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会计论文

1+X证书制度会计专业课程建设研究

2021-11-12  本文已影响 508人 

  摘要:无论是“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下简称“1+X”证书)的取得还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都离不开课程建设。如何对接企业工作岗位,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课程教学标准相融合,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是课程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财会类专业《纳税实务》课程为例,将“1+X”证书与课程建设相融合,探索课程改革路径,以提升学生技能和就业质量。

  关键词:“1+X”证书;课程建设;纳税实务

  一、概述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提出要深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启动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教育部等四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正式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X”证书是满足职业教育和行业企业工作需求的技能证书,着力解决就业难和用工荒问题。从第二批的智能财税到第三批财务共享服务、业财一体信息化、数字化管理会计等再到第四批智能审计、薪酬管理、个税计算等证书,它们或侧重账务处理、税务核算,或侧重企业整体运营,或侧重将知识能力向高精深拓展。

  二、《纳税实务》课程建设基础

  (一)课程概述

  《纳税实务》是财会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集税法理论知识、企业报税操作以及账务处理于一体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税费计算、纳税申报和账务处理的能力,使学生胜任税费申报、纳税筹划等工作,培养学生谨慎的工作作风和岗位责任意识。《纳税实务》这门课程已经根据职业教育对课程建设的要求,编写了课程建设规划、课程标准、整体设计、单元设计、教案,适时开展资源库建设、师资建设等一系列建设活动。自2019年“1+X”证书制度推行,专业已经根据“1+X”证书标准进行课证融通。我校在2016年申报采购了网上报税模拟软件,购置实训用专用发票等辅助材料,模拟企业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进行教学活动。但由于税收政策调整频率快,导致软件模拟与企业纳税申报有差异。

  (二)课程对接“1+X”证书

  《纳税实务》课程所讲授的知识与多个“1+X”证书有重合。智能财税、财务共享服务、金税财务应用等证书都包含增值税、附加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印花税、社会保险等模块,而个人所得税也作为一个独立的“X”证书。《纳税实务》课程教学主要以知识点讲解为主,模拟软件操作为辅。由于财会专业的特殊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大规模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纳税申报相关工作的实操演练,而由于企业财务信息资料的敏感性和保密性以及上课时间段的限制,教师也无法通过真账演练实现课程实操教学。而“X”证书则是以实践操作为主,比如东大正保公司财务共享服务的税务模块,引入十几家企业的真实账务,让学生进行岗位模拟实操,在操作中掌握知识,锻炼操作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

  (三)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专业开设《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经济法》《纳税实务》等多门税法类课程,课程之间内容重合,学生学习的针对性较差;多个“X”证书都涉及《纳税实务》课程中的任务模块,该以哪个证书为主,如何对学生知识技能进行考核?《纳税实务》课程主要涉及税法知识和报税软件操作,但对税费计提、税费缴纳以及减免税等账务处理讲解很少甚至没有涉及;课程内容求全面而用处不大,为了知识体系全面开设很多小税种或小众企业涉及的税种,比如资源税、土地增值税等,教师讲得累、学生学得累,最终效果差强人意,工作时仍不知道某个税种的某一个项目该如何填列,如何查找财务资料进行填列;资源库建设中视频、动画资料以及习题库、试题库也全都是围绕理论知识点展开,很少涉及申报表中的项目。比如疫情期间国家对湖北的小规模纳税人实行0%税率,而其他省份税率从3%降为1%,这在增值税纳税申报表中如何填列,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教学中却没有涉及,也没有在教材中得以体现。教师能否适应行业变化,自身能力是否足以支撑教材、教学方法改革也是课程建设中存在问题。

  三、基于“1+X”证书的《纳税实务》课程建设研究

  (一)契合工作岗位,对接“X”证书实现课证融合

  目前与《纳税实务》课程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种类繁多,教师需对各证书内容和标准进行融合,教学过程对接税务会计工作过程,讲解证书共通的内容及企业工作必然涉及的工作内容。对不常用的企业税务的设立、变更、注销登记等内容作为拓展知识点通过资源库的形式展现。分模块对各证书设置拓展学习模块,学生有侧重的学习相关技能,实现“课岗证”融合。2020年我校专业首先在《纳税实务》课程进行试点,将财务共享服务初级证书的税务模块考核内容及标准作为课证融通的首选,将工作任务融入课程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通过率高达100%,增强了学生自信心。后期对其他证书模块进行完善,形成拓展知识和技能,完善学生知识体系,从容应对税务会计工作岗位。

