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行为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让他做”,另一种是“他要做”,这两种行为模式所达到的教学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前者体现的是一种被动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遵从的是教师的命令,内在的动机不强,动力不足,行为的结果自然不会令人满意。
后者是一种主动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遵从的是内心的呼唤,内在动机强烈,动力十足,行为的结果自然是令人满意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二者的转化上,使得由“让他做”变成“他要做”的学习状态。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行为有两种模式,一种是“让他做”,另外一种是“他要做”,这两种行为模式所达到的教学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前者体现的是一种被动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遵从的是教师的命令,内在的动机不强,动力不足,行为的结果自然不会令人满意。
后者是一种主动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遵从的是内心的呼唤,内在的动机强烈,动力十足,行为的结果自然是令人满意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二者的转化上,使得由“让他做”变成“他要做”的学习状态。那么,应该如何实现这两者的转化呢?笔者结合经验谈谈看法。
要想实现“让他做”到“他要做”的转化,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就要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造更多表现的机会。
一、关注孩子的举手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是让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经过思考之后积极回答,则体现了“他要做”的主动性。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在举手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有些同学的手举得高高的,眼睛也在注视着我们,个别同学的手举得不是很高,眼睛也在有意地避开我们。这样的情况反映了学生不一样的心理,很清楚地说明举手高的同学自信心比较足,对问题的思考可能比较深入,那些举手比较低的同学可能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并不自信。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关注那些高高举手的同学,又要关注那些手举得不高的同学。可以试着让这些并不自信的同学起来试着回答问题,当然在他们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试着找出他们答案的合理性并给予积极的鼓励,经过这样的不断尝试,最终这些“低低的举手”的同学也会变成“高高的举手”的。
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个这样的现象值得关注,就是有点同学举手的次数比较多,几乎每个问题都会举手,要求回答,而个别同学举手的次数则比较少,有的同学可能在一节课也举不了一次手。老师一定要关注这些举手比较少的同学,这些同学是需要鼓励的。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敏锐地注意到这些同学,当课堂上遇到一个问题,结果很少举手的某某同学如果举手了,我们就一定要把这个机会给他,让他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如果说得十分恰当,我们就一定要给予鼓励,即使说得不那么恰当,我们也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鼓励他这种大胆参与课堂教学的精神。让更多的同学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二、教师要自觉地“失误”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创造积极参与的机会,教师可以自觉地“失误”,比如,我们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或是学生十分容易出错的地方,故意弄出错误,让学生们发现错误,提出纠正的建议。
在故意失误的地方,我们的语速语气要加重,给予学生们发现失误的机会,比如,读到某个字时,故意把读音读错,这时特别加强声调,看看学生们的反应,当学生们发现我们的失误并积极指出后,我们可以“坚持错误”,并让学生据理力争,最后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字典等手段证实自己的失误,这样我们再“认输”,并向学生们道谢。师生之间争论的过程既是学生们纠正和论证的过程,又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而是一个双向的甚至多向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
在进行课堂讨论前,我们一定要先告知同学们讨论的主题,让学生们进行充分的准备,或者鼓励学生们在真正的课堂讨论前先和其他一位同学或小组进行讨论。
教师在向学生清楚地传达讨论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告诉学生们教学讨论大致所要花费的课堂教学时间,以免让学生感到冗长;在进行课堂讨论时,我们可以在教室里四处走动,拉开和学生们之间的距离,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并告知学生他们的表现符合我们的期望;通过这样的课堂讨论,我们可以总结如何有效进行课堂讨论,以便指导以后的教学工作。
现实生活中,很多同学在讨论过程中,只许自己发表意见,对于别人的意见如果和自己一致则表示自满,一旦出现不同于自己的意见时,则焦虑不安,对别人表现出很大的不尊重。这样的态度是必须改变的。
在进行课堂讨论时,我们要告诉学生们要尊重别人的不同意见,并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尤其是不同于我们的意见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意见。
讨论要坚持求同存异的原则,找到讨论中大家都能认同的道理,对于一些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问题需要搁置下来。在这样的活动中,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实际上,一次讨论的过程要比一个讨论的结果重要得多。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至少学会了表现自己,尊重别人,这对于为人处世很有帮助。
作者:李双 来源:考试周刊 2016年51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