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建设论文

文物数据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2021-11-12  本文已影响 510人 

  摘要:近年来,加强文物数字化展示利用、促进文物数据信息化发展、推进文物信息资源共享等工作越来越成为博物馆文物数字化发展的趋势和目标。西安市有着丰富的文物资源,也在逐步推进文物数据信息化建设工作。文章从西安市现有的文物数据、文物数据信息化和文物数据对外公开共享现状进行分析,从文物数据资源管理、公众服务和大数据服务等角度对未来西安市文物数据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一些思考和畅想。

  关键词:西安市;文物数据;信息化

  1背景

  2021年作为“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开创性地专门以一个部分的篇章对文化建设进行了深刻阐释和全面部署。首次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并强调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加强文物数字化展示利用,构建文化传播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传播中国文化,为社会提供文化服务,大数据已成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径。①推动文物数据信息化发展,也可全面掌握文物保存状况和保护需求,实现文物资源动态管理,推进信息资源社会共享。②国家文物局联合三部委在《“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中,明确要求推动“互联网+文物素材”再造发展,推进文物资源信息公开,研究统筹建立文物大数据平台,加强文物价值挖掘创新,与数字化展示利用。全面展示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文物数据信息化建设将会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西安市作为十三朝古都,历史文化悠久绵长,从蓝田猿人遗址到历代王陵墓葬,从都城遗址到近代城市文明,西安市文化积淀丰厚,文物资源灿若繁星。近年来,西安市的文物事业蒸蒸日上,文物数据信息化发展也在逐步推进。

  2西安市文物数据信息化发展现状

  2.1西安市文物数据现状

  2012—2017年通过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西安市首次基本摸清了国有可移动文物的家底,初步掌握了西安市文博系统和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和分布情况,以及文物的本体状况、基本数据等。西安市共登记文物2216169件/套,5273235件。2017年年底,接踵而来的全国非国有博物馆藏品备案工作又对西安市44家非国有博物馆108497件藏品进行了详细的登记备案。至此,西安市基本掌握了全市藏品总体情况。通过普查和备案工作,西安市完成了包含文物基本信息和图片信息在内的百余万条文物数据采集工作,为文物数据信息化管理提供了基本数据支撑。

  2.2西安市文物数据信息化建设现状

  在西安市118家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中,68家单位建立了文物纸质档案,63家单位建立了文物数字档案。半数的文物收藏单位在普查前是没有任何档案目录的,而建立了档案目录的收藏单位大多数是以纸质账册、手工卡片等传统方式或者简单的Word文档、Excel表格的形式记录文物信息。2020年,西安市文物局开发了“西安市文物藏品管理服务系统”,建立了一套全面、准确的文物档案数据库。西安市文物藏品管理服务系统应用MySQL数据库进行数据存储,将西安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和西安市非国有博物馆藏品备案数据进行导入,形成了西安市第一个完整的文物数据库系统。此系统还可以作为各文物收藏单位动态管理系统和文物新增上报系统使用。此数据库系统的建设为进一步健全文物登录备案机制和建立文物数据信息化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文物管理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2.3文物数据对外公开共享现状

  为响应国家数据资源共享的要求,充分利用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2016年6月11日首都博物馆成为第一家公布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的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官网开通“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示”服务,展示了从商代到民国时期的文物藏品共计10022件/套。作为全国省级博物馆中首个面向公众的普查成果平台和馆藏资源库,这既是落实习总书记指示“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实际行动,也是运用“互联网+”的理念,实现普查成果转化,充分挖掘文物价值,使之得到最大限度开发与利用的积极探索。2017年年底,陕西文物数据中心开发了省级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平台,并在汉唐网上公布了包含西安市文物数据在内的陕西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西安市文物局通过一年多的系统开发和数据导入,形成了西安市文物藏品管理服务系统,暂未独立向社会公开文物数据资源。

