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自然力;价值;承载力;相关学科
一、关于自然力的含义
1.自然力含义的宽派和窄派之说。关于自然力的含义,理论界有宽派和窄派之说。最早给自然力下定义的是法国古典经济学家让·巴迪斯特·萨伊,他认为:自然力是指自然赐予的,非人工的,却在生产中能够与劳动、资本协力的东西,如土壤、风、太阳、无生物、磁力、钢的弹力、大气的重力、热的自然发火性能等等。…萨伊把自然力归属于天然物质,与通常所说的人造物质相区别。他的自然力定义属于窄派。与萨伊的定义比较一致,甚至把自然力限定得更加狭窄的是约翰·穆勒,他把自然界的天赐之物分为两类:自然原料和能够提供动力的自然力,如风力、水力等等。而对自然力给予最宽泛界定的第一人是卡尔·马克思,他把自然力归结为人自身的自然力和人周围的自然力。人自身的自然力,包含劳动自然力和社会自然力两方面内容:劳动自然力即“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蕴藏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到他自己的控制”。社会自然力即“由协作和分工产生的生产力,……它是社会劳动的自然力”。人周围的自然力则为天赋自然的自然力,即与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自然力和与生产密切相关的生产自然力。从马克思对自然力的定义我们看到,他对人周围的自然力,即天赋自然力的见解是独创性的。从马克思的著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不仅关注自然力问题,而且对自然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尊重自然、重视自然的“自然生产力”思想,视天赋自然力为自然生产力。
2.自然力的自然资本之说。当代一些学者,把自然力概括为自然资本,以此与人造资本——机器、道路、港口、机场相区别。如英国经济学家埃里克·诺伊迈耶在《强与弱》一书中指出:“能提供效用能力的东西被称为资本,资本在这里的定义是广义的,作为一种提供目前和将来(潜在)丰富的服务存量,自然资本是自然的总体——资源、植物、物种和生态系统——能够提供人类物质和非物质的丰富的服务。人造资本是传统上被人们归入资本的东西,即工厂、机械、道路等等”。“把大自然说成是自然资本在可持续发展中很普遍”。
3.自然力是资源、环境和生态的代名词。当代社会科学工作者,绝大多数认为自然力就是自然资源、生存环境及生态系统的代名词,也有少数的经济学研究者(如肖海鹏、陈崖崖等)及大量的自然科学工作者,如物理、化学、生物学家,视自然力为自然物质的机能。
简要评述:通过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发现:(1)马克思、萨伊、穆勒以及当代学者对自然力界定的交叉点在于人周围的天赋自然物。由此,本文以天赋自然物作为研究的立足点。(2)前人对自然力的界定经历了一个由模糊到逐渐明朗的过程。但是,他们的概念仍然不够清晰,以至于当代许多学者把自然力同资源、环境及生态相混淆。正是由于概念界定的不清晰,导致他们的关注点更多地放在自然力中的“自然物质”上。因此,未来的研究应该从经济学的角度深入研究自然力中的“力”。(3)比较而言,马克思对天赋自然力的定义较为明晰,即自然资源的各种作用“力”。但是,由于马克思在经济学中更加注重人本身的自然力。所以,对于天赋自然力的界定比较宽泛,有待后来者进行深入细致地研究和论证。有鉴于此,对于《自然力经济学》这一新兴学科来说,首先必须清晰地界定自然力的概念,唯有如此,才能为以后的研究铺垫基础。那么,什么是自然力?笔者认为,自然力就是天然物质与能动力之和;即:自然力=天然物质+能动力。天然物质乃天然的、非人工的各种有形的、无形的、有机的、无机的自然物质,如风、雨水、江河湖海、森林、蒸汽、矿藏、土壤等;能动力则为自然物质本身所具有的对生存世界所产生的“能”力和“动”力,是自然物质本身所固有的对生存世界的作用力,如土壤的肥力、风的推力、蒸汽的压力、雨水的灌溉力、江河湖海对船只的承载力、太阳的光和能等等。自然物质是自然力的基础要件,是“能动力”的载体,就像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一样。在一定的技术和认知水平下,天然物质的数量和质量决定其能动力或自然力的大小、优劣。
二、关于自然力的作用
自然力的作用是巨大的,甚至是无可估量的。从经济学的角度,学者们对自然力作用的认识主要有:
1.创造财富。究竟是什么力量决定了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一直是古典经济学家饶有兴趣的问题。在斯密、李嘉图和马尔萨斯等看来,土地的数量和丰度制约和决定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发展的前景,所以,自然力,尤其是土地,是国家财富及其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这一线索贯穿整个古典政治经济学始终。马克思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还对其关于自然力作用的阐述持认同态度。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指出:人类“经常依靠自然力的帮助。因此,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像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马克思把人本身的自然力与天赋自然力的作用区分开来,提出人本身的自然力创造商品的价值,而天赋自然力协助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创造财富。我国当代学者多数倾向于这一观点。
