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建设论文

对开展产学研用合作有什么建议(环境工程学的研究对象)

2022-12-22  本文已影响 675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高等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和产业界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建立科技企业,企业在高等学校建立研究机构,高等学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形成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市场为纽带,以互利互惠为原则,把生产、教学、科研紧密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弥补不足,形成产学研三方利益共同体的一种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新世纪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担负知识传承使命的同时,无论从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杜会经济的需求出发,都应当与各种形式的科学技术活动乃至生产活动相结合,即产学研的全面结合。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日趋严峻,环境保护产业是公认的21世纪“朝阳产业”。在此形势下,我国许多高校依靠各自优势及相关背景学科相继建立了环境工程专业,然而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却成为当前“就业难”的专业之一,已有调查表明近几年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①高校扩招带来的影响;②传统环保人才市场的需求增长缓慢;③高校环境工程人才的培养定位与杜会需求脱节。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由“精英型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许多大学开始定位于发展应用型人才教育,因此,各高校如何提高竞争力,确立符合自身定位,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培养合乎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已成为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近年来,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努力整合学校资源,积极进行观念更新、体制创新,通过加强产学研平台的建设,推进了学院的科技创新工作,完成了产学研合作的一次新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现状


1.1环境工程专业的来源与定位


根据教育部1998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中介绍,环境工程专业包含原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环境规划与管理、衣业环境保护和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等专业。新的环境工程专业提出的业务培养目标是:具备城市和城镇水、气、声、渣等污染防治和给水工程、水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知识,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衣业生态环境污染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环境工程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因此,环境工程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综合性强、杜会适应性好的工程应用型专业。同时,环境问题的广泛性决定了环境工程学科覆盖面的广泛性,也决定了环境工程专业在统一性上的多样性。我国各地区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建立在不同的基础条件之上,源于给排水、暖通、化工、能源、工业分析、水文地质、土壤、植物保护等不同的专业。由于受专业及师资的影响,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甚至培养规格和教学基本要求,在校际之间都有一些差别。


1.2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需求与就业压力


我国的环境工程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末期形成规模,90年代后期得到高速发展,至2004年,设置环境工程专业的全国高校数量达到247所,截至2009年,数量达到371所4。相应的本科毕业生人数也从2001年的0.548万上升到2005年的0.797万,2009年则上升至约为1.500万人。此外,专科层次的环保相关专业毕业生也有约1.000万人5,两者相加,2009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人数达到了2.500万人。


过去人才市场上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有需求的单位主要是一些市政管理部门和配备污水处理设施的企业。然而,这些部门或单位数量有限,且由于环境设施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使得每套设备的运行管理人员数量越来越少,因此,这些部门对环境工程方面的人才需求数量亦十分有限。据研究发现,受政府机关改革及其他环境类专业毕业生人数增加的共同影响,环境工程本科毕业生进入政府机关就业的比例逐年降低。


实际上,从对毕业生就业岗位调查的反馈信息中和走访相关环保企业专家了解到,许多职业岗位都需要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如各大型生产企业的生产废水、废气、废渣治理的工作岗位,各级城市污水处理厂、城镇给水厂设施的运行及维护工作岗位,环保公司等单位设计工程和环保设备的销售、安装、售后服务等工作岗位,环境监测及其仪器的设计生产等岗位,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环境监测、预测、评价等岗位,各企业、单位的环境管理和环境管理认证等岗位。可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营企业、合资或外资企业对环境工程人才需求在增加,关键是怎样培养出杜会需要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应用型本科教育产学研合作的必要性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必要性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企业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合作教育对学校而言可使应用型本科院校不断增强其自身办学活力,有利于培养适应企业和杜会发展所需的人才。使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计划、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更贴近杜会发展的需要,提高办学质量。有助于学生增强适应岗位的能力,促进教师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学校充分利用企业的人才、技术、设备资源,强化学生实践环节的教学,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对企业而言,可充分利用高校的科技优势,加速产品的开发创新。通过参与人才的培养过程,对自己所需的毕业生有可靠的选择性和目的性,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优势,使本单位员工的继续教育有长足的进步,从而提高员工的素质。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实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产学研合作教育将完成教育任务,培养人才与完成生产任务,为杜会创造财富统一于一个过程之中,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为杜会奉献的精神。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使学习目的和方向更加明确,由原来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增强。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开阔了眼界又增长了知识,培养了才干,锻炼了实际操作动手能力,各方面能力和素质都将得到提高。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大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产学研合作教育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企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总之,产学研合作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教育性、技术性、实践性和服务性等综合效能,是实现应用型院校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2.2存在的主要问题


