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其中大量的民营经济体成为了承担经济增长和贡献税收的主力军,民营经济在宏观层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繁荣的背后也避免不了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过去的十年间,伴随我国改革开放近30年的“人口红利”逐渐淡化,中小企业尤其是以加工制造为主的经济体,逐渐失去劳动力成本的优势,虽然大量企业也在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和产品创新摆脱曾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模式,但是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并没有完全得到满足,尤其是对于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反而有所上涨。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结构“老龄化”的进程以及城市开发造成城区周边村镇的城市化,大量劳动者也在此阶段形成了新的工作需求。那么如何将劳动者与用工企业之间形成高效对接,达成劳动力高效就业也就成了新的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低效率就业现状
客观来说,在近几年政府各方面政策和扶持之下,曾经充斥媒体的“招工难、就业难”等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在课题组的前期调研中,有超过八成的企业HR、一线劳动者表示,最近12~18个月以来招工、就业的难度并不大,但是一系列的数据却又反映出招聘就业不难,从业困难的情况。
接受调研的17家用工企业HR认为,新上岗劳动者的岗位适应性普遍不高,即劳动者具备的初始技能与企业的需求差异较大,超过九成的劳动者需要接受培训方可上岗,超过八成的劳动者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前并不清楚该岗位所需要的技能甚至工作强度,仅有部分掌握国家通用技能评定的劳动者,会优先选择技能匹配的岗位,如电工、司机等,也就是说择业的盲目性相对较高。
在受访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数据统计中,劳动者在企业工作的平均时间为19个月,这个数据的形成相当的极端化,一部分稳定员工跟随企业发展形成了超长的工作年限,而大量的新员工则以极高的流动率大幅拉低了这个数据。在将调研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之后,笔者得到一个粗略的数据,企业每产生1,000万元的产值,因人力成本浪费造成的费用支出约为6.5万元,而这部分成本将直接扣减企业的净利润。
通过上述数据不难看出,劳动力就业的效率之低以及由此产生的人力资源浪费和人力成本攀升对企业的积累性伤害有多大,而这仅是能够看到的显性伤害。因此,构建信息化平台以提升劳动力就业效率的思路得到企业HR高管及受访劳动者的一致认同。
二、信息化平台构建设想
(一)具备产业链性质的信息平台。用工企业反映的劳动者初始技能不足的情况,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形成稳定并不断扩大的产业工人集群。以广东佛山陶瓷产业为例,在佛山周边200公里半径内陶瓷生产加工产业链相对健全完善,该产业的劳动者一旦选择重新择业,基本上会优先同类企业进行选择,而相应的技能熟练度和岗位适应度也就比较高。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在招聘劳动者时不需要进行重复的岗位培训,大大提高了劳动者就业效率,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生产效率及品质。
但是,受限于我国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大部分地区无法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链以及产业工人集群,这就需要通过信息技术创造一个不受地理位置限制的产业信息化平台。相同产业、企业的用工需求或者掌握某类产业技能的产业工人集群可以通过该平台快速、精准的相互检索并交换信息。
(二)供求信息对等交互的平台。在调研过程中超过95%的劳动者反映并不希望频繁的更换工作,但是由于应聘时并不了解该岗位的技能需求乃至劳动强度,在进行了短时间的适应后不得不重新择业。而用工企业的劳动力招聘信息发布的也相对简单,如招聘普工、招聘操作工等信息充斥着现在主流的招聘渠道,这就造成了双方需求信息的交互障碍,而这一障碍也势必导致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后再流失。因此,在信息化平台的构建中,必须对需求信息的量化及精准化进行界定。
(三)操作便捷高效的信息平台。互利双赢是现今时代各方均在大力宣扬的口号,那么在构建信息化平台解决高效就业的过程中,用工企业和劳动者双方之间如何形成互利呢?
劳动者调研数据显示,六成以上人员为80后,基本上可以熟练地使用网络以及目前主流的移动通信方式,并且有超过四成的被调研人群表示,愿意通过网络、短信或微信了解招聘单位信息及求职。因此,在构建信息化平台时,可以结合飞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终端,通过微信、微博等公众认知度较高的移动应用,利用科技手段大幅度降低检索信息和发送信息的周期,从而通过效率提升来为企业和劳动者提供一个真正互利的平台。移动应用的设计维护费用可以通过适当收取企业费用的形式来支撑该平台的正常运转。
(四)拥有较高公信力的信息平台。目前,劳动者寻找工作的主要途径不外乎商业网站、劳动力市场、中介以及经人介绍,而这些途径常常会出现一些虚假信息或者违法招工等行为,降低了劳动者的择业安全性保障。因此,在构建信息化平台过程中,重中之重就是要有地方政府的参与,甚至用工企业的资格审核也要有政府的身影,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供需双方的基本利益,从而快速地推进信息化平台的实际应用。
因此,信息化平台建设应以政府相关部门为核心,运营商为技术支持骨干,综合考虑企业、社区和劳动者的应用需求,具体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图1)
三、平台推广建议
作为一个面向广大劳动者和大多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公共平台,建设和推广过程将会相对较长。整个过程中,政府职能的有效利用将是重中之重,只有相关部门鼎力支持,企业的认知度才能得到保障,运营商的非盈利性网络支持才能有效地开展。
建议以一个地区为试点,通过逐个行业的拓展形成地区性的信息化就业平台,再将成功经验复制到周边地区,在具备3~5个区域站点的良性运作之后进行区域合并,再向更大区域拓展,直至形成一个通用的公共信息平台,其中对于职业学校及现有的公共网络平台整合也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谓“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在现今信息化的大时代,要依托创新,寻求变化,改变曾经的熟门熟路,寻找更便捷、更高效的方式,用信息化提升合作效率,用信息化降低不良成本,用信息化走出一条劳动者高效就业的道路。
作者:安英博 程冬玲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电子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