人性,老奸巨猾又虚伪的高松年、招摇撞骗的假博士韩学愈、极度势利的顾尔谦、满口都是仁义的李梅亭,各种各样的人都有,却少了有能力的人。好比主人公方鸿渐,他去国外留学四年,却学无所成。为了应付家人,他昧着良心买了一张假文凭,却不知道最终到底骗到了谁。真正有能力的人,他不屑于去听外界的评价,刚正不阿,问心无愧 ,哪怕是窝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也是极好的生活。而对于知识的坚守,也是身为现代人的我们所缺少的。当今,多少学生早已忘记了求学的目的,多少学生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镀金而不是求学,又有多少学生是真正为了学习而学习?盲目崇洋,却又没有学到更多的洋东西,是教育的悲哀、是知识分子的悲哀、更是我们需要反思的现状。
这是围城,围住了多少的朴实无华,又放出了多少贪图功名利禄的心。
这座城将人心架在火上烤,却仿若老孩童开的玩笑,初听只觉荒唐,细品却眉梢渐凉。在婚姻背后缺失的那种独立的人格,细细品味,发现我也缺少。
主人公方鸿渐,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角色。我不知道钱老先生对这样一个人所下的定义为何如此矛盾。他善良又迂执、正直又软弱、不谙世事却又玩世不恭、懦弱无能又总依附于别人。在感情上他常迎合女人,生怕触犯了她们,当断不断,又使他和几个女人纠缠不清。他禁不住鲍小姐的诱惑,和苏文纨拖泥带水,还爱上了摩登社会中的唐晓芙,最后稀里糊涂地和孙柔嘉定了亲。一个男人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已不是三言两语可以去评价的了。
方鸿渐,毋庸置疑,他是生活中的弱者,缺乏独立的人格,没有清醒的头脑,身无长物,毫无追求。或许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也因此,他无法受到别人的尊重。也许因为一种生活境遇,他失去了自我是因为自卑、是出于一种自我麻痹、是没有勇气去面对生活的挑战,所以嗫嚅犹豫,不敢高谈阔论,所以去迎合他人来找到自己人生的价值,借他人来肯定自己的一切罢了。
取悦别人的人,过得得有多失败,但谁又能逃出这座城呢?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说要坚持本心,一遍又一遍地喊要去做自己,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自己世间的一切都是过往云烟,而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不为别人而活?在我们心中,好像别人的看法就是一架天平,它衡量了你的学习好坏、成功与否。现在的人太渴望得到别人的夸赞,太希望获得大众眼中的成功了。我特别佩服那些“无所求、无所待、无所靠”的人。或许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活得卑微且拮据,但他们拥有独立的人格。就像吴伯凡所说的,“跟那些人在一起,你会觉得他们,不能说叫伟岸,但是会肃然起敬。”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名家大儒喜欢退隐东南山,为什么“采菊东篱下”会被世人称赞,因为我们需要去追求一种自己从未拥有过的品质,这就是答案。这种由内而外的敬重感,就是人格独立的魅力。
围城围城,它其实并没有围住任何东西,而打不开又出不去的,只是自己从未拥有也不敢追求的事物罢了。
想而悟,悟而想,便开了局。
围城读后感2000字左右(二)
看完《围城》,我总有一种很压抑的心情,总觉得回味悠长。它出版于1947年, 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该作品凝聚了他对社会腐败、学术堕落的感叹,堪称一部现代版的《儒林外史》。
人们常说《围城》是描写婚姻生活,表现出如同围城一般的婚姻的尴尬。真正要阐明的就是: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围城,人生是围城,婚姻是围城,冲进去了,就被生存的种种烦愁所包围。钱钟书以他洒脱幽默的文笔,述说着一群知识分子的快乐与哀愁。人永远逃不出无尽的压力和束缚,永远要在无形的四堵墙下过完一生。
每一个人都逃不出这样的命运,只是在于你在这围墙下是否活得精彩,假如你始终想着去冲出围城,那你永远只能独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中的价值。但是在我看来,它更是一本描写人性的书。这世上的一切:婚姻、财富、名誉、地位乃至自由,无一不是“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在妙趣横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过来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者怅然若失的深意。在冲入一个个“围城”之前,我们应该看清一切,彻悟一切,才不至于为生活所累。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述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也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
