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对高校模拟股票投资竞赛的思考和建议(大学生模拟炒股大赛策划书)

2022-11-01  本文已影响 164人 
中国论文网为大家解读本文的相关内容:

 提要作为证券公司争取客户、赚取更多佣金收入的营销手段,高校模拟股票投资竞赛吸引了很多在校大学生参与。根据行为金融学理论,股票市场投资者的理性是有限的,而模拟股票投资竞赛的特征恰恰强化了潜在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因此不值得提倡。
  关键词:从众心理;风险厌恶;过度自信;遗憾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规模的扩大和证券公司间经纪业务竞争的日趋激烈,各种由证券公司主办,以高校在校学生为主要参与对象的模拟股票投资竞赛越来越多地出现于公众的视野。此类模拟竞赛有如下特征:
  1、报名免费。参赛者会得到一个虚拟账户和一定数目的虚拟资金,除了资金的虚拟性,模拟交易系统与真实交易基本无差别。
  2、限定交易时间。在一段时间内(一般为一个月),根据参赛者最终的虚拟收益进行排名,对排名靠前的优胜者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
  3、交易量。有的竞赛还会对交易量比较大的参赛者给予额外奖励。
  对于许多不了解股票投资知识的大学生来说,模拟股票投资竞赛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但笔者认为此类竞赛强化了潜在的投资者(参赛者)的一些非理性的投资心理,进而对他们未来的真实投资带来不利影响。
  很久以前,西方学者就开始了对投资心理的研究。在1979年,amos tversky和daniel kahneman发表了题为《预期理论:风险状态下的决策分析》的文章,提出了人类风险决策过程的心理学理论。随后对金融市场的大量实证研究发现了许多现代金融学无法解释的异象,为了解释这些异象,一些金融学家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对投资者的行为分析,至九十年代形成了行为金融学派,其代表性人物daniel kahneman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行为金融学派认为投资者心理特征主要有:
  1、从众心理。指在股票市场中,投资人的决策易于受到其他人和环境的影响。从长期来看,股票市场的零和博弈性质决定了只有少数人能够获利,多数人亏损,所以对于成功的投资者来说,从众心理应该是竭力避免的。而模拟股票投资竞赛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强化参赛者的从众心理。
  简单来说,要想在此类竞赛中取得较好成绩,就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一个月)取得较大的投资收益,达到这个目的方法一般包括基础分析和技术分析,而这两种方法的应用都存在一定前提条件。
  基础分析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三十年代,由哥伦比亚大学的本杰明·格雷厄姆创立。在其代表作《证券分析》中,他阐述了股票价格取决于其内在价值。因此,证券分析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公司的经营状况、产品的市场状况、未来上升空间,进而得出未来每股收益的情况,然后在当前市场认可市盈率水平下估算出股票的内在价值。若当前股票的价格低于内在价值则买进,然后耐心等待股票价格向价值回归。
  从在校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要将基础分析方法应用于模拟股票投资竞赛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首先,基础分析的核心在公司财务分析。而要全面掌握公司财务分析首先应具备丰富的会计、税务和公司理财知识。在校大学生因为专业的问题,不一定都了解相关知识。即使是财会专业的学生,掌握的往往也只是理论知识,还不具备将其应用于投资实践的能力。
  其次,基础分析要求投资者较长时间持有价值被低估的股票。例如,巴菲特从1988年开始就一直持有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虽然对投资者来说,持有股票具体要多长时间并无绝对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对基础分析来说,持股1个月是不够的。
  技术分析是指以市场行为为研究对象,以判断市场趋势并跟随趋势的周期性变化来进行股票交易决策的方法的总和,技术分析认为市场行为包容消化一切影响价格的任何因素。从本质上说,技术分析是经验的总结而非科学体系。
  尽管技术分析还远不是科学,但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已经分为技术指标分析和图表分析两大派别,其内容也相当的丰富,要想掌握其内容也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践学习才能实现。对在校大学生来说,除非在此之前已经具备一定基础,否则要想在参加模拟竞赛的期间内应用技术分析也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对于许多还不具备必要投资技能的在校大学生来说,盲目听从他人的投资建议就成了唯一选择,这对他们以后的发展是不利的。
  2、风险厌恶。风险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风险厌恶反映了人们的风险偏好并不一致,当涉及的是收益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厌恶;当涉及的是损失时,人们则表现为风险寻求。
  为了证明这个观点,心理学家曾经设计过这样的实验:
  情景一:如果一笔生意可以稳赚800美元,另一笔生意有85%的机会赚1,000美元,但也有15%的可能分文不赚。
  情景二:如果一笔生意要稳赔800美元,另一笔生意有85%的可能赔1,000美元,但相应地也有15%的可能不赔钱。
  结果表明,在第一种情况下,84%的人选择稳赚800美元,表现为风险厌恶,而在第二种情况下87%的人则倾向于选择“有85%的可能赔1,000美元,但相应地也有15%的可能不赔钱”的那笔生意,表现为风险寻求。
  根据大众的这个心理特点,在进行股票投资时应反其道而行之,即在已经取得一定账面盈利时不要急于获利了结,要敢于让盈利继续扩大;在发生账面亏损时应尽快平仓止损,不能让亏损继续扩大。
  而模拟股票投资竞赛的规则恰恰强化了错误的投资心理:当参赛者发生账面亏损时,对参赛者而言,要赢得竞赛必须获利,如前所述,因为参赛者缺乏独立投资决策的能力,所以他们往往选择等待,希望自己的亏损转变为盈利。即使这样可能导致亏损变大,但因为亏损的是虚拟资金,所以对参赛者的心理并无太大冲击;当参赛者发生账面盈利时,参赛者往往倾向于兑现盈利并寻找更大的获利机会,只有这样才可能超过别人并取得好的竞赛名次。显而易见的是,在真实投资过程中这种心理既不切实际也十分危险。

