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法学论文

高校道德与法治教育新样态分析

2021-06-28  本文已影响 330人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改变了我国高校学生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也考验着大学生的意志及行为习惯;因此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结合抗击疫情的实践,引导大学生全面学习传染病防治之相关法律制度、开展法治精神教育、培养青年学生道德判断力,以强化大学生思想品质与意志,塑造大学生的卫生法治思维。

  关键词:疫情背景;道德与法治教育;新样态

  “样态”概念源于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康德在推动逻辑学从形式逻辑走向辩证逻辑的过程中所提出的新的范畴,一般是指既反映宏观又体现微观的真实外显。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新样态”则指育人力避虚幻、而向生活回归的进程中所体现出的新的特征与状态。2003年,“我国内地24个省市区先后发生非典型肺炎疫情,共波及266个县和市(区)”[1]。2020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先后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同时,新冠肺炎病毒也在全球传播,截至2020年12月19日,除中国外,其他国家和地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达7592.9万。人类与病毒相生相克,病毒对人类的侵扰呈现不定时来临的特点;病毒不经预期地传播与蔓延,也易于搅乱青年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并对其思想及行为带来相当大的困扰。故重大疫情背景下,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新的挑战,这促使教育工作者在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主阵地里,需要结合先进人物事迹以努力发掘出教育新样态,而其中的道德观与法治观的再塑造,对于纯洁大学生思想观念、培育其坚定的理性思维、养成其遵守规则的理性行为,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引导学生明确道德与法律作为调控社会关系的两种基本手段的相互关系,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道德与法律的相互关系

  道德与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它们共同服务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同属社会规范的范畴。道德是人对自己的内在要求,它以善恶为评价方式,以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内心信念为运行方式,是一种由内向外对自己的约束力。法律是人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以合法违法为评价方式,是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做后盾来保证实施的运行方式,具有外在强制力。道德与法律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其一,道德是法律的支撑,法律只有蕴含道德的正当性,符合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内心的道德判断与道德价值观,才能获得普遍认同,进而成为在社会生活中能够真正发挥作用的、并被普遍服从的社会规范。“法律的规则之治促进道德建设的关键在于法律能够优化道德养成的逻辑起点——对社会规则的遵守”[2]。只有不断完善法治实施环境,才能为社会带来稳定的道德期待。道德所期待的崇高信念与美好品质,是“高线”,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法律所规定的则是“底线”,是每个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的。因此,法律所是道德的底线与红线。其二,道德与法律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均包涵良好的秩序与普世的正义。美国著名的法理学家博登海默认为,“一个法律制度若要恰当地完成其职能,就不仅要力求实现正义,而且还须致力于创造秩序”[3]。秩序的构建是在人的“利己本能“与”合作本能“之间衡量、构建并持有均衡的状态。道德通过善恶评价的方式来指导人们选择行为模式,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善恶观与荣辱观以达到对正义与秩序的追求。从法律的层面来看,各司其职就是正义,它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为社会尽自己的责任,做好本职的事情,并且由此得到与其行为相适应的理性的公正的对待。

  二、中国抗击疫情中所蕴含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元素

  (一)抗击疫情彰显了爱国主义情怀

  我国宪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爱国主义情怀所展示的是中国人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是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家园的认同与归属,是作为中国人的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的具体内容,包括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热爱祖国的秀丽河山及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武汉的医务人员热爱自己的骨肉同胞,他们冒着易感染的危险,坚守在抗击疫情第一线,不当逃兵。他们说,“在我们的背后有我们的家庭,有我们的父老乡亲,我们不能退”。全国人民也把湖北武汉当做自己的家园,“截至2020年2月16日,全国各地累计已派出251支国家医疗队、28752名医护人员,军队也派出多个批次医护人员共计4000余名支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4]。各方力量之所以能汇聚一处,是因为祖国是一个大家庭,湖北人民、武汉人民也是我们的家庭成员,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守望相助我们的家庭成员。

  (二)抗击疫情彰显了集体主义道德原则

  我国宪法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社会中的人具有复合性,个体和集体是不可分割的关系。集体主义就是一切行为要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这是调整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的基本原则,它要求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有机统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火神山医院10天建成,建设总建筑面积3.39万平方米、可容纳1000张床位;雷神山医院12天建成,建筑面积7.9万平方米,可容纳1500张病床;另外,在武汉还建成了多所供新冠肺炎轻症患者治疗的方舱医院。“我一生中从未见过这种动员”,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谭德赛在1月31日日内瓦举行的发布会上说,“也许你正在关注的是中国将在10天之内建成的一家大医院,但这不是他们正在采取的措施的唯一目标,我相信这些措施将扭转(疫情)趋势”[5]。在抗击疫情过程中,个人与集体是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社区作为社会集体的一个单元细胞,是疫情防控的第一线,也是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主战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广大社区工作者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广泛动员,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充分展示了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有机统一。