事实上,这座无形的围城始终是存在的,只是钱钟书先生把30年代的这座城具体形象化了,让身处21世纪的我们看清了书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言之凿凿其实也是为了使我们看清我们身边同样的一座围城。当代社会,竞争激烈,高手如云,知识大爆炸的时代里,不管是来自学习、工作,还是生活的压力,都将人们置身在一堵又高又无边际的围城里,对名利的追逐,对金钱的渴望,将人们压得透不过气来,每一个环境都是一座围城,每一种行为都处于一个围城。
同事间的友谊和竞争、家庭里的亲情和压力、社会上的光明与黑暗,从我们出生起就建造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诸多围城。我们只有在其中不断拚杀,始终保持着一颗积极的心去创造这座围城里的异彩,让围城中的生活变的丰富。而现实中,我们的周围也不乏有“围城”这样的困境,得到了的不去珍惜,得不到的不放弃。现实社会是残酷的,城池接踵而至,你没有办法改变地势,那你只能学会飞翔;你没有办法去躲避围城之惑,那你只能宽广地面对生活。这样你才能正确地对待不断追求和对所追求到成功的不满足和厌烦之惑的矛盾的转换,才能处理好人生两界中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着与动摇。
所谓给心安上一对翅膀就是,将心态放好,给心灵减负,生活需要正能量,需要积极向上,而不是抱怨,对于人际交往,我想只有对于别人推心置腹,以诚相待,别人也一定会对你以诚相待的,所以不要抱怨,不要消极,与人交往我们不能见人就掏心掏肺,但是至少要真诚相待,乐观向上才是我们已退休人员该有的态度。围城再高,只要我们能给心安上一对翅膀,我们就一定能飞出围城,感受天地的磅薄大气,创造美好人生。将围城化解与无形之中。
这是一本睿智的书,因为他的有趣源自一位智者对人性的洞察与调。从婚姻是“围城”,到最后感慨人生是“围城”。也许有人会说钱钟书的一生只写了《围城》这本小说,可惜了他的才华。但我认为,好书,只要一本就够了。
全文最后一句话:“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这种时间上的巧合不正是反映了世事的苍凉与变迁吗?
围城读后感2000字左右(三)
围城是什么?讲的是什么?是情爱还是以情诉说人生?心心念念的要将这本书看完,但是很多很多的事情充斥这我的生活,以至于没有时间去细细品味一本书所揭示的内容与意义,想去看,怕自己半途而废而且敷衍。我所想象的生活是手捧书卷,香茗的气息将我环绕,在绿意盎然的窗前去品味香茗的美好与书里边那所倾诉的情感,也好让自己的情感的到一些寄托与安慰。即便在这喧嚣浮华的尘世里,也有一种隐市的美。向往这样的生活,但是,仅仅是向往,红灯绿酒的繁华世界,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累赘与苦痛,忙忙碌碌却又碌碌无为。也许生活就是这样,只是有许多的美好我们没有发现而已。
鲁迅先生说过:“时间是海绵里的水,挤一挤还是会有的。”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在午后的阳光下,以平和的心情将《围城》看完,而自己也从中学到了很多。在我看来,从这本书的序中,看到了钱钟书先生与杨绛先生的点滴。其中,有一句写到“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两年里忧世伤生,屡想终止。由于杨绛女士不断的督促,替我挡了许多事,省出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这一句,我看到的不知是杨绛先生对钱钟书先生的爱,更深的是,不断的鼓励与支持,以及陪伴。也许就是那一句,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自己羡慕他们的感情,不掺杂其他物质和功利色彩的东西,简单的爱情与平凡的陪伴。对我们的启示不就是,美好的爱情,不是一两句承诺就可以代替的,只是要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任何言语都抵不过陪伴。爱情最美的模样大底也是如此。
