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对于中国留学生在留学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严重的缺失,社会对于留学生的重视往往放在海归人才上,而忽视了准留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大学应面向社会开设相关课程和讲座,为众多准留学生及其父母服务。
关键词:心理健康;准留学生;海外 据官方统计,2009年中国自费留学人数达21万,2010年人数比上一年增加5.54万人,1978到2010年底各类出国人员总数达到190.54万人。那些已经取得了或者即将取得留学资格,但还在国内等待签证或开学的学生被称作为准留学生。准留学生们否做好了心理准备以克服海外文化差异以及经济问题等一系列即将面对的事情。如何使这些准留学生在出国前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前沿课题。准留学生的心理关 明确出国动机。出国的动机是什么?这是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它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这条路是否真的是最佳选择,出国动机应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紧密相连。有的人只是想体验一下国外的生活,想丰富一下自己的经历,这些并不一定要通过留学来达到。而更多的人出国是想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提高起点,这样在面对国家、学校和专业的选择时就应该慎重。①应该把出国留学放在自己职业生涯的全过程中考虑, 留学只是长远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部分, 是局部不是整体, 是一个阶段不是全部阶段。②有的留学生出国后看见某些热门专业容易就业,便随意更改专业,而一旦这个专业并不是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时,很容易在往后的学习过程中觉得学习简直就是一种折磨,所以准留学生应该明确:出国留学的目的是为自己的职场竞争增加砝码,如果是为了出国留学而让自己走上一条不适合自己的职场道路, 那这样的出国留学可就是'负效应'远大于'正效应'了。③在选择专业和学校的时候要弄清楚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是什么?将来想从事什么职业?毕业后是准备在国外发展还是回国就业?出国留学若是只学到了外语和技术上的东西,却没有学到现代西方文化里面精髓的东西--独立、自由,以及一种观念:个人力量、民间力量在推动社会前进过程中的重要性。这只算完成了表面上的留学,没有完成精神上的留学。④既然有机会走近一个国家,不仅要得到在国内也能得到的技术和学历,也要吸收这个国家优秀独特的文化和精神,这才不枉此行。 明白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很多留学生在出国前对海外生活怀着一种紧张和期待的心情,异域风情,人文体验,大家往往怀揣着浪漫的情怀去迎接新奇的生活。在国内已经规划好未来几年的留学生涯,也确定了留学目标,满腔热情的准备开始新生活。但现实总归跟理想不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不是所有的理想都能照进现实,如果不能接受这一点,很容易使留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而变得灰心丧气。留学初期,是最困难和最困惑,压力最大的阶段,生活上出现'断层'。从国内的养尊处优和百般呵护,到国外的孤独无援和空虚寂寞,从原来的五彩缤纷和欢声笑语,到现实中的无限乡愁和洗衣烧饭。学生本人常常处于不稳定的心理状态。不少留学生产生强烈的失落感。有的学生感觉,留学是父母将自己推入无边的苦海。现实中,有的学生无心向学,混迹赌场,游手好闲,自暴自弃。甚至,有的心理歪曲,为达到某种目的,不惜手段,铤而走险,误入犯罪的绝境,断送了人生。⑤尽管在出国前已经对国外的人文环境有所了解,但是没有身临其境,就不能真正的了解到文化差异的巨大,使某些中国留学生去了之后在异乡成为"边缘人"。文化土壤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加上自身的生活的根基不深,心理不稳定,全方位的挑战造成留学生更多的生活难题。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留学生很难再短期内获得对外国文化的认同感,但应秉着"求同存异"的原则尊重它国的文化,遵守它国的生活规则,适应它国的风俗习惯。总而言之?留学生们要有吃苦的心理准备。要坚信"梅花香自苦寒来"。准留学生父母的心理关 仅仅做准留学生的心理工作是片面的,要知道准留学生家长的心理状况和对子女的态度是影响准留学生的重要因素,在准备出国的一段时间内,准留学生已经办理了国内学校的毕业或者休学,在家准备入学申请和签证等各种手续,与同龄的正在国内正常上学的同学和朋友较少联系,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最多,且在海外求学初期对情感上的需求,在金钱上的需求大都是父母给予的。