  3、过度自信。行为金融学研究发现,在行为者当中,不论是理性行为者还是非理性行为者,他们都自认为是掌握了一定信息和一定专业知识,因而面对投资决策的时候,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力。
  amos tversky认为金融市场许多事件的发生完全是由于偶然因素引起的,而人类有一种表征直觉推理特点,即从一些数据的表面特征,直觉推断出其内在的规律性,从而产生认知和判断上的偏差。例如,所谓图表分析学派,声称可以从股票价格变化的图形中找到某种规律,从而在投资活动中获取优势,这正是人类认知偏差的一种表现。
  投资者的归因偏好也加重了这种认知偏差,即将偶然的成功归因于自己操作的技巧,将失败的投资操作归于外界无法控制因素,从而产生了所谓过度自信的心理现象。
  对于模拟股票投资的参与者来说,优胜者最容易产生这样的错觉,即投资成功是因为自己高超的投资技巧,从而产生盲目自信。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位参加模拟投资竞赛的学生,在比赛期间随意选择了一个股票,没想到竞赛结束的时候取得了很高的回报。这位学生从此深信自己具有投资股票的眼光和天赋,背着父母将学费拿来炒股,结果损失惨重。显然,正是他的过度自信导致了这样悲惨的结果。
  daniel kadmeman认为,过度自信来源于投资者对概率事件的错误估计,人们对于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产生过高的估计,认为其总是可能发生的,这也是各种博彩行为的心理依据;而对于中等偏高程度的概率性事件,易产生过低的估计;但对于90%以上的概率性事件,则认为肯定会发生。这是过度自信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
由于知识结构还不完善,社会阅历还不够丰富,许多学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投资竞赛的,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也不会失去什么。而一旦在竞赛中取得较好成绩,即使他们很清楚地知道这不过是运气而已,但结果本身就如同买彩票中奖一样,使他们觉得取得较高的投资回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这必然会对他们的未来投资活动带来不利的影响。
  越是开放的市场,竞争就越是激烈,股票市场就是一个非常开放的市场,想过股票投资获利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竞争者众多。在参与股票投资之前过于自信的投资者,一开始就使自己处于不利的地位。
  此外,参加投资活动会让投资者产生一种控制错觉,投资者总是过高估计自己对投资结果的控制程度,而低估不可控制因素在事件发展过程及其结果上所扮演的角色,这是产生过度自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随机行走理论也认为,股价的波动是随机的,股市上并无所谓规律可循,所以控制投资结果是不可能的。我的看法是,因为股票市场的参与者并非完全理性,在特定情况下甚至可能完全无理性(例如在2010年的某天,道琼斯指数在一个小时之内剧烈下跌1,000点,但很快又反弹回来),所以一个成熟的投资者必须做好应对市场非理性状况的准备。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通过长期的实践才可能实现。
  显然,要想在短短1个月的模拟股票投资竞赛中获得这样的经验根本是不可能的。
  4、遗憾。这种心理状态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经济活动中,是指投资者为了避免懊恼的痛苦,往往采取非理性的行为。为了吸引更多的在校学生参与,众多证券公司大都在牛市如火如荼的时候推出模拟股票投资竞赛。当学生在模拟竞赛中取得不错收益的时候,因为经验不足,他们意识不到当时可能已经处于牛市的末尾了。在遗憾心理的驱使下,他们往往贸然投入真金白银去投资。当牛市转变为熊市的时候,即使专业投资者都无能为力,更何况是这些后来者呢?他们唯一的作用就是让证券公司获取了大量佣金收入,而这也许正是证券公司举办模拟股票投资竞赛的初衷。
  通过举办模拟股票投资竞赛,证券公司固然可以吸引到很多经验尚浅的投资者进入股市,从而在短期内获取不菲的佣金收入。但其实这是竭泽而渔的做法,因为没有正确的投资理念,投资者是很难在股市长期生存的,最终将使证券公司的利益受到损害。

  主要参考文献:
  [1]tversky a,kahneman es in prospect theory:cumulative representation under 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1992.5.
  [2]tversky a,kahneman aversion in riskless choice:a reference-dependent rly journal of economias,1991.106.
  [3]tversky a,kahneman al choice and framing of l of bnsiness,1986.59.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传播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启示(教学理论对教学设计的启示)上一篇: 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