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春秋末年汉武帝期间,经济的发展已经逐渐形成规模,且出现了关于经济史的专门篇章,即《货殖列传序》。在序文中,作者提出了新的论点,以往老子提出“小国寡民”的观点,但是作者并不认同此观点,认为这是历史的倒退。在汉武帝时期,国家相对平稳,人民不再受战乱的困扰,所以人们逐渐开始追求物质财富。《货殖列传序》作者对于人们追求物质财富的行为进行了肯定,通过这来说明一定的社会问题和社会意识问题。司马迁认为,人们追求物质生活的过程中,将会带动生产力的发展,且带动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国家实力的增长有着极大的帮助。但是人的道德行为受他占有财富的制约,在汉武帝时期实行经济垄断政策,作者对其进行了谴责,并且抨击了当时社会的唯心主义观点。
[关键词]反垄断政策;社会公平;公共政策评估
1反垄断政策
1.1垄断的含义
经济垄断又称垄断(经济学术语),垄断(monopoly)一词最早见于《孟子》一书。书中有一句“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网市利”,这也是垄断的来源。垄断最开始的意思是指站在市集的高地上操纵贸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后期随着时间的发展,垄断逐渐泛指把持与独占。中国自古称垄断为“榷”。在古代,国家对经济的把控极为严格,汉武帝时期,国家休养生息,中国的盐、铁、茶等生意越发的繁荣,但是这些都属于暴利行业,所以商户自主性不强,也不可以自主进行买卖,国家完全掌控着盐铁生意的买卖。在资本主义经济里,也经常能够看见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垄断与我国古代的垄断既有相同点,又有一定的差异,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利用自己的企业实力,把控着原材料的生产与商品的买卖,各个资本主义企业相互联合,形成一个资本圈,每个企业负责一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操纵整个市场。我国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制定了《反垄断法》,在其中有明确的规定,垄断行为是指:排除、限制竞争以及可能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垄断行业是指只有一个或极少数厂商占据市场的现象。政治经济学书中也提出垄断的意思,少数资本主义企业控制着大额的资本,因此凭借自己宽裕的资本扩大生产规模,不断的占据市场,最终形成一家独大的现象,操纵市场上的商品生产或流通,以此来获取高额利润。
1.2反垄断理论的提出
垄断的出现严重影响了市场的正常运行,也压制了其他企业的发展,严重抑制了市场的活力,所以反垄断理论应运而生。反垄断是禁止垄断的行为,当一个公司的营销呈现垄断或有垄断趋势的时候,国家政府就会进行一定的干预,以此来释放市场的活力。19世纪末期,世界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是逐渐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这严重影响;市场的发展,工人的生活环境也越来越糟糕,因此为了工人的利益,为了经济的繁荣发展,反垄断就成为了各国注意的对象,各国针对垄断现象制定了反垄断法,以此来进行规制。针对垄断现象,新制度经济学对反垄断理论及政策做出来极大贡献,贡献在于将交易成本的概念引入反垄断领域,这对于企业行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研究的重点逐渐由外部转移到企业内部。新制度经济学对反垄断提供了极大的影响,将交易成本的方法用于反垄断规制对象之间行为的分析,企业兼并、一体化等行为增强了企业的市场势力、垄断势力,说明了垄断存在的可能性。
1.3反垄断政策的必要性
反垄断政策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措施、机制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保障市场机制有效作用和市场经济的正常有序运行。从反垄断政策的效力看,主要是具有强制力的反垄断执法及司法和对自由、公平竞争的倡导;从反垄断政策的实施时点看,既有事前的公平竞争审查和竞争倡导,也有事后的行政执法和司法诉讼救济;从反垄断政策的作用对象看,既针对企业及市场的行为,也针对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有违市场规律、损害市场机制的行为。反垄断政策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目标,既有直接目标,也有间接目标,直接目标为了改善市场环境,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机制;核心目标是促进市场暨经济效率,终极目标是关于消费者,为了提升消费者效益,维护市场统一、消除市场壁垒等也是其应有之义。同时,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保护民族产业、维护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等,反垄断政策必须兼顾其他政策目标,与其他政策密切配合,才能防止不同政策间的掣肘,使国家政策整体协同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2公共政策评估
2.1公共政策评估的含义
