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历史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与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意识、人文素养与文化素养的基础学科。”笔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以引导探究教学模式为主,以“感知体验—启发讲授—合作探究—理解运用”为主线,旨在以教师的引导及情境的创设为引,循循善诱,将历史知识自觉地融入到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过程中。基于此,笔者以高中历史选修一《商鞅变法》一课为例,分享自己教学经验。
一、精创导入,营造气氛促感知
随着学生历史知识面的不断拓展与信息交流平台的推广,学生们对大部分历史事件及人物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然而,大部分学生都有着“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学习困惑,这正是我们教学的突破口。由此,笔者以为要引发学生们对所学内容的自觉关注,精心的教学导入是必不可少的。在日常的导入设计中,笔者就有意识地将学生们可能熟知或者一知半解的历史知识与生活中的日常实际相结合,以学生们感兴趣的生活话题、时尚话题、网络话题等相结合,营造浓厚的历史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们对感知能力的发挥。
如在《商鞅变法》这课的教学导入环节设计中,笔者考虑到大部分学生对于“商鞅变法”这个伟大的历史事件早有耳闻,也知晓一二,但是并没有深入了解,更谈不上见解与感受。笔者以为要让学生真实地了解这个伟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就应该引领学生们回到那个动荡与改革的时代背景中去。为此,笔者以电视剧《大秦帝国》中有关商鞅变法的视频片段作为教学导入的“药引”,图文并茂,用极具视听效果的视频引发学生们对春秋战国时代背景变革的关注以及对“商鞅”这个历史人物的好奇,营造出“改革风潮”浩浩荡荡的紧迫氛围,渲染教学气氛,促进学生们对改革时代背景的主观感知。
二、启发讲授,穿插情境引思考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形成独立的思维模式,他们已经学会如何筛选知识,去伪存真,并从中引发思考。因此,笔者以为在教学讲解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发展学生内化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们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让学生们融入到教师的讲解中,并在感知与理解的过程中,有所启发,为随后的变式操练、知识探究与运用分析做好铺垫。
教学《商鞅变法》中商鞅为加强中央集权各项举措中的“燔诗书而明法令”时,为了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这条改革条例的出发点与影响,笔者并不直接言之,而是以学生们更加熟悉的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史实导入话题,通过穿插“焚书坑儒”这一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由此及彼的联想能力,寻找这二者之间的联系与相同点,让学生们明白它所存在的历史意义——加强思想统治,维护中央集权,同时也尝试去理解它所带来的不可湮灭的消极影响——钳制思想,摧残文化,抑制创新。从而,帮助学生们以历史的角度与观点,身临其境地去理解为什么商鞅要主张焚毁不利于统治的诗书,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同时也引发学生们对于“文化创新”意义的理解与关注。
三、合作探究,大胆放手激创造 [本文由WWw. 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写作各种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欢迎光临]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把历史与当今时代主流相结合起来,完善探究评价机制,创设轻松愉快的实践平台,以富有时代意义的话题吸引学生,以激励性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潜能,以宽松愉快的探究氛围鼓励学生们的实践创新,让历史课堂不再厚重而缺乏活力,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上历史课的学习。
在教学完《商鞅变法》的基本内容后,为了教会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以辩证的观点去评价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改革风潮,笔者设计了一个以变法结局为出发点,尝试分析变法局限性,客观评价商鞅变法的探究性任务。在这个任务过程中,笔者首先以思维导图的模式,带领学生们就本课主要学习内容,即变法的背景、内容及作用等,夯实他们实践探究的理论基础。随后,笔者又以多媒体课件形式,呈现相关的文言材料,启发大家根据材料的只言片语以及提示性图片去寻找解开探究问题的线索。
在探究的过程中,笔者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所学内容,联系自主理解,以“小论文”的形式将研究内容呈现出来,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探讨,从而实现探究互动最大限度的民主化,体现知识与观点、师生与生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提高历史课堂的实践探究意味,增强学生们的历史洞察力与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价值,以主人翁的进取精神深入到历史的学习与探究过程中,在学与做、思与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历史素养,陶冶自己的历史情操,做一名有历史使命感的新时代青年。◆(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小海中学)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