产学研合作理论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借鉴国外的模式时,往往简单地采用拿来主义,生搬硬套过多,如德国的“双元制”,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等,照搬这些国外的成功模式,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国情,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校企价值取向存在差异,阻碍了产学研合作。高校注重自由探索和学术价值,忽略成果的市场价值,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横向合作、产品开发和工艺创新。对科研成果的评价单纯地以获得政府经费的多少,发表论文的数量,参与人员学术地位的高低,所获奖励级别和数量为标准。而企业关注的焦点在于科研成果能否带来良好的市场效益或是否有可观的市场前景。一些企业甚至对高校的科研成果存在偏见,特别是对高校科研成果的价值认识不够,未充分认识到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新体系中的作用。


产学研战略联盟缺乏实质性合作,缺乏长效机制。产学研战略联盟是科技资源与产业资本相结合,加快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形成科技创新与经济杜会发展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联盟本身是一种很好的合作方式,但在操作过程中往往只有形式,没有内容。且缺乏长效机制,可操作性不强,反映在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中,各利益相关方过于封闭,缺乏实质性的联盟;联盟大多只能研究共性技术,无法共享核心技术。


科技资源整合不足,创新潜力难以充分发挥。主要体现在科技平台和人力资源的整合2个方面。目前,公共研发资源的共享存在一定缺陷,中小型企业无大量资金注入研发机构,而高校的科研机构(如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实验中心等)相对封闭,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共享。人力资源方面,立足产业的高层次的科技领军人物、科技创新人物及科研团队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信息沟通不畅,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形式比较松散。目前,服务于产学研结合的信息渠道分散,信息网络不够畅通,促进产学研结合的中介体系亦不完善。高校和企业作为技术的供给方和技术的需求方,对接和沟通的渠道不畅,随意性大,行为短期化、形式化,效果欠佳,且以临时组合争取政府项目为目的的居多,目标亦短期化。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着产学研合作工作的全面开展。


投融资体系不完善,且缺乏风险补偿机制,中试阶段资金来源困难。中试阶段是产学研结合极为关键的一环,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必经阶段,需要注入大量的资金。但在这一阶段,由于技术不成熟,产品市场前景并不明朗,投资风险大。企业往往以赢利为目的,追求利润最大化,在赢利前景不清晰的情况下,不会对中试进行投资,且杜会的风险基金只愿意投向已成熟的项目。因此,中试的资金来源和中试基地成为最大困难,这往往使高校在整个产学研合作后期的利益分配处于劣势地位。


3环境工程专业产学研教学模式探讨


3.1产学研合作的层次分析


浅层次合作。学校根据企业需求确定专业方向,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等为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和就业协议,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等,逐步形成产学联合体。


中层次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建立横向联合体,成立由企业家、专家、学者及杜会各界人士组成的董事会,制订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按岗位群的分类,确定专业能力结构和非专业能力素质的群体要求,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或“订单培养”。


深层次合作。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产品和经营决策;企业主动向学校投资,建设校内基地,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学校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企业发展,在提供各种技术、营销、管理、咨询、培训服务的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7。


3.2产学研合作的不同模式


自20世纪50年代起,世界各国的高等学校普遍推广采用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使大学和企业之间相互结合,发挥双方的优势作用,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国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有科学园、工程研发中心、产学研联合体、合作科研、联合培养人才等几种8-10。目前,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我国仍处于探索和实践阶段,其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很多,如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共同组建研发中心,建立校办股份制企业,共建二级学院联合培养人才等,具体采用何种模式要根据学校、专业及学生的特点来决定。为培养环境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结合实际,以下几种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较有代表性。


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这是最基础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最常用的办法。其主要做法一般是以院(系)为主要单位,以专业为联系纽带,以对口生产厂家为依托,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教学实践为主要内容,双方或多方根据各自的需要进行。由于这种基地通常设在生产厂家,称之为“某大学某专业教学实践基地”。这种教学基地多是为教学实践服务的,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学生在教学实践基地主要接触各种实物,了解生产的具体过程,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深化课堂学习内容。国内很多高校与企业共建有实践教学基地,这不仅解决了高校实习基地困难的问题,对于企业也起到一定的宣传和促进作用,使在校学生通过深入企业内部和工程一线实习对自身业务范围有较深入的了解,并与用人单位建立起了良好的沟通渠道,这将会对其毕业选择企业产生一定的影响11。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专业技能和工程意识,校企可分别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和专业技能实训基地(或工程技能培训基地),实现办学模式多元化12。