2.创造或形成价值。被称为庸俗经济学家的萨伊,是“自然力创造价值”理论的先驱。他认为,自然力协同劳动、资本创造价值。如萨伊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中指出:人们在生产中“所生产出来的价值,都是归因于劳动、资本和自然力这三者的作用和协力,其中,以能耕种的土地为最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正因为自然力创造价值,所以,在财富分配中必须给予自然力以应有的补偿。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于效用,而自然力创造效用,所以创造价值。但是,新古典的自然力创造价值的论点,仅局限于自然力中的土地,不包含共享自然力。我国当代著名学者古书堂教授认为非劳动要素也与劳动一起创造价值。他指出:“我们不能脱离使用价值来讨论价值决定和收入分配问题。从价值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规定上,本身就已经确定了非劳动生产要素在价值决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晏智杰在重新界定价值的概念后提出了自然资源价值论。中国社会科学院钱津教授认为,劳动是人的劳动、自然力、资本组成的有机整体,“劳动整体创造价值”。与上述观点不同的是,宋冬林教授认为,应该把价值创造和价值形成分隔开来,“价值形成是各种生产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力参与了商品价值的形成,因此应参与分配。
3.自然力的其他作用。自然力能够与自然界所有物质相结合,如动物和植物、有机物和无机物等,成为推动自然界包括人类自身发展的最终动因和决定力量的观点,已经成为学者们的共识。但是,除了提供生存条件而外,自然力还具有愉悦人类身心的作用。这一观点最早由穆勒提出。他认为,土地除了农耕和采掘而外,还可具有游恬价值,譬如乡村环境的内在美。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自然力的游恬价值会变得越来越重要。现代生态学者更加倾向于认为自然力还可以用于医疗和科研等方面。
4.自然力的致灾作用。当自然力的某些作用不利于人类时,我们称之为自然灾害,例如,地震、火山喷发、海啸、洪水、陨石坠落等等。当这些自然灾害是由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不当行为所致时,我们通常说这是自然力对人类的报复行为。提出自然力报复作用的第一人,应该属于恩格斯。他在《自然辩证法》中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大自然的胜利,因为每一次这样的胜利,大自然都报复了我们。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不毛之地……,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随后,对自然力的报复作用进行研究的学者是bmnnon,他对1953年德克萨斯经历的自然灾害进行了研究。kunreuther与fiore在合作发表的论文中明确地提出灾害经济学一词。我国关于自然力报复作用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提出并且身体力行地推动灾害经济学学科的建设。与一般经济学不同的是,一般经济学研究的是如何使经济效益最大化,而自然灾害经济学的目标是使灾害损失最小化,其目标和对社会所起的实际作用是积极的。当代的许多学者也都认为对自然的过度“征服”必然要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例如,王芳群、吴迪认为,本世纪初期的sails就是自然力对人类的报复。
简要评述:(1)关于自然力作用的研究,主要焦点在财富创造和价值创造问题上,尽管历经了多年研究,但是,至今仍然争论不休。而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是自然力能否获得补偿和持续利用的关键。(2)以往对自然力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这一可以私有的资源上,而对公享自然力作用的研究显然不够。因此,未来的研究,应当在这方面下更大的功夫。(3)对自然力的正向作用研究较多,对负面作用,例如报复作用研究较少,尚属于开端期,有待于继续深化。