怎样定义政策评估,学术界大致有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政策评估主要针对政策方案,评估的焦点集中于政策的预期结果;第二种观点认为,政策评估是针对政策的各个环节,侧重点不在于结果,而在于政策内容,属于阶段性分析;第三种观点认为,政策评估针对政策的全过程,属于过程性评估;第四种观点认为,政策评估是针对政策实际效果,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定的执行效果,所以针对执行效果进行一定评估,属于后评估。以上的四种观点效果不同,其中后评估的概念更具有代表性。多数学者认为,政策评估要极为重视政策的效果,每一个既定的政策实施后,都需要确定政策实施的效果。本质上就是要求对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和判断。托马斯戴伊认为,政策评估与政策分析并不是一个内容,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政策评估并不涉及政策内容,也不涉及政策原,而仅仅针对政策结果。政策评估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有很多:相关政策实施后,无论效果如何,都会产生一定的而效果,政策实施后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达到标准是如何的?政策实施的程度和范围具体如何?政策实施后对社会带来了何种影响,对人们的生活具有什么影响?政策所带来的影响涉及观念还是行为?政策实施后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的,对社会的发展会带来阻碍还是进步?政策实施中需要承担多大的风险?政策实施后将会带来什么样的收益?政策未来的走向如何?政策是否还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需要评估的问题有很多,都需要重视起来。归纳一下,所谓政策评估,是在价值标准和事实标准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步骤,对政策实施中的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进行详细分析,政策评估的目的是利用相关信息,对政策结果和走向作出基本的判断,了解政策的实施效,并分析是否还有实施的必要性。政策评估是极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是决定政策实施的基础依据。政策评估就是把政策视为自变量,其社会产生的各种影响变成了因变量。
2.2社会公平的提出
在柏拉图和苏格拉底所处的时代中,人们对社会公平问题的重视极高,社会公平也影响到国家的发展。直到今天,社会公平问题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政治发展、法律的制定、组织变革等领域都是重要的研究议题,也维系着社会的稳定发展。公平公正的社会有利于平衡和配置社会资源,缓解社会阶层冲突。作为利益结构调整和社会结构重建的过程,城镇化在结构空间上包含有三个维度,物理、社会与心理。在心理空间中,效能感、公平感与认同感至关重要,这对于城镇化的正向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城镇化的推进意义重大,伴随着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人们的生活有了更大改善,城镇化的推进关系到财富的再分配,所以城镇化的推进必然要考虑到公平正义。若是城镇化的推进并不重视公平,将会影响城镇化的发展,也会影响未来城镇化的经济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是在效率基础上体现社会公正。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根据相关经验来看,公平性是城镇化发展的关键点,若是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关注公平性,将会带来利益的失衡,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将越来越严重,这严重违背我国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且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的稳定发展产生影响,威胁国家的发展,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能力的重要一环。这种对公共政策的评估并不是单个人或者一个单位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有一定的公民参与其中,保证其公平、公开性,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所以国家的治理都需要公民的参与,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互动性是极为重要的。城镇化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仅受到政策的影响,更与政策的执行者有一定的关系,政策执行者的水平高实施效果就更加明显,若是政策执行者的能力不够,就会影响国家治理的效果。只有公民对政策形成正向评价与认可,才可能有效的推进政策的执行,进而提升国家治理效果。公民的政策满意度,是城镇化与国家治理作用关系中的中介变量。社会转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将会产生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将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会影响社会的平衡。针对这一现象,党和国家提出了总体政治目标,为了构建和谐的社会,最重要的是国家政策的公平性,这是基础也是保障。若是社会公正感知遭到破坏,势必影响公民的情绪,会诱导公产生消极情绪,会使公民对国家颁布的政策产生质疑,从而产生抵触心理,这对国家的稳定发展会有着极为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国家治理绩效。城镇化的发展是为了改善公共服务产品供求关系,改善城镇化人民的生活。在此过程中,国家治理人员需要按照国家颁布的政策来进行调整,若是政策的公平性无法保障的话,就会影响农民及城市农民工群体的感知,这种不公平性在心底扎根。综上所述,提出假设H3:城镇化通过个体的社会公平感知水平影响其对相关政策的满意度评价,进而影响国家治理效果,形成了城镇化与国家治理作用关系的链式多重中介效应机制。
2.3汉武帝时期社会公平低的消极影响
汉武帝在经济上的改革其实是汉武帝时期把能挣钱的全由政府控制起来,都搞国营垄断。由于汉武帝时期,中原开始了持续几十年的大规模的边境战争,耗费大量的钱财,所以汉武帝在经济上的改革实质就是把一切生财之道完全交由官府控制起来。文帝、景帝时期是与民休养生息,所以生财之道他是对社会开放的,所以社会上出现了一批富商大贾。豪强之徒兼并土地,武断乡曲的现象,比以前更为严重。官僚地主利用自己的财力,不断的兼并土地,严重压榨农民的利益,农民的生活苦不堪言。武帝外事四夷,内兴功利,在评定外部战乱之后,国家的整体实力也受到极大的影响,这种情况下,汉武帝实行黄老之术,开始修生养息,恢复国家的综合国力。贫困破产的农民,多沦为豪强地主的佃客、佣工,受地主的残酷剥削,无法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甚至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发展。