  3未来西安市文物数据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和畅想

  3.1文物数据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基于国家推动文物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的政策背景,为不断满足西安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西安市各博物馆、全国社会公众的不同层面的需求,实现平台的综合管理、展示和利用。我们在已建成的西安市文物藏品管理服务系统基础上逐步推进西安市文物数据信息化,在数据资源管理、公众服务和大数据服务等方面进行系统开发和功能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3.1.1落实国家关于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的重要措施为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及《“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的具体要求,让文物“活”起来。建设西安市公众服务平台和博物馆大数据平台,将西安市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和非国有博物馆藏品备案成果转化利用,为全市博物馆提供数据公开的窗口,为博物馆实现馆际交流、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国家文物局完成全国“首批向社会公开1万处文物保护单位和100万件(组)国有可移动文物名录和基础信息,并逐步推进文物资源信息公开的广度和深度”的重要任务。3.1.2为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决策提供参考西安市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和非国有博物馆藏品备案数据,基本摸清了全市可移动文物的家底。数据信息按照国家统一的标准进行采集,对此数据分类、统计和分析,可以使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全面掌握可移动文物资源现状;进行统一的数据资源管理,动态呈现收藏单位的文物信息和文物保护、文物利用等信息,及时、有效地反映全市文物收藏的动态,提供数据分析,为文物主管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同时,加强数据分类汇总,建立分析模型,挖掘数据价值,切实让大数据为优化管理决策服务。①3.1.3提升博物馆业务工作效率的需求在以文物数据为基础的博物馆数据管理中,博物馆藏品的出入库动态管理、展厅的互动导览、游客的人流量、文创商品的售卖情况等数据都在为博物馆业务管理工作服务。开发公众服务管理系统可为博物馆提供藏品公开共享、展览信息、活动服务信息、研究动态等各项信息的发布提供平台,进而深入研究并开发为博物馆之间提供藏品借展、展厅预订等个性化服务的子系统。提供即时的博物馆运行大数据分析,支持各种公众服务、藏品管理多种图表输出,提升了博物馆管理人员业务工作效率,也提高博物馆展示和服务水平。3.1.4满足全市博物馆行业协同合作的需求提升西安市文物数据资源管理服务,建立以文物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的交流合作平台,打破了各博物馆之间的信息孤立、互不相通的局面。促进各馆之间交流合作,联合研究。深入挖掘文物的内涵,使文物数据资源在收藏单位之间实现整合和共享,以期将文物数据资源的社会效益最大化。②利用大数据服务,建立专题数据库。例如,建立符合西安市特色的先秦文物数据库、汉唐文物数据库、红色革命文物数据库,利用大数据对所有文物数据进行过滤清洗,筛选出相应类别下的所有文物,通过文物属性进行关联开拓,形成大数据文物知识图谱和文物专题库,进行深入研究,成果并能通过公众服务系统进行展示。以文物数据促进各文物收藏单位之间的交流、合作。3.1.5满足社会公众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西安市文物藏品管理服务系统的搭建,实现了西安市国有收藏单位、非国有博物馆资源文物信息的数字化汇集,为了满足文物数据信息化转变为能为公众服务的数字化信息,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的互动,打破博物馆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壁垒,拉近博物馆与社会公众的关系,让社会公众在体验和互动中走进博物馆。在已有的文物数据库系统的基础上,提升数据库功能,满足公众服务需求,为社会公众提供博物馆展示、藏品展示、展览展示、社教活动和动态资讯这样一个信息公开平台。公众服务系统可为公众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参观方式和参观体验,调动大众参观博物馆的积极性,满足社会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3.2文物数据信息化建设的畅想

  西安市文物藏品管理服务系统主要用户是西安市文物局、各区县文物主管部门和各文物收藏单位,在未来西安市文物数据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要侧重于数据资源管理、公众服务和大数据服务这几个方面的系统开发。面向对象也要从文物主管部门和收藏单位逐步扩展到个人用户,为爱好和关注文博事业的社会公众提供有价值的文物数据信息和资源共享服务。文物数据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围绕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坚持以信息化建设服务于文物保护、服务于社会公众、服务于决策管理为宗旨,因地制宜,兼顾大局,统一标准,规范建设。结合现有文博信息化建设基础,做好数字化建设总体战略规划,制定近期和远期建设目标,分阶段逐步实施。我们应采用全新的数字资源平台建设理念和信息化模型进行规划设计,结合目前国内文博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综合进行平台顶层设计。在平台建设中,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3.2.1以资源为核心西安市被称为“博物馆之城”,各文物收藏单位有着能展示西安丰厚历史的文物资源,在今后文物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可集中围绕馆藏特色文物资源,按照文物资源开放整合的标准体系,运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产品,实现各个文博单位的数字化汇集,形成各区县文物资源的百科全书,做到全市范围内的文物数字资源整合和共享。比如:要利用西安市文物数据资源,以生动、交互、现代化的手段集中展示文物的基本信息;开放直观反映历史变迁和演化进程的全天候“数字博物馆”;以数字形式立体展示各县区的自然风貌、文物藏品、遗产资源的“开放式展览”;逐步实现藏品资源数字化、展示传播现代化和管理研究科学化,提高文物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管理水平。3.2.2以需求为导向在西安市文物数据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坚持以实际需求为导向,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合理开发应用系统,最终实现文物基础数据标准化、业务数据管理规范化、生态保护数字化的目标,形成管理合力和规模效应。3.2.3以应用促发展当前信息技术处于日新月异的发展阶段,文物数据信息化建设是集合多项前沿科学技术与信息手段的综合应用。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实效,在技术选型方面要选择技术成熟度好、最适用的信息技术集成,避免盲目引用不成熟的新技术,造成建设资金浪费。同时要适度前瞻,为未来新技术的应用预留出平台和接口。以信息促保护、以信息带管理、以信息增效益,全面促进全市各项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文物数据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持久且不间断的工作,文物的新增、信息采集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都会促使文物数据信息化发展,同时,信息化工作的推进也会对文物数据采集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文物数据采集工作永远在路上①,这便带动了文物信息化的不断进步。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国家的“金色名片”,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生生不息的实物见证,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加强文物保护利用,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谭银萍 单位:西安事变纪念馆

返回建设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医疗机构法治建设对策上一篇: 传统建筑技术在新农村建设的应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