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指出了在产教研融合的背景下高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双向流动是校企协同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阐述了高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双向流动的意义,分析了目前校企人才双向流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校企间人员双向流动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双向流动;对策
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颁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首次提出建立健全职业院校自主聘任兼职教师的办法,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在此背景下,烟台南山学院与企业建立了深度融合的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长效合作机制,有效推进了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双向互派互聘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升了专任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1高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双向流动意义
高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双向流动是指通过教师培养制度创新,构建一种企业技术人员进入高校从事教学工作,高校教师到企业顶岗担任“工程师”从事与专业相应的生产过程管理的双向循环流动渠道,实现校内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与企业技术应用同步发展。学校和企业间人才资源的双向流动对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研深度融合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方面,既有利于拓宽教师引进渠道,丰富教师的教育资源,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又有利于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更符合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同时使科研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方面,既有利于企业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掌握最新理论知识和科研成果,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又有利于企业构建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培训机制,帮助员工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创建学习型企业,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高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双向流动现状
当前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背景下,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激励政策,对校企业人员的双向流动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是调查结果和实际运作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部分教师由于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企业工作环境、担心实践锻炼期间的各种待遇等原因,进企业实践学习交流积极性不高;企业技术人员由于担心要耗费大量精力投入教学而影响企业的生产与管理,担心到高校兼职影响自身职务提拔晋升、职称评审、薪资待遇等,进学校兼职的动力也不足。二是部分高校教师缺乏企业经历,短时间内难以融入企业生产管理,难以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导致企业不愿接收;企业出于对重大项目核心技术的保密性也导致企业对校企人员的双向流动兴趣不高;高校会担心企业技术人员授课的规范性和教学效果,以及授课时间的不确定性对整体教学秩序的影响。
3高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双向流动对策
3.1校企强化产学研全方位的合作与交流。创新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内容和形式,促进资源双向流动。校企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开发实践性课程,编写配套教材;协同制定基于生产岗位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科学研究;联合搭建师资教育培养平台,提高教师的职业能力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企业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校企全面深度的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达到互惠互利的目标。3.2校企共同搭建人才双向交流平台。3.2.1校企共建“校企互赢”的校外实训基地与校内培训基地。一是企业为学校提供生产现场作为教师和学生的培训培养基地,以“课堂进车间”的形式,开展由企业技术人员全程指导的实体性实践教学,有效提升教师和学生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二是高校向企业共享教学培训资源和场地,定期为企业培训新进员工或转岗员工。三是为企业技术人员搭建与企业产业链相关联专业的成人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平台,为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构建学习型企业。3.2.2以科研项目为纽带组建校企联合科研团队。一是建立健全管理和评价制度,明确校、企、教师的责任与权利,做好经费投入。二是基于产业链开展技术攻关和新产品开发的科学研究,提高成果转化率。三是教师的科研项目、专利成果在一定范围内向企业转让,企业的技改项目、工艺规程在一定范围内向学校开放,从而建立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人才交流长效发展机制。3.2.3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平台、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首先,搭建教师企业挂职锻炼平台。有计划选派专业教师进企业参与生产过程管理、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项目,解决了专任教师实践技能培养。其次,聘任企业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承担部分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实验实训和技能大赛竞赛指导,担任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指导、行业标准、新工艺技术及新设备等培训。再次,引进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具备高技能人才到校任教,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最后,聘请企业高管和行业专业人士兼职系部领导或担任客座教授。3.3建立校企间人才双向流动的政策激励机制。3.3.1健全组织、监督与管理制度。校企融合办公室定期不定期走访和调研,统筹制定管理措施,通过过程共管提高教师挂职锻炼的实效性。3.3.2建立完善的奖惩激励和经费保障机制。一是完善教师评聘制度,将教师评优评先、培训进修、评职晋升聘用与“双师”能力挂钩。二是对企业技术人员的职称提升和工资待遇实行双向确保,提高其投身教育事业的成就感;对挂职锻炼教师,在保证其基本工资的同时,对其取得的校企合作科研成果给予相应的奖励。三是将实践教学技能考核纳入教师评价体系。3.4建立资源双向流动的信息发布网络互通平台。利用“互联网+”建立以地方政府与行业协会牵头,高校与企业参与的技术交流与交易网络信息平台。通过该平台,学校既能准确把握国家政策导向、行业发展状况及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特点,企业又可以了解高校的研究成果及成果转化情况等。同时,烟台南山学院与合作企业联合建立了人力资源信息数据库,将已参与和有意向参与校企人才流动的高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个人信息载入数据库,方便校企双方在充分了解基础上精准挑选能力匹配、时间适宜的人员进行双向交流,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人才流动对企业和学校正常运行秩序的影响,提升人才双向流动的效率。
4结束语
高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双向流动不仅提高了“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优化“双师型”师资队伍结构,切实提升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实践教育教学能力,而且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能够把企业生产一线最先进的技术工艺设备和生产管理实践经验引入课堂教学和实践实训环节,促进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全面提升了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瑞春.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兽医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04):265-268.
[2]高健,周志刚,潘海生.价值共创视角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0(02):1-7,29.
[3]由建勋,陈留彬,孟爱霞.教师“校企双向循环流动”技能养成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11(22):62-64.
[4]井一龙.辽宁省高校科研人员校企流动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7.
[5]祝贞凤,辛涛.地方高校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的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1):103-104.
[6]邱士安,吴菊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技能型人才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1(08):53-54.
[7]闽曦,周孟平,董蕾.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途径探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31(4):72-93.
作者:张淑梅 王文志 曹贻儒 张媛媛 单位:烟台南山学院
返回教师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