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基础教育领域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也不可避免地需要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教学水平深受职前教育的影响。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职前教育主要在高校内开展,本文拟从高校的招生考试、课程设置以及教育实习等三个方面分析河南省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职前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为河南省中小学音乐教师职前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完善提出建议。
[关键词]音乐教师;职前教育;招生考试;课程设置;教育实习
职前教育是教师正式入职前一系列培养工作的总称,尽管一个刚走上教学岗位的学生想要成长为一名合格教师肯定需要入职后的不断磨练,但是良好的职前教育不可缺位。河南省人口众多,升学压力又比较大,所以中小学的音乐教育状况不是很乐观,政策扶持少、资金不充足、领导不重视等问题虽然近年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硬件设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课程设置也有所改良,但是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队伍素质仍亟待加强,而职前教育在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素质水准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一、招生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河南省大多数院校的音乐教育等专业在招生考试中设置的考试科目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一般而言,都是声乐、器乐、视唱练耳以及乐理等科目,着重于考查考生的专业音乐素养。与之相对,德国等西方国家的音乐教育专业在招生考试中不仅考查考生的专业音乐素养,同时还注意考查考生的朗诵、即兴的创作能力等[1]。可见,目前河南省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的招生考试中科目设置忽视了考生是否具有成长为教师的潜质,比如临场的反应能力、讲授能力,等等。如果不注意“音乐教师”和“音乐人才”之间的区别,则很难摆正中小学音乐教师职前教育的地位。招生考试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可能不是各个高校可以单独解决的———考生的文化素养问题。尽管文化课试卷的分数未必能够真实地展现一个考生的文化素养,但是最起码也是评价一个考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参照,而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较之其他专业低了不少,这也使得音乐教育专业的考生文化素质不如其他专业的考生。音乐教师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文化涵养,音乐教师同样肩负着引导学生、教育学生的职责,同样需要“学高为师”。上述两个问题是招生考试中最明显的问题,而这两个问题都在于培养单位有意无意间模糊了“音乐教师”和“音乐人才”之间的界限[2]。应当说,音乐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可以是基础性的,没有必要做太高的要求,而更为重要的素质则是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但是现在的招生考试在某种程度上有舍本逐末之嫌,把考生未来的发展前景定位在“舞台”上,而不是“讲台”上,稍显遗憾。解决上述问题就需要调整音乐教育专业考生的考查科目,加入诸如朗诵等可以考查考生教师潜质的内容,而且还需要逐步调整音乐教育专业的文化课分数线,避免继续出现为了“扬长避短”而选择音乐教育专业的情况,当然,术业有专攻,音乐教育类专业的考生文化课要求可以稍低于一般专业的考生,但是最起码要能体现出该考生对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等科目有相当程度的了解。
二、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课程设置,不仅包括不同类型的课程在学分一定的情况下的学时占比,也包括一门课程的内部安排,比如授课形式、考核方式等。从不同类型课程的学时占比来看,与招生考试中存在的问题一样,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职前教育中太偏向“音乐”而忽视了“教育”。以南阳师范学院为例,教师教育平台课在必修课中的学分占比仅为9%,在选修课中的学分占比仅为3%,而专业平台课是占比最高的。而在国外,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类课程的比重往往在20%以上[3]。而庞杂的专业平台课稍显累赘,学生没有分别的学习这些课程,而在未来走上中小学音乐课的讲台上时,作为音乐教育中比较基础的部分,这些在高校中接受过精细的专业教育的老师,又能把自己学到的东西教给中小学生多少呢?而教育知识的匮乏,更加影响其授课效果。从一门课程的内部安排来看,目前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的讲授方法比较单一,运用的技术手段往往依然是PPT等多媒体,而学业考察方式在教育平台课这种理论性较强的课中依然主要采取单一的笔试。单一、机械的讲授方式显然不利于学生较好地学习该门课程,而呆板的考查方式更是容易纵容学生在理论性较强的教育类课程中碌碌无为、得过且过。解决上述第一个课程设置问题不能简单的增加教育类课程的学分,而不对其他种类的课程也做出相应地调整。因为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突然加大学生的负担反而会起到负面效果。