三、关于自然力在经济中地位的认识
对于公享自然力,如阳光、空气、风、深层水、潮汐等,古今中外学者一致认为,由该类自然力资源的无限性、不可计量性等特征所决定,其不具备商品的一般属性,从而没有价值,也没有价格。因此,对自然力经济地位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可私有的自然力上。
1.无价值论。从古典经济学者亚当·斯密到大卫·李嘉图,再到马克思,均认为自然力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无价品,可以无偿使用。马克思论证到,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土地不是劳动的产品,从而没有任何价值”;“瀑布和土地一样,和一切自然力一样,没有价值,因为它本身中没有物化劳动,因而也没有价格”。然而,当西方劳动价值论被效用价值论、生产费用论以及供求论取代以后的相当长的时期内,自然力仍然被认为是无价值品。我国当代部分学者在继承马克思关于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认为自然资源无价值但有价格。
2.有价值论。国内多数学者认为自然力不仅有价格也有价值。李霞、崔彬认为,自然资源具有价值,包括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其中,经济价值是自然资源作为财富生产的基础不可或缺作用的价值;社会价值包括审美价值和科学价值;生态价值是指自然资源作为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构成要件所具有的价值。安晓明对自然资源的价格构成进行了研究,构建了含有生产费用、效用和稀缺性的影响因子的模型。其本质是马歇尔费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相结合的再体现。余瑞祥从代际关系的角度拓展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自然资源的价值就是地租,而且,该地租必须能够补偿下一代发生的自然资源使用者成本。
3.替代论与互补论。新古典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和资源经济学家约翰·哈特威克,认为资本的总量对于人类非常重要,即人造资本和自然资本,而不是自然资本本身。自然资本被看作是本质上再消费品的生产中可以被人造资本所替代,是效用的直接提供者。“前几代人有权利使用水池中的资本,只要他们能向池中补充能再生的资本存量就行”。但是,相当多的环境主义者认为自然资本不可替代,与人造资本是互补性的关系。美国生态经济学家赫尔曼·戴利和戴维·皮尔斯把自然资本看成是基本上不能和其他形式的资本相互替代的东西,因此在经济发展中除了保持资本总量不变外,还要保持自然资本总量不变。属于生命攸关的自然资本,对它们的使用不能超过他们的再生能力,以保持环境功能完好无恙。例如表土的流失率不能超过通过风化生成这种土壤的速度。
简要评述:随着自然力的日益脆弱,赋予自然力以应有的地位,对于延缓自然力危机具有重要意义。正因为实践上的这种迫在眉睫的需要,使得理论界亟待找到理论支撑,因此,对于自然力有价值还是无价值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在没有统一定论的情况下,另辟蹊径的研究,比如从哲学的视角,或许能够寻求到更为理想的突破口。
四、关于自然力承载力问题的研究
1.国外的研究成就。17世纪,显微镜的发明者荷兰科学家列文虎克被认为是地球承载力测算的先驱。比利时人口统计学家皮埃尔正式提出承载力概念后,理论界迅速把它应用到生态学、生物学、人类学及商业管理学等学科领域,并掀起了自然力承载力研究的热潮。其中讨论最广泛、最深入的课题是土地自然力的承载力,其次是水资源承载力。如美国学者福格特最先列出了土地承载力公式;后期,由土地承载力的单项研究逐步转向了生态承载力、经济承载力的综合性研究。例如mathis wackemagel的生态足迹理论、哈特维克的哈特维克准则等;相应的研究方法也由静态研究转向了动态研究。
2.国内的成果。国内自然力承载力的研究起步较晚,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沿袭国外自然承载力的研究路径,经历了由土地、水承载力的单项研究到生态环境、城市区位承载力的综合研究,由静态研究到动态研究的过程。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中国科学院主持的《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即人口承载量研究》。此外,还有很多学者对我国自然力承载力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如陈卫、秦大河、齐天虎、毛汉英等等。
