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宗教伦理思想及与普世伦理的关系及其意义
一、 宗教思想与伦理思想的相互关系
关于宗教思想与伦理思想的异同,学界已对这一问题作了详尽的撰述,在魏英敏的《新伦理学教程》一书当中,他把宗教和伦理的区别进行了细化,具体阐述为“二者反映生活的方式不同:超然与必然;二者调节生活的力量不同:神威与人道;二者铸造灵魂的手段不同:他律与自律;二者对于自我的态度不同:自卑与自尊”。而关于两者的联系则认为,宗教信仰是最为悠久的一种信仰膜拜形式,也是最为稳定和持久的一种表现形式,人们赋予信仰对象神圣无比的超然地位和绝对权威,把它作为人存在于世的价值承担者,进而产生敬畏的态度,它是以为人内心信念为基准形成的精神导向。从某种视角来讲,道德的神圣泛化促使了原始形态的宗教意识,从此便奠定了道德与宗教的良师益友的关系。正如万俊人教授指明的那样:宗教原本是人类道德的母体。基督教是西方文化的底蕴和支柱,其基本精神一直深刻影响着西方伦理思想和民众的道德。西方神学家把道德看作是信徒获得信仰追求、体会精神超脱与愉悦的某种自然而然的先决条件,因为在宗教中基本的教义、教规直接阐释了某种伦理规范思想,又以教义为根据,间接性地规定了各种具体伦理规范,要求教徒内代遵守、外化执行。基于信仰的宗教伦理在信徒心中占据全然的真理性,是日常思想和行为的准则规范,是依靠心悦诚服的内心力量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在的强制力量所驱使。所以说宗教所表现出的威力在于其完善而权威的规范及约束力,当今三大宗教都有各自一套理论体系主张,但其伦理道德思想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那是“对超自然、超人间的神圣实体或神秘力量的信仰和崇拜是宗教之为宗教的特点,而这种神灵崇拜必定体现在它的经典、教义之中,并具体化为各种礼仪、修行、伦理准则、道德规范。”概而言之,起到了“教化社会、凝聚人心、组织社会、精神批判”的积极作用。
二、宗教伦理的理论来源分析
从宏观层面上看,宗论文联盟http://教伦理存在着两个不同的划分:第一层面指处理宗教中人与神灵之间的道德规范或伦理准则,可称之为“人神之道”;第二层面是指处理宗教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规范或伦理准则,可称之为“人伦之道”。宗教和伦理从来源和出发点来讲都是同宗同源即来自于人性的需要。人类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性的导向活动,人生在世既要关注感官享受和快感,又追求做一个至善至美有道德的人,但短暂的人生难以达到两者的统一,两者的矛盾冲突让宗教伦理得以生存及表达其意志——引导人们向善追求理想、成仁至善,又教导人类活在当下、务实求本。道德与幸福的统一正是各大宗教伦理思想所提倡和追求的终极目标。某种意义上说,宗教伦理从根本上来源于人和社会的现实需要,是世俗生活追求与困惑在精神层面的集中反映,是以神灵方式出现的关于人自身理性需求的产物。在宗教伦理中,人性的现实需要以神灵启示、指令的方式出现,有了这种精神层面的终极指导,伦理实践的现实可能性和理论必要性结合在一起,就有了其孕育、发展的良好土壤,具有社会性的人在具体实践中需要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处事准则来保持人们之间的良好社会秩序,这种规范和准则进一步讲就是专为研究道德哲学的伦理学。而在宗教教义中,超自然、超经验的人格化的神灵是人间道德规范的倡导者和制定者,世界上各大宗教都趋向于认为神的启示是道德的源泉,这样宗教伦理就被赋予了神圣命令的因素,为其合法性提供了实然的依据,从而为其伦理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前提和可能性。它把人和社会的普遍需要通过神圣律令的方式外在化、客观化,然后再通过神圣权威把其内在化为成员对其认可的积极而稳定的心理状态。宗教伦理根源上是以神灵谕令的模式表现出人和社会之间的需求,其道德伦理内容不外乎两大分类:其一是要求对神灵的绝对敬畏;一种是规范人与人之间的现实关系。可以看出,宗教所倡导的基本教义、教规都是作为社会的人最普遍的为人处事准则和需要。体现了作为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对物质和精神的欲望追求,所以从某种角度讲宗教伦理满足了人各社会最普遍意义上的需要和本性,它可以通过其神圣的外衣,寻找其中正确的道德内核,宗教伦理成为连接现实与神喻使之成为共同体的有效载体。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用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宗教伦理实则是把人的现实需求用神圣的方式表达出来,神灵圣谕的正确性并不在于宗教本身正确与否,而在于这种神灵圣谕能够以一种让人信服的形式诠释我们的世俗生活,能够给予我们精神上的慰藉,并在我们面临实际生活难题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综上所述,宗教教义中有很多符合人类人性和社会需要的内容,其从神圣的方式体现出超世俗本身却与世俗相统一,在内容和形式之间是人性和神性的统一,从而确定了其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合理性。也就是说,宗教伦理是宗教与伦理这两种意识形式统一和整合的产物,是宗教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套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
三、 宗教伦理对于当今普世伦理的价值意义
1993年在芝加哥召开的第二届“世界宗教议会”上,通过了《走向全球伦理宣言》,提议把宗教伦理作为普世伦理价值得以推广。而与此相反万俊人他认为基于文化对话和公共理性共识的普世伦理,不可能建立在信念伦理层面上,普世伦理只能建立在某些最为基本的和共有的道德实在理性的层次上才能实现。在此基于以上不同见解,需指明的是,宗教伦理所提倡的“人神之道”在其本质上也中是世俗伦理在某种程度上是宗教伦理的集中展现,二者间没有明显区分。普世伦理和宗教伦理都具有一些普遍性的具有约束力的价值观,不可舍弃的行为标准和对人生态度的统一共识。此外所有宗教所反映出的人性光辉以及终极关怀是具有一般性质的,不存在特殊意义上的“一般宗教”,事实上,普世伦理的达成,需要多元文化的沟通、整合,既要有宗教伦理的根基,也要有世俗伦理的条件,当今社会阶级对立,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阶级的至上道德是不存在的,不同阶级的道德必然有相对立的一面,所以要在当今世界找到一种消解各种冲突和苦难的、最低要求的“普世伦理”是不容易的,其必然要求有一种能超越各种文明差别且得为大众所能接受的伦理原则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而宗教伦理以其特有的超然于世俗的之外的精神,对全球苦难和不平做出了超然的审视,它所规约的伦理准则具有更强烈的普遍性、抽象性和包容性,使其可以成为普世伦理的基础。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道德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