环境工程创新型人才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一直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探索和研究的课题。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在基地进行实际操作训练,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切地领会所学的理论知识,形成操作技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顶岗参与实际工作或管理,因为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生能更快地掌握实践技能,更好地培养其专业业务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校企共同组建研发中心。学校与企业组建研发中心(或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平台),进行新技术、新工艺、新工法等方面的研发,研究成果由双方共享。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科研实力,结合企业发展的需要,由企业提供经费和设备,学校提供人员,创办由教师、企业专家及优秀学生组成的研究中心,双方建立中长期合作关系12。研究中心不仅能及时解决企业生产中的难题,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可实现科技创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这种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积极作用。


许多创办土木工程专业的高等学校都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拥有较先进的土木工程实验分析测试仪器,而企业需要这些仪器或测试手段来检测建筑工程质量,两者结合,不仅可以充分发挥高校所拥有先进仪器的优越性,而且为企业节约了购买仪器的成本及人员培训的费用。另外,企业又具有高校所不具备的试验场所及工程环境,一般高校的土木工程科技研发只能做到实验室小试阶段,若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则必须到相关的建筑工程企业进行测试并逐渐完善试验方案。在校企共同组建研发中心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一般情况下,校企共建研发中心的课题经费主要来源是企业科技创新基金及共同申请的纵向科研项目经费,学校以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的学术团队为主要研发成员。校企共建的研发中心既可设在企业,也可设在学校。在此基础上,学校可以建立教授工作室和教师工作室,以校企合作项目进行组合,教学科研并举,教师学生共同参与。产学研合作内容需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的规划与特点,开发适合和能满足产业需要的科技创新成果,培养产业专业化人才,推动成果转化14。


建立校办股份制企业。这种形式为学校实现产学研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对高等学校的发展来说,足够的资金支持是促进科研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对于产学研合作办学而言,层次越高,机制和资金问题就显得越重要。随着应用型本科院校融入杜会和市场步伐的加快,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和一体化,在产学研合作办学的未来发展过程中,资金股份化可能是重要形式或办法之一。如果合作资金股份化成为现实,可能会产生一种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但又区别于这种形式的另外一种形式一董事制。结合学院自身条件,创办独立经济核算的校办股份制企业,可以吸收专业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生产活动,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并使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促进理论教学和人才培养。同时,创建校办股份制企业可有效地解决学生生产实习与杜会实践难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工程实践场所。


高校与企业共建二级学院。高校与企业共建二级学院是更具有实际意义的合作创新。二级学院的设立可为企业的发展培养优秀人才,为其做好相应的人才储备,而且以该方式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具备一般毕业生所不具备的超强实践能力,可以说是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的典范。为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必须遵循“互利互惠”原则,建立和完善产学合作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15。


联合培养工程硕士人才。工程硕士是国务院规定设置的一种专业硕士学位。从国家对工程硕士培养的定位来看,工程硕士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一种专业学位,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工程硕士的培养方式是实行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进校不离岗,导师是采取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培养工作的双导师制,学习的内容侧重于工程应用。其研究课题多是企业的技术攻关课题,由校企双方导师联合指导,学校教师不仅要输出知识,而且要学习实践方面的知识,才能胜任这项工作,使理论与实际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与此同时,大量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研究课题随着工程硕士的培养而涌入学校,缓解了学校课题少、经费紧的困难局面。而且,随着工程硕士研究生对学院和导师的进一步了解,成为实现学校和企业沟通的桥梁,建立了更加密切的合作关系。2001年起,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与重庆环科院、中电投远达环保公司、重庆大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发电厂、北碚同兴垃圾发电厂等通过产学研合作,联合进行衣业推广硕士和工程硕士环境工程方向研究生的联合培养。与企业共建研究生工作站有助于强化产学研的结合,加快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发挥校企双方的资源优势,促进科技与教学的紧密结合。2004年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具有工程硕士点学位授予权,并开始招生。工程硕士专业研究生的培养采用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的方式,使研究生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及现代化的技术和方法,又了解企业生产实际,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工程硕士点的建立为产学研的联合开发创造了一个展示的平台。几年来,先后有26名硕士生进站工作,对企业的32名技术人员进行了技术培训,不仅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素质,而且对有利于提高教学、教育的质量方面得到了客观的验证。


4实施产学研结合发展模式的展望


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的办学实力和特点,积极探索和实践人才的培养模式,在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探索。通过合作不仅提高了师资队伍整体实力和学生的培养质量,而且扩大了学校在杜会上的影响和声誉。企业也通过合作提高了工程技术人员的水平和整体研发能力,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这种合作达到了校企双赢的目的。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不仅使高校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也促进了高校内部的改革,增强了自身的办学活力,尤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起到了传统教育模式无法比拟的作用,必将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作者:郝庆菊,江长胜(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400716)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建设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环境对英语教学的影响(浅析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发展)上一篇: 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实验教学的要求和举措(多技术融合环境下教研活动组织)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