没有看过这本书时,听到的最多的话大底也就是这句“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但是,当真真切切的在书中看到这行字的时候,心里却百感交集,也许不仅仅是婚姻吧,人生也亦是这样,只是说感情在这里的统一性比较好罢了。在花花绿绿的浮世里,每个人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生活,有人想唱歌,有人想跳舞,有人爱红妆,有人爱武装。可是,但凡是人,心中都会有感情,无论是情场老手,还是得道高僧,在午夜梦回时,也会有黯然的时候吧。这久很喜欢一句话“林深时雾起,海蓝时浪涌,梦醒时夜续。不见鹿,不见鲸,也不见你。”也许有人一朝一夕一个人,肆意膨胀,野蛮生长,一世轻狂,不惧世态炎凉。在人生与情感中,如果你掉进了黑暗里,你能做的,不过是静心等待,知道你的双眼适应黑暗。
在《围城》中,讲述的是方渐鸿的情感经历,以他为主线,叙述了他与四个女人的感情故事。他一共遇到四个女人: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和孙柔嘉,其中和鲍小姐是属于一夜风流,和剩下上午其他三个才有感情纠葛。三个女性,三种类型。苏文纨属于现在所说的百富美,自己留过洋,是博士,在当时的观念来说,肯定要找一个门当户对的男人。然而,在别人看来是这样,但是有时候就是这种女人,什么都不缺反而不会过分挑剔财富与地位,她看中什么就是什么吧,引人而异。对于苏文纨来说,也许就是方渐鸿那种有点过于迂腐的正直吸引了她吧,所以就苦了骄傲的赵辛楣 。也折射出,两个骄傲的人很难走到一起,也许就是所说的要性格互补吧。
再说说唐晓芙吧,书中最完美的女性,被称为“时代的罕物”。换到现代,也是那种倾国倾城的人物但是却不被世俗所污染,仍然明媚如初的女子。我记得她说过一句话:“我爱的人,我要能够占领他的整个生命,他在碰到我之前,没有过去,留着空白等我。”她之所以能够说出这句话,说明她自己应该没有过去,所以才有底气说出这句话。她结交很多朋友,男性居多,但都是一般来往,从中找到那个自己所寻觅的人,最终,他发现了方渐鸿,也许是一见君时误终身吧,乐西却无疾而终。
最后登场的是孙柔嘉,那个最后成为方渐鸿妻子的人。相比前两位,她显得有点失色,没有那么显赫的背景,不倾国,不倾城,也不那么明媚,但是她却和方渐鸿走到了一起。孙柔嘉从平庸到一开始根本就没有进入到方渐鸿的眼帘,最后却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男人,本是公的圆满,但是文章最后却是双方的争执与离开结束。
再说说方渐鸿,方渐鸿与苏文纨的相遇,很早就说过“自己和苏文纨是两条平行线,永远走不到一起,”其实只是可以做朋友,而不能做恋人。就好像是分手以后做朋友,要么就是当初只是玩玩,要么就是有一个人在默默承受一切。方渐鸿与唐晓芙的相遇,可以说是一见钟情,他满足了唐晓芙的爱情最美好的想象。但是恋爱与婚姻是两码事,爱是爱,并不代表能走到一起,即便有,也是少之又少,最终两人一分手作为告终。作为最后的胜利者孙柔嘉,也许她的故事也是一波曲折吧。
孙柔嘉嫁给了方渐鸿,她唯唯诺诺的性格,不正取悦了方渐鸿吗?她放下自己的身段去追求了自己的情感,然而在感情世界里女人的悲微是否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得到幸福呢?这就是后话了。在最后,他们结婚了,但是日子的艰巨让身为女人的孙柔嘉不得不放弃,最后小说以双方的离开而结束。即便结束,也让读者在思索孙柔嘉与方渐鸿以后各自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为此,钱钟书先生也留下另外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让读者去猜测,方渐鸿会不会去寻找苏文纨或者是唐晓芙,而孙柔嘉会不会开始自己新的生活。
初见是惊鸿一瞥,南柯一梦是你。等待是山重水复,怦然心动是你。相遇是柳暗花明,如梦初醒是你。重逢时始料未及,别来无恙是你。在感情世界里,遇到的也许不是最合适的,走到最后的也许不是最好的,但是山有顶峰,海有彼岸,慢慢长途,终有回转,余味苦涩,终有回甘,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但是有时候遗忘幸福比铭记伤痛更需要执著的勇气。
在感情的世界里,没有谁对谁错,只是在茫茫人海中种寻寻觅觅,寻找那个心心念念的人,就像王国维笔下的三个境界,感情亦是如此。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断天涯路。在寻寻觅觅里等待,也许念念不忘没有回响,孤独充斥这自己的生活。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思念里,无尽的苦守,憔悴了心灵与面容。纵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茫茫人海里,寻寻觅觅,其实那人就在身旁,默默守候。《围城》所带给我的,感情与人生的领悟,越想逃离,越是难以摆脱,越是想进入,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想出想进,只是在自己的一念之间。
返回读后感范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