所以想让准留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准留学生父母的心理状态也必须是良好的。 避免教育投资过度。有人说要"富教育",有的父母为了孩子出国倾家荡产,牺牲自己的生活水品来支持孩子读书,这种父母的爱诚然可贵。但是也要量力而为,出国留学也要计算成本。以2008年的水平和汇率计算,在美国四年的本科生的总费用平均为100万人民币。如果本科学成后马上"海归",而且短期内获得一份10 万年新的职位。海归10年以后, 14年以前的投资才可以回本。如果计入生活费用等因素,这个回本期限自然更长。低龄留学,从中学念到大学毕业,巨大的经济投入更可想而知。而在国内念大学之后,出国念研究生2或3年,经济实用,也能避免经济学上所说的过度投资的风险。留学2至3年,念硕士学位,仅50万人民币,省钱省时。相比之下,短期留学不是更合算,更合理,更理想吗? 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获取国外本科学位的"海归",基本算不上高级人才。其竞争力并不明显高于国内同等学历的大学生。留学数年,"海归"后只谋一个普通的职位,恐怕不是留学的初衷。⑥在出国前,准留学生的父母们就应该算清楚这笔账,免得孩子出国后,出现资金问题,或者回国后产生收支差距时产生的心理不适。最重要的是,父母在资金上的过重负担会成为孩子们的巨大压力,甚至背负着罪恶感,在国外出现事故或者待不下去时不敢和父母说,咬牙忍下去,给他们的心理和身体上都带来了伤害。而那些在资金上相对充裕的父母,也不能在金钱上对于孩子过度放纵,不要让他们觉得金钱来得容易,避免他们出国后的胡乱挥霍。 学会接受子女的失败。出国未必成才。越来越多的家长受"望子成龙"的诱惑,送高考失利的孩子或者在国内读不下去的孩子出国留学,指望一个在国内"成不了龙"的孩子通过出国有所作为。再加上留学中介的夸大的广告,越发使父母觉得出国就一定能成才。实际上,很多在国内不努力读书的孩子,到了国外,也不一定就能努力学习。有的父母为了面子让子女出去镀金,觉得出国是一件光耀门楣的事情,在国外无论怎样都比在国内好。这种想法给子女们巨大的压力。曾有留学生说:瞧不起那些回国的人,当时觉得只有在国外混不下去的失败者才回国。这种观点占了民众的很大一部分。父母不接受子女在国外中途退学,不接受成绩不好而无法拿到奖学金,不接受毕业后在发达国家找不到工作,不接受回国后找不到高薪职位。这些都能在心理上压垮出国留学的孩子们。他们学不进去也不敢回国,拿不到奖学金只能没日没夜的打黑工,找不到好工作觉得没脸见亲戚朋友。 不要赋予出国留学太重的使命感是准留学生父母要做的心理建设,接受孩子的失败,允许他们失败并帮助他们重新开始是父母们要学习的事情。社会对于准留学生心理教育的缺失 社会上缺乏对准留学生专门开设的心理课程或思想教育课程。无法使这些学生在出国前有一个扎实的心理基础。留学中介只教给学生们外语和简单的国外生存知识,甚至不负责任的给准留学生们描述一个虚幻的美好前景,造成留学生们心理上的疏忽。随着出国留学在新世纪的发展, 与国家最高利益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 诸如人才外流与回归的矛盾、我国教育产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问题以及教育服务业的开放问题 , 将会逐渐凸现在国人的面前。⑦ 我国对于留学人员的服务体系的相当薄弱,现今,对于改善留学人才的服务体系的举措也仅限于对于海归的留学生。社会对于准留学生们的忽视已然太久。 大学应服务于社会。学生中有许多选择出国读研的应届毕业生,学校应该多开设相关的讲座和课程,而服务社会是大学的一大功能,所以不应仅限于本校的学生,也应该举行一些面向社会上广大的准留学生和他们的父母的相关讲座。 留学机构应实事求是。大部分留学生都是通过留学机构出国的,准留学生们对于国外学习和生活的情况也大都是通过留学机构获得的。而有些留学机构在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只将美好的那方面描绘给顾客。导致留学生对海外生活的盲目憧憬,却忽视今后可能出现的困难。 我们在收获人才之前一定要对成才前的学生们付出关心和重视,让准留学生在出国前能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国家的爱护,心里会更怀感激,这样才能让他们在完成海外学业后更有回国为国家建设而奋斗的动力。 注释 ①李飞霞:"出国留学:做好哪些准备",《中国教育报》,2007年5月10日,第10版。 ②③程基伟:"国留学切勿盲目",《科技导报》,2008年第17期。 ④方玄昌:"从精英出国到全民留学",《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第1期。 作者简介:易秋莎 (1984-),女,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 ,武汉纺织大学, 学生,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