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工程论文

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探讨

2021-06-28  本文已影响 125人 

  摘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并能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对我国未来环境问题的治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现状和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创新理念淡薄、理论深度不足、创新教育认识和考核机制缺乏等问题,针对性地探讨了加强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策略,为今后该专业学生的创新教育提供了一定思路。

  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1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将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列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通过发挥制度优势来提高环境治理效能。2020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新固废法被称为“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制度。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众多环境保护和治理行业亟需高素质的环境类专技人才。设置环境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肩负着为社会、环保行业培养高素质专技人才的使命。环境工程专业紧扣国家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严重的大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进行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及运营管理、制定环境规划和进行环境管理能力的复合型高水平人才。其中,创新能力是培养复合型高水平人才的有力保障[1-2]。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当今世界对人才的竞争本质上是对具有创新能力和创造力人才的竞争[3-4]。随着环境问题的多样化和日趋严格的环保法规,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群体对于促进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方面来说,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在拓展自身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知识能追溯根源和本质,不断钻研、丰富和创新知识框架体系。从实践方面来说,学生的创新能力可诠释为,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找出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具有代表性的、新颖的解决办法和对策,从而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相统一。因此,创新能力是学生要获得的专业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立足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从而满足环保领域未来发展的需要。

  2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2.1全局创新理念有待提高

  近年来,我国环保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部分地区的环境质量均有明显改善。然而从总体上看,前期快速发展中累积的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环境污染形势不容乐观,环境质量仍有恶化的趋势。大气污染、水污染、固废污染、光污染、耕地面积减少、生态破坏等新旧污染问题交织存在,各类环境污染相互影响,同时气候变化与环境污染相耦合,在短期内同时出现各种复合污染问题,对环境治理造成了极大难度。雾霾沙尘暴天气频袭、城市黑臭水体大量存在、垃圾围城、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危险废物处置不当等环境问题显著。整体而言,我国环境问题呈现复杂性、广泛性、累积性、潜在性、区域性、复合性等特点,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仍然任重道远,需要创新,通过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指导支撑以此提高生态环境的治理效能和效率。

  2.2理论知识的深度掌握不足

  理论知识是理论与知识的结合体,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系统性、普遍性等特征,为人类解决问题提供了思路、方向和方法。任何领域的理论知识都是由无数杰出的创造者和前人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探索,将该领域的知识客观、系统地挖掘、总结。各行各业的研究者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理解现有知识体系并获得新的认识,才能进一步扩展新的理论知识体系。这就要求研究者自身具有深厚的知识背景和独特的研究视角。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要发挥理论知识的主导作用,但前期单纯强调本专业书本、文献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对后续环境类实验研究、环境污染实地调研等实践过程是非常不利的,这样的培养方式弊大于利。因为在该过程中学生“知其所以不知其所以然”,并不能深入了解环保相关理论知识的内涵和本质,成为指导环保实践活动的重大阻力。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研究最终目的都是应用于实践。只有对环境污染现象的理论本质有清醒的认识和清晰的解决思路,才能真正解决环境问题,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旧培养方案(17级以前)中课程整体设置存在教材陈旧,内容缺乏前沿性和国际性,实践环节偏少等问题,不能满足未来环保行业对复合型高水平的要求。针对这些问题,在新的培养方案(17级之后)中,优化了课程体系,大幅增加了实践环节(如,基础实验1、基础实验2、专业实验1、专业实验2、环评调查实践、创新创业实践等)和学科前沿讲座,更新了教材系统,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牢靠,优化后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更符合行业和社会对创新型和实践型人才的需求。

  2.3部分学生对创新教育缺乏认识

  创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灵魂[5-6]。与一般教育单纯的传授知识不同,创新教育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自主性与独立性,不断拓宽知识范畴和视野。中小学生、高等院校大学生均是接受创新教育的主体,然而鉴于大学生知识层次更高、独立研究能力更强等特点,对其创新教育的要求更高。他们对创新教育的认识与重视程度同样会对创新教育的有效性产生巨大影响。在环境工程领域,部分学生未能正确认识创新的内涵和本质,认为只有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方法研究环境问题才是创新,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对创新教育而言,更重要的是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断提升创新能力。这一过程是漫长的,学生需要足够的信心、恒心和毅力。此外,教师的适当引导也会有助于学生对创新教育的正确理解,逐步端正其学习和研究行为。

