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社会需求对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论文内容摘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高等教育界的一个普遍共识。文章以广东药学院为例,阐述了地方医药院校以培养满足区域医药经济人才需求为目标,树立对接理念,构建应用型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高等教育界的一个普遍共识,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中就明确提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多样化人才培养之路”,但在实际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却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与社会需求脱节的情况。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6年《中国人才发展报告》中指出,“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人才浪费情况触目惊心,仅2005年,我国人才浪费总规模已超过2500万人,导致的经济消耗和经济损失超过9000亿元”,而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则是造成这种浪费的原因之一。
笔者所在学校作为一所地方医药院校,随着广东省提出建设中医药强省的目标,为了能为广东省医药经济发展培养大批适用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在总结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构建与区域医药经济发展相对接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目标,并在专业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接等方面开展大量具有成效的实践。
一、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对接机制
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对接机制是构建与社会需求相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通过经常开展大量的社会、行业、用人单位、毕业生调研,准确获取有用信息,指导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及调整工作。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对接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开展医药行业调研,了解医药行业用人单位对人才能力素质的需求情况,并有针对性的制定出先进的人才培养方案,指导人才培养工作;二是建立人才需求信息沟通机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加强与行业及用人单位的信息沟通,及时掌握行业对人才能力素质需求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人才培养工作,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实时互动;三是建立毕业生反馈机制,通过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或座谈,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的评价情况及毕业生在实际工作后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建议,可进一步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问题,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高等教育最新发展成果,也是我校建立人才培养模式对接机制的方式之一。人才培养工作,虽然有行业的区别及各高校的特点,但仍然存在一些共性的方面。各高校在不同层次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形成了大量的改革成果,通过研究分析高等教育的最新发展成果特别是一些共性成果,借鉴其他高校宝贵的成功经验,指导本校的实践工作,尽量避免走弯路,节省实践时间,使学生与社会尽早受益。
二、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转变思想是先导”,这是教育改革中被普遍接受的一个观点。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中,凡碰到阻力时,背后隐藏的常常就是思想观念问题。因此,思想观念转变问题既是教学改革成功的重要条件,也是制约改革向前发展和深人的主要因素川。
在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我们首先从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人手,通过开展全校性的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举办讲座、编印学习材料等方式,促进管理者、教师及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进一步树立起适合学校发展的教育价值观、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教育思想观念实现了四个根本性转变:一是从“教师为主体”向“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高度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转变;二是从“单纯传授知识”向“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转变;三是从“追求教育的统一性”向“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高度重视“学生自我发展的不同需求,强调因材施教”的转变;四是从“传统的质量观、人才观”向“符合时代需要的质量观、人才观”,高度重视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转变。这些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奠定了的思想基础。
三、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总体蓝图,它为学校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和实施教学管理提供基本的依据〔’〕,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中心工作。在对接理念的指导下,我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时代发展及区域医药经济的需求,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总结:
1.共性模式。共性模式是指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一些共性要求,是全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共同特点。首先是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及广东医药行业的人才需求情况,我们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并以此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基本方向。其次是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要求学生必须修满3学分的综合素质学分,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比赛、科研工作、社团活动、学术讲座、发表文章等,合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其课外时间,开展各种扩展学习、科研和实践活动,提高其综合素质。最后是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思想道德的培养,如引导学生选修不同学科领域的课程来培养其交叉学科思维能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重视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教育、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等。
2.多样化个性模式。心理学研究显示:学生中存在着很大的个体之间的差异。人们在进行实践和创造性活动时,个体之间的差异也很大。单一的培养模式不仅使人才学术视野受到局限,而且最容易抹杀个体的学习兴趣。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世界上可以找到的比较合理的办法。它能兼顾个体差异,充分发挥个体学生积极性和培养学习兴趣,同时又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因此,除了全校性共性模式外,我校各个专业更是将通过研究和调研获取的信息,融人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体现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加强与行业联系以促进产业发展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面向广东外向型经济需要的英语特色班培养模式、针对生物技术领域对人才创新能力的要求而实施的教学科研相结合培养模式等等,对接广东医药经济发展,培养多样化应用型医药人才。另外,减少课内学时,压缩必修课学时,增加选修课学时,在一定程度上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选修课程,也是培养多样化人才的一种手段。
四、更新教学内容
在大学里,应该教给学生什么?这是在人才培养实践中碰到的必须明确作出回答的实际问题。正如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在19世纪就提出的一个常谈常新的命题: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考察中国大学本科的教学内容,不难发现至少存在3个严重的问题:一是所学内容中有很多没有多大价值或陈旧的东西,如事实性知识和材料性知识所占比例很大;二是所学内容的广度不够,知识面窄;三是在当代被认为很有价值的知识领域,在中国大学的课程中被严重忽视〔’〕。因此,在以对接理念进行指导教学内容的更新时,就是强调要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把真正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最有价值的知识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来,尽量减少学习迁移价值小的事实性知识和材料性知识在教学内容中的比例,甚至可以作为自学内容由学生课余自行了解。