根据上文的分析,培养者最起码应该考虑对音乐专业课程进行删繁就简,了解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中究竟需要怎样程度的专业知识,将精要的专业知识“量体裁衣”地讲授给学生,而不是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照本宣科,看似面面俱到,实则浪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同时,通识类课程也需要与教育类课程达到一个平衡,不能顾此失彼,因为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文化课成绩上的缺失也需要大学期间的通识类课程进行弥补。当然,除了在规定的时间、学分内重新规划各类课程的占比和内容,还可以仿照域外已有经验拉长学制。仍以德国为例,该国的音乐教育专业类似于我国的本硕连读,本科四年学生学习的是音乐专业知识,之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本科学习期间的表现,可以选择继续攻读教育学的硕士学位或者艺术学的硕士学位等。但是这种方式仍然不是简单粗暴地拉长学习时间,也需要重新规划各类课程的课时和授课内容。解决上述第二个课程设置问题需要授课老师调整授课思维,进行有针对性的授课。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以适当地添加案例、无领导小组讨论等内容,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当注重对“音乐”和“教育”两方面的考查。比如技能课考试可采取让学生以现场抽签的方式,抽取一首歌曲或乐曲之后以笔试的方式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写出对该首歌曲或乐曲的分析与表现处理意见,以及教学辅导的重点与难点以及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与处理方法等。然后,在规定时限内现场执教该歌曲或乐曲的一个片段,执教对象由教师现场指定。在执教过程中,学生要有范唱或范奏,自弹自唱或自奏自唱等技能展示。教师依据学生在执教过程中的表现,如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与灵活运用情况、教学指导能力、教学问题的处理能力、乐曲的理解分析与表现能力、音色辨别能力、个人的技能、技巧水平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对学生加以评定。
三、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
教育实习可以说是职前教育的重中之重,实习是理论与实践的交汇点,学生在实习中真正走到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第一线,观摩真实的课堂教学,积累实践经验。教育实习从模式上分为集中实习、分散实习和顶岗实习。集中实习的优势非常明显,学生集中在实习基地进行实习,不仅便于组织和管理,而且学生之间可以比较方便地交流学习,但是随着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断增多,集中实习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比如一个实习基地可接纳的实习人数是有限的,人数太多肯定影响实习效果,而且实习基地往往在学校附近,不能满足部分学生的地域需求;分散实习的优势在于比较灵活,容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分散实习地点往往是学生心仪的学校,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顶岗实习是比较新颖有效的一种教育实习形式,因为顶岗实习时间较长,通常在半年及以上,实习生以全职教师的身份展开教学,能够得到比较充分且全面的教学实际锻炼,而且顶岗实习的教学环境自主性较高,能够给予实习生更多空间创造性地展开教学,有利于培养其教学创新能力。教育实习从实习时间上分大致有毕业实习和过程实习两种,后者的逐步建立正是为了弥补前者的不足。传统的毕业实习时间往往与学生的升学、就业相冲突,不可避免地带来学生敷衍了事,只求一个签字,至于究竟是否前往实习、是否有所收获都很难保证,而且毕业实习的时间本来就不算很长,一般只有2—3个月,学生精心准备一次试讲,再参与几次教研活动,毕业实习可能就戛然而止了,无法真正地实现实习应有的意义。而过程实习则分散在本科学习生涯中,将教育调查、讲座、听课、集体备课等多种活动以集中或分散的模式循序渐进地安排在四年的时间里,重过程,轻结果,加强相关人员的指导力度,使学生在毕业实习之前就先熟悉现实中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这样也有利于理论课程的学习。同时,应当注意加强学校和政府间的联系,高校、中小学以及政府应当紧密配合,必要时由政府出面牵头组织,打通高校和中小学之间的关系,把教育实习落到实处[4]。职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我们对现在的音乐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调整,基础教育界发生的变化也要求高校职前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能够胜任教育工作。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向应该是培养“音乐”与“教育”并重的人才,而不是将重心放在培养音乐人才上,所以目前的音乐教育专业至少要从招生考试、课程设置和教育实习三个方面做出改变,培养具有“师范”特性的音乐人才。当然,职前教育对被培养的人才本身也应当有高标准、严要求,不能培养单位尽职尽责而被培养的学生无动于衷,明确自己的定位,不仅让自己具有足够应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专业知识,而且让自己具有足够传授这些知识给中小学生的能力。
作者:李笑珂
返回教师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