  (三)抗击疫情彰显了道德教育向生活的回归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6]。道德教育要从现实生活中取材,与现实生活交流对话,对社会生活的内容要作出判断与选择。截至2020年3月,在武汉抗击疫情的有4.2万多名白衣天使,他们不仅运用精湛的医术治病救人,而且充分展示了大医精诚的品质;不但治病,而且医心,让患者重拾生活的勇气。武汉有一位个体老板因为新冠肺炎住进了方舱医院,当他对生命感到悲观失望的时候,得到了一位江西护士的开导与鼓励;当他康复的时候,却只记得她来自江西,到处打听,也没有再联系到她。对于医护人员而言,很多患者是他们“流水作业”工作中的匆匆过客,而医护人员医者仁心的情怀,却是患者人生的转折点。为了抗击疫情,有的护士剪掉留了20年的齐腰长发,有的在防护服上写上“精忠报国”,有的写着“小爱在苏,大爱在武”,所展现的都是爱家爱国的情怀;有的写着“周黑鸭”“热干面”,用诙谐的武汉特色饮食文化给武汉的患者打气;有的在防护服上写着“战胜疫情我娶你”,展示了战地的最美爱情。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白衣天使展示了爱国爱家爱骨肉同胞的情怀,彰显了大医精诚的品质,昭示了面对病魔的乐观勇敢,这些都深深地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当今时代的法治精神,而这点点滴滴的汇聚理当成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生动的、具有震撼说服力的榜样与素材。“生活由道德这一基本要素构成,道德为生活提供规则;道德如同空气,生活如同生命,二者同呼吸,共命运。同时生活是大学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场所,生活的过程亦是学生不断养成道德品行的过程。”[7]

  三、在抗击疫情背景下高校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新样态

  (一)提高学生在应对公共事件上的道德判断能力,打造理性思维新样态

  我们身处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网络既为青年学生关注国家时事、了解疫情、学习保护自己增加了多种渠道,同时其所呈现的一些负面消息、谣言也如瘟疫一般,给青年学生带来相当大的困扰。国内外相关研究显示,社会公众在面对突发性重大危机事件时普遍会产生盲从的“羊群效应”行为。在突发性重大公共事件暴发之际,当纷繁复杂的信息扑面而来的时候,缺乏理性的人往往会通过观察条件比较优越的他人行为而盲目跟随,大学生作为一个年轻且涉世未深的群体也不例外。网络谣言、假消息的传播,易于造成青年学生的悲观恐慌情绪,从而产生群体性的“谣言瘟疫”传播共染现象。如何帮助青年学生去避免盲从的“羊群效应”?如何在扑面而来纷繁复杂的真假信息中明辨是非、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笔者认为培养青年学生的道德判断力是道德教育的关键。道德判断是一种价值判断,是对权利与义务责任的判断,通过培养正确的道德判断力可以引导、促使人们采取正确的道德行为。高校青年学生的道德判断力与其道德表现、道德情感、道德动机具有一致性,这说明高校青年学生在道德判断力方面是可塑的。结合这次新冠肺炎公共卫生事件,我们要教育学生要处理好盲从与理性的关系。作为有纪律的人要学会理性思考:在疫情过程中社会需要我做什么?如果违反纪律,自己的所作所为会不会给他人、给社会带来不便与危害?会不会让集体的努力毁于一旦?因此在疫情的背景下,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才能孕育出正确的道德动机,凝聚正确的道德情感,方有正确的道德作为。

  (二)加强法治精神教育,培育学生的疫情防控责任意识新样态

  法治精神内涵十分丰富,涵盖了法律至上、公平正义、权力制约、保障人权、社会和谐等价值追求,法治精神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则表现为行为方面的社会责任感。在社会的舞台上,每种角色往往意味着一种责任。新时代的法治精神要求青年学生不仅要对自己负责,也要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不仅是一种利益关系,也不仅是以利益为实证基础的单纯权利或法权关系,它在更高的意义上是一种彼此相互承担着诸如义务、责任、道义和正当性的伦理关系。”[8]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将个体与家庭成员、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每个个体的所作所为,都会影响疫情,都是战胜灾难的有效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一个具备法治精神的青年学生,要主动维护公共秩序,展现自己的责任意识,群体意识。

  (三)养成大学生德、法兼具素质,加强其传染病防治法学习的新样态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法律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律难以规范的领域,道德可以发挥作用,而道德无力约束的行为,法律则可以惩戒”[9]。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相当数量的传染病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管理规范》《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技术指南》等,然而在高校,过去的公共应急教育往往倾向于指导学生学习震灾、水灾、火灾等自然灾害的预防,对社会突发性疾病的应对与教育则涉猎尚少,重视不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发生比较严重的传染病疫情时,可以对公民的人身自由权或者疫情爆发区域作出一定的限制与规制。例如防治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医疗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措施:一是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二是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防治法第四十三条规定,甲类、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报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决定,可以宣布本行政区域部分或者全部为疫区;国务院可以决定并宣布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疫区。再比如防治法第七十七条规定,单位和个人违反本法规定,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在突发疫情爆发的情况下,如果少数被感染的或疑似病例的社会成员无视集体道德要求,不接受隔离治疗的,将会受到传染病相关法律法规的惩戒。因此,通过对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的学习,可以让青年学生更加理解我国政府针对疫情采取的相关政策措施,理性对待新冠肺炎疫情,主动参与到防范疫情的活动中去,从而取得抗击疫情斗争的全面胜利。

  四、结语

  我们生活在一个与病毒共存的星球上,现代社会也是高风险社会,没有哪个国家敢夸口在传染病面前可以高枕无忧,像新冠肺炎这样的公共卫生事件还有可能在人们防不胜防的时候出来肆虐。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但由于生活阅历所限,他们对世界形成清晰清醒的认识还需要一个过程,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把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推动青年学生心智成熟,塑造正确的道德判断力。

  作者:石庆红

返回法学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闲置土地处置法律应用措施上一篇: 工程造价司法鉴定常见案例探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