  2.4缺乏有效的创新能力考核机制

  任何时代都需要创新精神,尤其在当前高速发展的时代创新能力是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部分院校对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缺乏有效考核方式与机制,仅考核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书本知识和研究过程中对文献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情况。这种考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给学生学习的动力,但创新教育并未真正有效体现在考核环节中,导致多数学生不能对自身的创新能力进行客观评价,不利于在校期间创新理念的培养和提升。今后在大学生培养期间,应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考核方式规范化和量化,促使其有目的的主动提升个人创新能力。

  3加强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3.1思政教育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政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7]。高等院校的思政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学生、服务学生,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创新能力是高素质人才必备的条件之一。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不仅贯穿在思政课中,更要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潜移默化。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有力的传播者和执行者,这一制度的实现必须依靠环保意识的培养和科技手段的支撑,逐步将环保意识变成行动。要充分发挥高校的研究与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各级环保部门的环保宣传、污染源普查、污染状况调查等项目,通过查阅相关文献,针对不同问题和需求设计解决方案,然后进行调查、试验等,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展。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环保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3.2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在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求学过程中,作为领路人的教师对学生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创新能力、工作素养等对学生在环境保护研究领域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专业教师要具备扎实、深厚而博大的专业知识和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这样才能为学生在专业领域内的研究提出指导性的建议,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保证学生的培养质量。同时,还要具备活跃的学术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本领域的学科前沿,将理论知识和创新思维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此外,导师还要有丰富的项目研究经验,可通过讲授、讨论、实验等合理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具备环境工程专业学术创新能力对自身、学校、社会乃至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学生应当立足当前环境问题,紧跟一线教师的脚步开展科学研究与实践,尽可能多地学习指导教师的创新思维和宝贵的实践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3.3引导学生对创新教育产生正确的认识

  在高等院校学生培养过程中,要重视教师对学生的主导和引导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既是受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的主体。因此,除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创新教育也必须有学生的积极配合和参与,才能促进创新教育工作的高效进行。学生的教学研究活动通常是教师讲授理论知识和研究思路,然后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最后进行实际操作、试验并得出结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贯穿于以上过程,必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参与到其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引导他们对创新教育产生正确的认识,培养严谨、求真的科研态度。

  3.4完善考核机制

  创新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不是简单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意识形态和精神层面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升创新能力。环境工程专业学生有无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无法用常规定量的标准来衡量,但是教师通过三年潜移默化的培养会对他们未来在环保领域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学生所在院校应出台相应考核机制让学生可以对个人的创新能力进行自检,同时也对环境工程专业教师进行创新教育成功与否起到一定监督作用。例如,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环境类科技竞赛、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赛等。在参赛准备阶段,充分释放学生前期积累的创新思维,展现其创新能力;参赛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他们创新能力的高低,反过来还可以优化前期的创新教育。

  4结语

  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出现新的环境污染物和环境污染现象,现有的环境治理技术已不能满足未来环保工作的需求。环境工程专业学生作为生态环境人,必须具备解决复杂环境问题所需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也是应对未来环保事业发展变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宏波,刘和,符波,等.环境工程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研究———基于污染物控制理念转型背景下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20(29):171-173.

  [2]薛飞.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建设教育,2019(04):170-172.

  [3]孙娟,赵朝成,刘芳,等.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三以”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52):83-84.

  [4]胡虹.大学生创新创业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实践的途径探析[J].科技与创新,2020(18):80-81.

  [5]钟先锦,付恩桃,龚菊梅,等.高职环境工程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J].广州化工,2020,48(18):152-153.

  [6]赵文广,李娜,朱婕,等.化学化工类本科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J].广州化工,2020,48(11):205-207.

  [7]黄中华,孙秀云,李健生,等.思政元素融入环境工程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探索[J].大学教育,2020(10):155-157.

  作者:张婵 卫贤贤 刘夏瑜 徐宏英 郭少青 何秋生 单位:太原科技大学环境与安全学院

返回工程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计算机技术在采矿工程的具体应用上一篇: 工程测量三维GIS技术分析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