  (二)重建课程体系,重构课程内容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将税务会计作为培养目标,针对大多数企业都会涉及的所得税、增值税等工作任务设计课程内容,而部分行业的特殊规定作为选修内容,比如国家对集成电路企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将其上传到云课堂并及时更新,供学生查阅。根据“X”证书标准和大纲以及企业纳税申报表重构课程体系及内容,实行分模块教学,团队分工完善教学内容和资源,集中精力共建课程。将《纳税实务》与《企业财务会计》关于税的账务处理进行融合,《企业财务会计》简要学习各税种计提、缴纳的账务处理,而《纳税实务》则对各税种计提及缴纳金额、减免税金额、其他事项导致的税额增减变动等具体经济事项进行处理,最后从税务会计日常业务处理如增值税如何开具发票及销售额计算、进项发票认证到进项税额转出、待认证以及减免税等任务的教学,对每张纳税申报表进行细致入微的讲解,在税费申报中学习理论知识,真正实现对接企业工作岗位。

  (三)重新梳理知识技能点,建设资源库

  根据课程体系和知识技能点重建资源库,满足教学及学生日后工作需求。以各税种的纳税申报表为起点,讲解纳税申报表项目的构成,每个项目的数据来源及金额计算,在正确申报的基础上,通过实操反向掌握理论知识,解决课程内容体系混乱、重难点不突出的问题,也能够让学生有的放矢的掌握纳税申报技巧,增强其岗位责任意识和学习的动力。以企业真实案例为起点,完善习题库、试题库、教学案例等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求学过程了解企业工作岗位,解决企业实际问题。

  (四)对接岗位标准,实现考核方案多元化

  对接企业税务会计工作岗位标准梳理课程教学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目标进行课程教学,确保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税务会计工作岗位相适应。注重“X”证书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通过过程考核+结果考核并举的方式进行。过程考核分增值税、所得税、附加税等模块,分模块进行理论知识测试、职业道德素养考核、岗位工作任务实操考核,教师与学生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方式共同评价总结模块学习情况,并在后期模块学习中进行改进,形成闭环,真正提升学生能力。结果考核通过分层考核的方式进行,考取了与《纳税实务》课程相关“X”证书的学生根据获取情况及分数进行考核,尚未考取证书的同学通过教师改编的企业工作案例进行考核,检测学生学习的综合效果。

  (五)全面进行教师、教材、教法改革

  在“1+X”职业教育大背景下,教师要积极参与到“1+X”建设中来,首先努力考取“1+X”证书,通过对比分析筛选出适合学生考取的证书。努力转变角色,集教师、企业师傅和技能培训师于一体,将教师打造成双师乃至三师,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互动学习,让学生能无缝对接工作岗位。在教材选用上,教师应当发挥团队的力量,对接“1+X”证书标准与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并注重体现立德树人和课程思政的目标,深入企业调研并邀请企业税务会计共同编写《纳税实务》教材,以够用实用为开发原则,引入企业工作案例,同时鉴于税法政策法规的频繁调整,鼓励编写活页式立体教材,丰富教学资源,让学生随时随地接收最新财税政策,进行碎片化学习。教学方法上改变“满堂灌”的理论知识灌输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信息技术的作用,做好教师的服务工作,加强学生课前课后的线上学习辅导,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答疑,随时解决学生疑问,提高学习效率。了解学生基础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开展课程教学,运用探究法、参与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活动,让学生学有所成。

  四、结语

  “1+X”证书对会计专业课程建设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首先对《纳税实务》课程涉及的多个“1+X”证书进行探索及培训学习,掌握相关技能,并将多个证书知识技能与考核点与人才培养进行融合,对接企业税务会计工作岗位,改变自身能力、改革教材和教法,重构课程体系、补充完善课程内容,并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完善课程资源库,在课程原有教学资源基础上,扩充“X”证书的内容,完善学生知识体系,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方式促使学生强化技能,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倩,谢红.“1+X”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课程建设要义与形成途径[J].成人教育,2020(12):68-73.

  [2]王亚盛,赵林.1+X证书制度与书证融通实施方法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6):13-17+64.

  [3]张明敏.“1+X”证书制度试点下“会计”课程与“税法”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9(10):161-162.

  作者:张冲

返回会计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管理会计在SH企业应用的对策建议上一篇: 内控视角对民营企业管理会计的应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