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1-0068-03
一、高校“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建设现状
为了解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建设的情况,我们对全国高校进行了网络调查。主要采用两种网络调查方式。一是进入高校校园网查看。首先打开某大学的主页,看主页上是否有“搜索引擎”功能模块。若有,则输入“形势与政策”检索字段,查看该校有关“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方面的报道,了解该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基本情况,包括课程开设、课程建设、教学计划与安排、教学考核、形势报告与专家讲座等。若无“搜索引擎”,则查找“院系设置”或者“机构设置”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或“马克思主义学院”,看其中的机构设置中是否有“形势与政策教研室”,是否有“形势与政策”精品课程或者网络课程;或者通过该校教务部门网页上的“精品课程”或者“网络课程”专栏查看是否有“形势与政策”精品课程或者网络课程。二是用题名为“形势与政策”的关键词进行网络搜索。在百度搜索、搜狗搜索等“搜索引擎”中,输入“某某大学(或某某学院)形势与政策”,搜索关于该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方面的新闻报道页面,了解“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情况。另外,通过在百度搜索、搜狗搜索等“搜索引擎”中,输入“形势与政策精品课程”或者“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的方式,较为全面地检索到了全国各地高校的省(直辖市、自治区)级或者校级“形势与政策”精品课程或者网络课程的情况。
通过网络搜索调查并汇总整理资料后显示,截至2012年3月,全国各地高校共有“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站(含精品课程网站)或者网络课程共约58个,其中“211工程”高校占7个,普通本科高校占36个,高职高专类高校占15个。相对于全国2300所左右的高校而言,也相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课程来说,“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站(含精品课程网站)或者网络课程的总量偏少。就精品课程的级别来说,迄今为止,全国高校还没有评上一门国家级“形势与政策”精品课程。在58个“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中,有11个为省级精品课程,有5个为校级精品课程,其他的还没有评上各级精品课程。从创建时间上看,2006年建站的有5个,2007年有8个,2008年有10个,2009年有12个,其余的为2010年及其以后开始建设的。由此可知,在58个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站(含精品课程网站)或者网络课程中,有半数以上是前几年为了参评省级或者国家级精品课程而开始建设的。
二、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调查显示,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1.重“格式化”克隆,轻个性功能
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形势与政策”课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多学科内容,教学内容具有动态性、实效性和专题性等特点。作为功能完善的网络课程,除了具有通常所要求的一般模块和栏目,还要突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点,设置相应的网络教学功能模块。检索到的58个“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中,其中有80%基本上是按照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中的栏目设置模式来制作网络课程。主要涵盖了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师队伍、电子教案、教学课件和题库资源等功能模块,其中添加“动态信息”的比例约20%,添加“交流答疑”约15%,添加“其它模块”约20%。网络课程在栏目设计、技术实现及内容安排上都没有较好体现“形势与政策”课的性质、特点,突出课程的优势。设计“格式化”,课程结构、功能设置和呈现方式等缺乏多样性,尤其是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功能模块设计不完善,比如,有的只是将电子教案和电子课件等上传网络,无音频、视频资料;个别有音频、视频资料,但声音及视频的播放不流畅、不清晰;有的设置了目录菜单,却无内容链接;有的模块内容空白,网络课程变成传统课堂的“电子翻版”;有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匮乏,内容缺乏时效性,拓展性知识少,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需要。
2.重教学信息呈现,轻导航系统设计
在网络课程中,良好的导航系统有利于引导学生快速地访问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有效地进行学习。调查表明,一些“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的制作者在进行网络课程设计时,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忽视学生主体的感受,不注重根据网络环境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来有针对性的设计课程内容的导航系统,呈现教学内容。例如,多媒体动画大多只强调画面呈现,教师电子讲稿内容不以大量的文字阅读为主,资源庞杂,追求信息的呈现;导航设计偏平化,致使课程内容埋藏的深,浏览路径较长等。由于只注重学习内容的呈现,忽略了导航功能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在信息大量呈现的压力下,不但学生的吸收和理解能力受到限制,还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必要的认知负担,影响了学习效率。目前尽管“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的优势已经在教学中逐渐显示出来,由于网络课程导航功能的不完善,加之多数学生对网络环境中的自主学习方法不甚了解,网络课程学生的点击率不高,使得网络课程的独特优势难以充分发挥,人气难以汇聚。
3.重静态教学模式构建,轻师生交流互动
静态的课堂教学结构强调师生定位关系在每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是不会随便改变的,是静态、不变的。一门完整的网络课程, 不仅要有静态的教学内容模块, 还需要动态的交互功能模块。如讨论区、交流区、在线答疑、虚拟情境等等设计,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觉如同进入真实的课堂进行学习。从现存的“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来看,建立较为完善的网络交互功能模块的只占20%。大部分网络课程不同程度存在师生互动环节缺失现象。主要表现为:网络课程虽然有影像视频、动画素材等多媒体元素,但是课程网页仍以以简单的静态网页形式呈现,缺乏交互、反馈的功能模块,课程与学生互动考虑得不够充分,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虚拟学习环境,导致通过网络课程在线互动交流平台求教的学生少。有的学校的网络课程显示,一个学期或一学年结束了,但是学生在学期中提出的问题,都还没有教师回答,互动功能模块一片空白。网络教学之教与学的时空是分离的,网络学习过程中信息反馈不及时,师生间缺乏信息交流,则难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原因在于:一是网络技术支持不够;二是和常规教学比较,网络教学管理规范尚在建立中, 因此,教学管理脱节、失范、滞后现象较普遍。
