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
“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春游,终于在望穿秋水一般的等待中来临了,孩子们整装待发,快乐溢于言表。老师走进教室,宣布:“上级领导突然来校检查,春游临时取消!”惊讶,困惑,悲伤,恼怒……孩子们从快乐的云端重重地摔下。老师呢?“轻轻地走了,正如他轻轻地来。”
孩子们正伤心欲绝时,老师又喜笑颜开地出现在教室里,“激动”地宣布:“上级领导去别的学校检查啦,春游照常进行!”顿时,教室里一片欢腾,孩子们“漫卷诗书喜欲狂”。
然而,谁也不会想到,这一切都是老师精心设计的局。老师让上级领导倏忽来,倏忽去,如此这般忽悠对春游朝思暮想的孩子们,目的是:写作文。(引用处摘自《预谋一次精彩》)
【故事二】
老师一脸寒霜走进教室:“现在开始留作业,作业很多,需要用大作文纸记录。严肃声明一下:管住你的嘴巴,不许尖叫。”然后是第一项作业:认读生字表一的所有生字;第二项作业:听写生字表二的所有生字;第三项作业:八个“七色光”中的“日积月累”全部抄写在作业本上……作业总计十一项。学生由疑惑到惊恐,由忧愁到绝望,由敢怒不敢言到义愤填膺,老师呢?窃喜。
终于,老师道出了第十二项作业:“以上作业全部作废!”
孩子们恍然大悟,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激动地开始写作,“记录自己的心理变化,诉说如潮的怨言。”
“看看文题:《我的老师是魔鬼》《老师疯了》《爱上坏老师》……再看那一双双笑成新月的眼和忙如蜜蜂的笔,用笔说心里话,开开心心作文,这不是作文课上最美的情愫,最美的风景吗?”老师在教学叙事中这么写。(引用处摘自《我成了孩子们心中的“恶魔老师”》)
【故事三】作文课,老师杜撰了一种生物:独角猥,郑重其事地介绍了有关独角猥的种种信息,然后让学生当堂完成检测——“考考大家的记忆力,思考力,判断力”。学生回忆着刚刚老师提供的信息,郑重其事地答题,然而,所有答题者得分都为零,唯一的满分是班中未答卷的一位学生,因为独角猥本是子虚乌有,与此相关的信息当然都是错误的。老师解释说,他设计这个测试,为的是让孩子们记住:别人说的话不一定是真的,要学会思考,判断,不要迷信,不要盲从。最后,老师让孩子们用笔记录下整个事件的过程,重点写好自己真实的感受。(引用处摘自《新体验作文》)
【思考】
以上三则故事,都是我从教学杂志上读到的,教者都认为这是“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成功范例。
所谓“体验式作文教学”,就是从学生主体体验入手,为其创设一个特定的“真”情景(客体),让学生设身其中,实现“外部刺激力向意志事实的转化”,从而获取语言运用的直接经验。体验式作文教学是让学生作文走向“立诚”的最佳途径,它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方法,注重抒写内心的体验感受,不仅能让学生“写自己的话”,而且“写自己知道得最亲切,感悟得最深切的东西”。
细细对照,冷静剖析,我们遗憾地发现,上述故事中,体验被悄悄地伪化。伪化的体验,看起来很美,其实弊端颇多。
一、“伪化”的体验,忽视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提出“学生作文也是一种体验,一篇好作文应是学生的一种独特体验。”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这些都表明作文是以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为题材的,是写学生自己的真切体验。
为了引发学生的体验,有时教师的确要有目的地创设情境,为学生制造一种场合、一种氛围,引起他们情感的波动,使它成为一种强化的刺激信息,使学生产生表达的愿望和写作的灵感。
在【故事一】中,春游前的那一段插曲,让孩子们在悲喜中走了两个来回,体验不可谓不深刻,假如确有其事,顺手撷来,以文字记录,倒不失为一次成功的生活作文范例,然而,它只是老师精心演绎的一幕情境。为了让学生进行一次作文训练,就可以如此不近人情地将童心戏弄于股掌之间吗?试想,假如学生读到了老师撰写的教学故事,面对老师那沾沾自喜的描述,心中会作何感想?
【故事二】中,作业不是温故知新的手段,而是忽悠整蛊的工具,学生在“恐怖作业”的恐吓下,感受不可谓不丰富,然而,这一切同样仅仅是为了习作!果然,得知真相后,有学生忿忿然:“您的话,我再也不想听了,从今以后,您再也不是我敬佩的老师了!由敬佩转为讨厌,甚至咬牙切齿地恨了!”
而【故事三】中,学生质问:“老师,我牢牢地记住了您的教诲,只是我不明白,之后,当您在课堂上给我们传授知识的时候,我究竟该信还是不信?”
面对这样愤激的言辞,我们难道不应该反思吗?