建立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机制,科学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形成创新的课程体系,以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协调发展。开展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作用较大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改革,鼓励开设跨课程综合性大实验等。如《药剂学》课程按药剂生产流程将有关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形成新的“药剂学流程教学法”等。
五、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习兴趣以提高教学效果。我校通过建设gmp模拟车间、模拟药房、模拟人实验室、模拟法庭等教学场所,开展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建设、教学竞赛、教改立项等方式,推进案例式、模拟式、启发式、讨论式等现代教学方法的应用,如公共卫生学院开设的“一次胃肠道疾病的暴发调查”,将现实中发生的突发事件搬到实验室,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实地再现和体验实际工作要处理和解决的问题,锻炼了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通过这种现场或模拟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又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校投人3000多万元用于校园信息化建设,引进了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vod视频点播系统、课件录制与直播系统等先进的系统并应用于教学上,大力加强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建设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支持教师开发专业资源库、专题学习网站和网络教学课件等网络教学资源,大力鼓励教师开展基于网络资源的教学改革。借助多媒体与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推进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六、重视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作用最关键的环节,我校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了体现与医药行业人才需求的对接性,我们在人才培养模式及日常教学工作中,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完善,初步构建起由实验教学、实习教学、现场教学、实验室开放和社会实践等五个层次组成的医药实践教学体系和多环节实践教学模式(见下图),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该体系的特点及取得的成效具体如下:
1.基础训练与综合训练结合,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把课堂实验视为培养学生基本操作能力的主要途径,在课程设置上加大了实验课程的比重,包括独立设置实验课、单独评定成绩等。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依附于相应课程(学科)的单一模式,将相关课程的实验整合为一门独立、系统、完整的实验课程,构成一个由浅人深,循序渐进,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制定标准,对学生的基本操作进行规范,在课堂实验教学中,改变传统实验方法与模式,注重综合训练,学用合一,用练并重,开展项目教学法、生产作业现场教学法及现场模拟教学等,大大丰富了实验环节,引导学生把抽象知识转化为具体技能,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和基本操作能力。
2.校内与校外互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注重把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结合起来,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进行延伸,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重视生产实习和毕业专题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以提高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专业实习上安排“三早”实训教育(早接触、早了解、早融人工作环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在实习前的几年间分段进行见习。如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增加了“双轮回”临床见习,药学、中药学专业在第三学期就到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采药实习,并举办“野外药用植物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检验采药的效果。校内与校外互补,除有效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外,还增强了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这也使得我校学生在实习时能表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过硬的职业技能,很快成为实习单位工作的得力助手,并在职场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
3.课内与课外衔接,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增强人才的适应性和创新意识,学校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的改革和管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生科院整合《基因工程》、《发酵工艺原理》和《生物技术药物药剂与药动学》的实验教学内容,开设了“基因工程跨课程综合性实验”,以及整合《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教学内容,开设跨课程综合性实验等。开放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素养。学校所有实验室及研究机构实验室均面向学生开放,每年约有800多学生利用科技平台参与教师课题的研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科研意识、科研方法上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设立“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指导中心”,并划拨专项经费作为学生科技课题立项的基金,近三年共资助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课题立项366项,有1500余人参与。学校不断开展创新设计竞赛活动,如药科学院的实验操作技能大赛、药品包装设计大赛,中药学院的中药标本制作大赛等,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
学生通过撰写论文,开展发明创造、制作等活动,创新意识大大增强,能力得到提高。如原卫生化学教研室在实验教学改革方面,注重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所培育的16支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在“挑战杯”大赛上获得校级以上奖励21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12项。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曾以“让理想插上翅膀”为题对我校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作了专门报道。近年来共获得“挑战杯”奖项38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37项。2006年,首次参加“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共荣获一等奖等4个奖项。2007年首次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获省赛区二、三等奖。公共卫生学院的学生自创软件43个,其中“糖尿病防治辅助教育软件”已申请取得国家版权局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4.理论与实践结合,锻造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除了提供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的多种实践途径外,极具医药卫生特色的现场实践是我校锻造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做法,如公共卫生学院学生参与sars病人的病因溯源调查研究工作,对广州市地铁环境卫生检测,对广州市的精神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学生参加企业的基因筛选工作等等,对培养学生的应急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另外,以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基地为核心,建成8个社会实践子基地,为学生参加文化素质社会实践提供了稳定的场所。大力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各类校外实习基地270多个,满足各专业实践教学需要。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