简略评述。当前的研究成果具有下列不足:(1)对承载物的研究过于单一,基本上局限于土地资源,而对于其他包括有机的和无机的、生态的、环境的,以及空间的资源承载问题并没有触及。(2)对于被承载物的研究也仅局限于人口,而生物多样性、环境的容量等等问题的研究处于真空状态。(3)对于相对承载力研究过多,而绝对承载力的研究几乎是空白。(4)重复性研究现象比较严重,自主性学术研究成果较少。(5)偏重实证分析,缺乏规范研究。鉴于此,对自然力承载力的研究,首先应当致力于自然力承载力系统的理论研究;其次,进行自然力承载物拓展性研究;最后,制定综合指标体系。
五、相关学科对自然力的研究
1.关于经济学。经济学对自然力的研究侧重于对自然力的管理。18~20世纪,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家如斯密、李嘉图、杰文思、马歇尔等大都倾向于从微观层面,通过市场的价格机制即“看不见的手”来配置自然力。20世纪20年代,诞生了现代宏观层面的管理理论,主张对资源环境的优化配置问题通过政府的“看得见的手”来约束。最著名的是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他提出通过增税的办法解决经济活动的负外部性问题。20世纪30年代以后,新制度经济学的产生引致市场机制的回归,最著名的是“科斯定理”。
2.自然科学对自然力的研究。19世纪末以来,现代自然科学向微观和宇观两大领域齐头并进。在微观物质结构方面,先后突破三个层次:原子、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目前正在继续探索原子核内部、基本粒子内部的物质结构和运动规律。在宇观领域,先后越出了银河系、星系团和超星系团,达到150亿光年范围的总星系。在生物领域,已经进入蛋白质和核酸分子结构层次。尤其是作为宏观生物学的分支《生态学》(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最早提出了生态学这一名词,标志着生态学的诞生;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尔逊女士发表《寂静的春天》,标志着环境生态学的诞生)的创立奠定了自然力经济学的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石。
3.关于隶属于自然力经济学的专项学科。把自然资源与经济学相结合,形成应用经济学一个分支的《土地经济学原理》,最早出版于1924年,由美国的r·t·ely和e·w·morehous合作编写,被称为资源经济学的奠基之作。1931年,以“侯太龄定律”著称的《可耗竭资源经济学》由h·hotel ling编写出版。20世纪70年代末资源经济学科逐渐走向成熟,尤其是以美国阿兰·兰德尔的《资源经济学》为代表。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发表了一篇题为《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的文章,首次提出了“生态经济学”这一概念。我国由已故经济学家许涤新主编了国内第一部《生态经济学》。
六、研究前景及展望
从整体性来看,上述研究成果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对于自然力这一名词的提及和研究呈弱化趋势。自然力在古典主义经济学家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有一定的研究,尤其是萨伊的《政治经济学概论》、马克思的《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曾对这一名词多次提及。然而,自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直至今日,这个名词却似乎变得鲜为人知了。二是专向研究超过了综合研究。由20世纪西方国家掀起的环境主义运动,促使了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生态经济学以及更加细化的诸如石油经济学、林业经济学、土地经济学等学科相应诞生,但是另一方面,综合研究却显得严重滞后。三是关于价值的评估问题,出现了哲学和经济学两张皮的现象。哲学从伦理观实用主义出发给出的关于价值的通行含义与经济学中的定义有很大的差别,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混乱。四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脱离。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作用力问题涉及自然科学,但是,目前的研究更多地囿于人文科学研究,造成了两大领域的不融和现象,这种情况不利于指导实践。
基于这样的状况,今后的研究应当致力于:对于囊括资源、环境与生态范畴的自然力,必须投入大量的力量进行综合研究;在对自然力的研究中,应该把哲学、经济学、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等的成果进行“和合融突”,形成一门边缘的交叉学科,从而探寻自然力作用的规律和作用机理。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会计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