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社会服务职能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其中人才培养是本体职能,科学研究是附属职能,社会服务是派生职能。作为论文联盟http://本体职能和附属职能的延伸,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内容不断扩展,形式日趋多样。旅游管理专业作为我国高校的大专业,在国家要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形势下,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为旅游业开展有效的社会服务这一重任。
一、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需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承担社会服务职能
1.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展社会服务提供了机遇
2009年11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在“总体要求”中明确了新时期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截至2011年底,共有30个省市区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先导产业或龙头产业,旅游业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快速发展。2011年,中国国内出游人数26.4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3.2%;国内旅游收入19306亿元,增长23.6%。入境旅游人数13542万人次,增长1.2%。其中,外国人2711万人次,增长3.8%;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10831万人次,增长0.6%。在入境旅游者中,过夜旅游者5758万人次,增长3.4%。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85亿美元,增长5.8%。国内居民出境人数7025万人次,增长22.4%。其中因私出境6412万人次,增长24.5%,占出境人数的91.3%。
国家要将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根本性保障系统是旅游教育,国家需要通过以院校为主渠道的旅游教育系统为旅游产业的成长及可持续发展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同时,高校旅游专业还可凭借智力和技术优势为旅游行业提供文化引领、旅游规划、行业培训和信息咨询等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
2.发展壮大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具备了为旅游业提供社会服务的坚实基础
伴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教育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强大的发展历程。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旅游高等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共计967所,在校生数为59.6万人,校均616人,已经形成了涵盖博士、硕士、本科、专科(高职)等各个层面的完善的高等旅游教育体系。其中,研究生在校生数占在校生总数的0.88%,本科生在校生数占在校生总数的38.14%,大专(高职)生在校生数占在校生总数的60.97%。当年全国大学在校生约3000万,旅游类专业学生占全国大学生的比例为2%。同年,全国高校旅游专业专职教师总数为2.4万人,校均24人,从旅游专业的师生数量来看,旅游专业已经成为一个大的专业,这就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展社会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社会服务的形式
1.文化引领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有其特定的内涵和相应的外延。广义的理解,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全过程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它涉及文学、艺术、哲学、博物学、考古学、民俗学、宗教学、体育学、饮食学、建筑学、生态学、园艺学、色彩学、公共关系学等学科中与旅游相关的部分;它更体现在旅游观光、旅游娱乐、旅游食宿、旅游服务、旅游购物、旅游环境,以及旅游专业队伍建设等具体的旅游诸形态中。每个地区经过长期发展与历史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旅游文化。高校作为文化机构,是地方文化先导的高地,引领先进文化就是其基本职责。高校应利用自身的人才与学科优势,在挖掘、研究、发展和应用区域旅游文化成果中起示范和引领作用。
2.人才培养
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既是高校人才培养职能的体现,也是高校服务于社会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和内容。旅游业作为一个应用性较强的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行业,不仅需要知识结构完备和专业素养良好的理论型与研究型人才,更需要行业经验丰富、专业技能高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国内许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为宏观管理型人才,难以与旅行社、酒店和景区多样性的人才实际需求对接,与旅游业的管理实际有相当的差距,尤其是近年来旅游行业的新业态(如高尔夫运动、会展业、温泉度假等)不断涌现,旅游管理的实践已跨越工商管理领域,原有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千变万化的旅游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所以,要做到能不断地为旅游业输送需要的合格人才,就需要高校时刻掌握旅游行业发展的趋势,不断调整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旅游规划
所谓旅游规划,是对特定区域未来一段时间内旅游发展目标、路径和方式的计划和规定,经相关政府部门审核批准后,成为区域旅游开发与建设的基本依据,旅游规划需统筹全局,为区域的旅游实践提供指导性的方针乃至具体的实施方案。伴随着国内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规划热潮应运而生。旅游规划是一项涉及多目标多学科的系统工程,旅游规划人员专业背景涵盖面较广,包括地理、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建筑设计、林业、旅游、文史等学科,而高校学科专业门类齐全,人才济济,具备了从事旅游规划的智力资源。因此,国内许多高校成立了旅游规划设计机构(如旅游规划研究中心),并申请了旅游规划设计资质,开展旅游景区景点的旅游开发与规划实践工作,为政府和企业在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和旅游业规范发展方面提供了决策依据。
4.行业培训
(1)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培训。组织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干部职工开展教育培训和学习,可以提高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2)旅游企业职业经理人培训。职业经理人是旅游从业人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旅行社、景区和星级酒店论文联盟http://的总经理、副总经理及部门经理参加岗位职务培训,可以增强旅游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水平和技能。
(3)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包括导游员的岗前和在岗培训、星级酒店服务员的岗位技能培训和景区从业人员及讲解员培训等三种类型,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注重实用,培训内容重点为岗位服务技能。
(4)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我国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主体是当地农民,没有接受过正规专业教育,职业素养和岗位技能不能满足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需要。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充分发挥自身人才优势,搞好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服务,使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了解旅游知识,懂得一定的旅游服务礼仪和服务心理,接受一定的导游、餐饮和客房知识与技能培训,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
5.信息咨询
作为新兴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其发展离不开旅游信息的支持与保障,高校应发挥在信息方面的优势,为当地旅游业提供咨询服务。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可依托当地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合作成立公益性质的旅游咨询中心。旅游咨询中心的主要功能是:(1)为游客提供旅游地各种信息;(2)作好旅游企业宣传促销和市场调研的特殊媒介;(3)为旅游主管部门提供相关决策的依据。
三、提升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社会服务水平的措施
1.建立一支双师素质的教师团队
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质量高低取决于教师队伍素质,要求教师在具备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同时,还需要掌握较高水平的生产实践技能,即成为双师素质的教师。高校应定期给教师提供专业学习进修的机会,鼓励教师下企业实践和开展职业考察,使教师熟悉并掌握旅游行业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和职业工作过程的经验与知识,使教师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和拓展,促进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增强。
2.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实验(实训)基地
实验实训的设施、设备等条件是高校专业教育的基本硬件支撑,也是学校开展社会服务的基本硬件保障。为更好地开展社会服务,应将面向学生的专业教学硬件建设与面向社会的技术服务硬件建设统筹安排,有机结合。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坚持以教学为主,兼顾生产、科研、培训、鉴定的原则,建立“生产型”、“产学研结合型”、“虚拟型”三类校内实训基地;按照“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与企业建立“共享型”校外实习基地,在充分保障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也为开展社会培训、考证、鉴定、技术咨询提供了良好平台。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管理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