真实是作文教学的灵魂。捕捉真实的瞬间,记录真切的体验,不曾预约,但“情动而辞发”,造就的才是真正的精彩;精心预谋,用心导演,创设虚假的情境,为作文而体验,为体验而体验,如此伪化的体验,忽视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悖离了作文的真谛——作文如做人,首先是求真。
二、“伪化”的体验,忽视了对儿童生活的发现
当下的作文教学,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教儿童写作上,对习作主体——儿童却缺乏足够的体认,对儿童写作行为的发生以及运动过程知之甚少或者置之不理。以知识技能为儿童搭建起写作的框架,教学过程就是本次习作的建模过程,不考虑儿童言语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所谓写作指导,就成了一种外在于儿童精神世界的作文行为的规划和约束。这样的作文课堂情境,真的如【故事二】中的老师所述,是“最美的风景”吗?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我们总以为风景在远方,错过了身边许多独好的风景。其实,喜怒哀乐,忧愁恐惧,孩子们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独特体验。如初次演讲的紧张,闯祸之后的羞愧,意外获奖时的欣喜若狂,坐过山车时的心惊胆战……种种心理体验,只需激活、唤醒,便能汩汩流淌在笔端。如学生这样来写背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变化——
“这节课抽背课文!”老师一脸严肃,脸上写满了冷酷,没有半点同情我们的意思。
“切!”我仍然不屑一顾。全班50个同学,只有2﹪的可能性抽到我,至于这么死记硬背吗?“保持淡定本色。”我勉励自己。我撑着脑袋,继续挖着鼻孔,听着小鸟愉快的歌唱,耳畔传来热闹的背书声,同学们正在狂背。
“安静!”教室一下子从菜市场变成图书馆,经过一阵疯狂的抱佛脚行动,大伙个个胸有成竹。不知怎么的,我蓦地产生了一种不祥的预感:好像要出事……不会,我命大着呢……其实刚才应该抱一下的……头皮一阵刺痛,脑细胞似乎被冻住了,我啥也不敢想下去了。
老师扫视[第一论文网提供专业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服务]了一眼教室,大伙都坐得端端正正,我弓着背,低着头……
“你!上来背!”老师一字一顿,这六秒,是我人生中最痛苦的煎熬。不是只有2﹪的几率吗?老师啊,平时的表扬名单里你从来都想不起我的存在,偏偏今天想起我!我的汗毛像听到了集结号,齐刷刷地竖了起来,腿抖得更厉害了。
“怎么了?不舒服吗?”老师的质问似乎是嘲笑。我慢吞吞地站起来,凳子与地面的摩擦声格外清晰,就好像是魔鬼狰狞的笑声。
僵尸似的我,一步步走向“刑场”,每走一步,眼前便出现了老妈挥舞的大棒,而且画面越来越清晰。我的心跳加速,血液流得更快了,大脑昏沉沉的,不知道这是不是脑中风的感觉。
一番“长途跋涉”后,我抵达讲台。
“开始吧!”
“走,走,我们去,去植树。”我成了一台老年复读机,“走,走,走,走……”
“你到底要走多久?”老师狠狠瞪了我一眼,“不背,那就抄一遍!”
我脸上一阵青,一阵红,想哭,又哭不出来,哦,这就是传说中的“欲哭无泪”?
窗外的小鸟仍在唱歌,但曲调有些怪异,像是在唱:“你真笨呀你真笨,咿呀咿呀哟……”听得我火冒三丈。
读着这样鲜活的文字,谁能不忍俊不禁呢?儿童有儿童的生活,童年有童年的价值,习作就是记录生活,收藏童年,是快乐学习的一部分,也是生命成长的一部分。老师要做的,是引领学生凝视生活,发现题材,将观察、思维、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懂得作文的素材就在身边,就是身边发生的微不足道的小事,作文的素材不用特意去寻找,更无须刻意去制造,甚至处心积虑去伪造,身边的点点滴滴就是最好的写作材料,因为“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习作教学要打破“人为”制造的状态,逐步走向“为人”的生成境界。
三、“伪化”的体验,忽视了对习作自由的放飞
课程标准中关于“自己”和“自由”有这样的表述:“写自己想说的话”,“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深刻、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的确,写作就是写自己,应当是儿童发乎于心的需要,就如风行水上,发生得自然而然。可是,纵观以上三则故事中的习作过程,属于儿童的自由实在微乎其微。写什么,因为“设计”,早就划定了范围;怎么写,围绕鲜明的训练目标,相关的写作技法必须在此次习作中得到充分运用。这样的习作训练对儿童写作某个方面的技能,如心理描写的技巧练习是有帮助的,但是从儿童言语的长远发展看,弊大于利。看起来,老师的步步为营的确在“教”孩子学习写作,实质却是让孩子在步步惊心之后“戴着镣铐跳舞”,将孩子原本自由的心灵引向一个约定俗成的窠臼。
再者,心理活动的描写贵在真实。试想,在【故事二】中,当学生知道老师的“恐怖作业”不过是个“大忽悠”之后,他们一定会沉浸在劫后余生一般的快乐中。一个人内心的情绪、感觉,飘忽不定,稍纵即逝。“剧透”之后,让孩子们把镜头回放,写被忽悠时的心理活动,事实上,此时写下的心理体验和毫不知情时的心[第一论文网提供专业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服务]理体验是有所不同的,为了凸显、达成写作训练目标,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趋于雷同——由疑惑到紧张,由震惊到敢怒不敢言,直至恍然大悟,这几乎成了所有学生在习作中的心理变化轨迹。失去了独特情感的心理描写,技巧再纯熟都是没有多大价值的,因为缺席了自我,儿童写作就没有感情,只有矫情。
“丧失了思想自由的儿童,无异于笼中的小鸟,无论翅膀如何扑腾,也飞不出雄鹰的轨迹,所发出的言语之声单调而重复,绝不会有源自天籁的珠圆玉润,绝不会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清亮,自然也享受不到文字创造、思想敞亮所带来的快乐。”吴勇老师的这段论述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写作,是人的言语活动,是学生作为人的基本学习方式与生命活动。走向儿童的写作教学,不需要我们过度的“作为”——大刀阔斧地去建构,一厢情愿地虚构,而是需要我们智慧的“无为”——尊重儿童生活的本真,回归儿童写作的本意。坚守写作真谛,关注儿童生活,放飞作文自由,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中发现独特的故事,获得捕捉自身素材的敏感力,那么,体验式作文才能显现出真切动人、敞亮开阔的魅力,这样的作文课堂才会真的很美。
(潘雅频,江阴市实验小学,214400)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