4.重前期建设,轻后期管理
经常保持对网络教学信息的更新,是网络教学的生命所在。调查显示,绝大多数高校“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不同程度存在重视前期建设,忽视后期管理的问题。在检索到的网络课程中,“更新频繁”的比例约20%,“经常更新”或“多次更新”的比例约20%,“每期更新”的比例约20%(参见表1:网上搜索到的“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网站及其更新情况);“基本没有更新”的比例约20%,“从没更新”的比例约20%。较多的网络课程开发完成后更新速度慢或者基本没有更新的其原因在于:几年前,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想搭上评选省级或者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末班车,为评而建,疏于管理。有的在当年申报建站后,就再也没有更新课程内容,有的甚至出现网络课程的课件不完全或网页链接不上的现象。教学信息更新慢,信息陈旧,学生不愿意再访问网络课程,网络课程的利用率非常低。这就违背了国家鼓励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建设的初衷。
三、加强和完善高校“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建设的对策
高校“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协调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资源,加强和完善课程建设。
1.整合资源,规范管理
网络课程质量的优劣最终要通过评价来实现。但是,从1999年至今除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于2002年6月正式发布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网络课程评价规范》(标准草案征求意见稿)外,对网络课程评价仍未正式出台相应标准。从教育主管部门的层面来说,应该尽快出台科学、规范而又行之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创新网络课程建设评价机制,使高校在设计、开发、优选、评价网络课程时有据可依,以评促建,评建结合。
从高校管理层来说,要完善网络基础设施,优化网络课程的运行环境,既要重视课程的前期建设,又要重视后期管理,杜绝“虎头蛇尾”现象。
从课程的具体建设层面看,既需要从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教师积极投入,也需要从事教育技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参与。针对“形势与政策“课时效性强,教学内容多等特点,应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形成一支由教学骨干、信息技术人员等共同组成的精干的教学团队。
2.强化“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主要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其主要环节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环境分析、确定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或资源和学习效果评价。在“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上,要突出网络学习的自主性,强化教学资源用来支持学生的学,而非用于支持教师的教;要重视学习效果的评价与反馈、交流,尤其要注重基于网络的学习情境创设和教与学策略设计。[1]
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导航系统的作用。通过合并项目,打破从属关系等方法,缩减导航最大宽度,优化设置可视化的教学信息导航系统,引导学生快捷访问到自己所需要的教学信息,自觉运用网络课程资源来进行自主学习。
3.夯实“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的资源建设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具有极强的政治性、政策性、时效性和现实针对性。要发挥网络课程在实施“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优势,第一,要把静态教学资源与动态教学资源有机结合,方便教师修改和更新教学信息;第二,加强资源库的可操作性设计,设置有科学的导航和查询检索系统, 使学生能简便地选择所学内容,提高课程的可视性。如,以知识系统的框架结构为基础,构建主要知识点,形成单元教学模块,方便学生自主学习。第三,利用流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以及其他各种类型的多媒体素材,通过引人入胜的色彩、动感的画面、新颖的内容、闪耀智慧火花的观点,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网络课程的点击率。第四,重视课程资源的可持续建设,及时更新,保持资源的活力,充分反映“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色,使师生适用、好用和爱用这些资源。
4.优化网络环境下的师生互动平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参与程度决定“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的最终质量与效益。为此,要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程涵盖多学科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的特点,确立教学信息的扩充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结合点,优化设计师生网络交互界面,如开辟集中答疑、教师信箱和常见问答库等交互操作模块,定期或不定期地与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和重点、难点解答;将课程内容以超文本方式呈现,提供良好的知识导航系统和功能,赋予学生串联知识和网络浏览的自主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网络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师生之间利用BBS、E-mail、QQ、电子公告牌等方式,随时交流,通过实体课堂与虚拟网络两个课堂的互动,促进“形势与政策”课实现虚拟与现实的统一,提高学生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能力。
5.提高“形势与政策”教师的网络素养
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要适应网络教学的需要,“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不仅要有坚实的教育教学功底,而且要相应的教育技术能力。为此,必须重视对教师的网络素养的培养,提高其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林君芬,余胜泉.关于我国网络课程现状与问题的思考[J].现代技术教育,2011(1):58.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