3以社会公平为主的政策评价体系促使公共政策的完善
3.1公共政策评估的公正性
评估标准的含义是,构成评估标准基础的明确陈述的价值观,它有以下六个主要类型:一是效益(effectiveness),二是效率(efficiency),三是充足性(adequacy),四是公正性(equity),五是回应性(responsiveness),六是适宜性(appropriateness)。下面我们重点研究公正性。公正性与法律和社会理性秘密有着密切的关联。公正性的评估内容较多,涉及到多个方面,收入分配、教育机会和公共服务方面都需要进行评估。某一项政策的实施,也许符合效能、效率等评估标准,但是在实施之后若是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最后在评估的时候,也会将这一政策划分为失败的政策。每一个行动都会影响到很多人,当一个行动影响到社会中两个人以上的时候,就需要重视“公平分配”,这也是政策的决策者需要重视的关键部分,这关系到政策能否顺利的实施。从个人和群体角度来看,一个政策的实施,必然会产生效果,无论这一效果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对于每一个群体来说,政策实施的效果是不相同的,群体的满意度也是不相同的,这一政策也许满足某个人和某个群体,但也许并不会是适应另一个群体,因为每一个群体的需求都是不相同的。从社会角度来看,公共政策的目标是要使社会福利(或称社会成员总体满意度)最大化。
3.2汉武帝时期经济政策公正性
汉武帝初年,国库空虚,国家财力有限。原因是:汉朝初期仍然分封制,所以权贵和亲王占据着社会的大部分财富,大量财富集中于少数人的手里,严重压榨着农民的利益,国家变得停滞不前。一面权贵豪门奢华无度,另一面“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社会财富阶级的差异越来越大,平民的权利也得不到保障。社会混乱不堪,国弱民贫,这就使汉王朝外强中虚,在匈奴的攻击下不堪一击。后期,在卫青霍去病等汉将的带领下,虽然大败匈奴,缓解汉王朝领土危机,但年年征战,文景时期积聚的财富趋于亏损,汉武帝为迅速填补亏空,颁布了一系列经济条例,导致社会涌现各类富商,垄断经济现象显著,社会贫富差距较大,部分地区酿成社会危机,社会财富天平导向少数贵族阶层。
3.3从司马迁对垄断经济政策批判中看社会公平取向重要性及对当代的启示
(1)司马迁“因势利导”的经济方案与汉武帝“与民争利”的经济政策。司马迁曾言,“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这说明,追求财富是人的天性,这是正确的。对于财富的追求将会促使人们不断的进行生产和创造,这种对于财富的欲望将会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汉武帝初期,国家对商业的把控极为严格,经商者不可以自行买卖,严重打压了商户,因此市场一度停滞不前,司马迁对此提出了明显的异议,司马迁反对政府过多地干预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自身的规律性,可以自行运转,自行调节。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统治者只需要做好宏观的调控,并不需要插手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就会不断的进行生产,这就是经济发展最大的原动力。西汉前期为恢复和发展经济,国家采取“无为而治”的统治方式,极大的放开了市场的活力,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国家实力在短短的几年便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根据这一经验,司马迁也提出了其经济方案,他继承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并对无为而治的思想进行了更细化的解释,更适应当前汉武帝时期的社会环境。(2)司马迁的本末并重的思想。在中国漫漫的古代长河中,士农工商是社会的等级,商人的地位极低,甚至不可以参与科举制,不可进入朝堂,这种思想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严重打击了商人。汉武帝时期打击私有工商经济的行为,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统治者都是以农为本,以工商为末,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古人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社会公平的重要性越来越高,在当代公共政策评价体系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同,我国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不断的加深改革开放,实行依法治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涉及多方面的内容,甚至会涵盖多个领域,因此需要社会各个领域共同协调,一同努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经济领域逐步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政治领域推进民主法治,实现施政清廉公平,推进社会民主化的发展;社会领域着力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构建和谐和会;生态领域要注重保护环境,实现绿色发展。在动力保证上,要建设和完善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体系,包括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利益协调机制。
作者:赵曼 单位: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返回管理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