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艺术院校创新创业课程,艺术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的思考

2024-03-20  本文已影响 158人 
今天中国论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毕业论文、职称论文、论文查重、论文范文、硕博论文库、论文写作格式等内容.

  我国非重点师范高校艺术类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个群体从知识结构、专业背景、思维方式、人格特质等诸多方面有别于其他专业类别群体。在“大众创业、万众创兴”背景下,笔者根据多年工作实践,就如何把职业生涯教育同创新创业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使其针对性更强,让有限的资源聚焦在有双创潜力学生上,为促进非重点师范教育高校艺术类学生创新创业功效,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

  世界进入21世纪后知识经济已占主导地位,各国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越来越依靠于科技创新的水平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创新、与创业已成为经济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

  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在论及创业创新文化时,强调:“让人们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党的“十八大”也提出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教育领域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综合改革,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实践能力,为实现高质量就业,要求各级政府贯彻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做好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

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我国即将迎来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局面。做好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是任何一所高校必尽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当下在全国来看尚未形成一个符合国情的完整的、制度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模式。虽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较多,但是大多没有经过实践和检验,还不能作为成熟的教育模式进行统一推广。

从国内所有高校的情况来看,教育部在2002年定为创业教育试点的9所院校处于领先地位,逐渐形成了三类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这三种模式确实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非常好借鉴和启发,有许多理念和思路对于非重点师范高校艺术类来说可以进行移植。然而由于这三种模式都是出自既是211又是985的重点高校,而且多是理工科类高校,这些高校在学生的专业指导、知识结构和学校资金、科研能力等方面有着明显优势,所以又有一定的特殊。

因此,对于师范类高校特别是非重点师范高校艺术类学生,在人力物力都有限的条件下,借鉴三种模式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出非重点师范高校艺术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以达到早出成果、快出成果之目的尤为重要。如何使非重点师范高校艺术类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在现有基础上更加有效果,让具有创新创业潜质的学生能得到更快更好成长是我们必须思考的课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概念和目的

  (一)创新教育

  目前世界的定义主要有两种。其一,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意识、精神、思维、创造能力和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1]。这种定义认为它是一种理念和思想。其二,创新教育是为了使人们能够更好的开展创新的教育活动,也就是凡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增强人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各种教育活动都称为创新教育。这种定义认为它是一种能力教育。

  (二)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

  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创业教育并不等于创建企业的教育,而是渗透于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尽管内容有所不同各有侧重,但二者要达到的目标高度一致,其共性远远大于个性。所以,应当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作为一个统一的范畴进行分析和研究。

  (三)创新创业教育目的

  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是要培养创新意识、思维、创造能力和创新人格,以具备自主、自信、勤奋、坚毅、果敢、诚信等品格与创新精神,具有未来创业者与领导者的成就动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与开拓精神,以适应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由以上可以看出不是所有大学生都具有创业的愿望和品质。笔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目的有两层含义。第一、作为普及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要使全体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第二、对于具有创新创业潜质及强烈愿望并将创业作为未来职业的一种选择,转变就业观念的学生群体,要从未来创业者与领导者的角度,在意识、思维、品质、知识、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和训练,以成就他们创业梦奠定实力。

  二、非重点师范高校艺术类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如果以教育部在2002年定为创业教育试点的9所院校为开始,从全球总体范围来看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尚未形成一个符合国情的完整的、制度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模式。大部分高校还处于借鉴和移植状态,非重点师范高校也是如此。对于非重点师范高校走过了几年经历的来看,虽然取得了大量成绩,仍然还需要完善和提升。

  (一)非重点师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1.现阶段更多高校的创新创业的价值取向还主要是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并没有把它当做是一种长期培养优秀人才的行为,导致内涵和价值缩水。有的高校仅仅把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创业计划大赛等简单的形式,过分注意了比赛成绩的追求,功利化的因素较多,还有待于从培养具有事业心和开拓精神的创业者的理性层面提升。

  2.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之间存在脱节,对非重点师范高校艺术类学生所有的特质发挥不够。

  不少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外活动、讲座的业余教育活动进行,基本停留于操作层面和技能层面,并没有融入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实施过程中基本与学科专业教育脱节。创造性、创新和创业能力,它必须通过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所内涵的文化精神的熏陶,才能潜移默化生成,创业教育应深深地依赖于专业教育,所以改革现有教育体制和教学内容势在必行。

  3.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欠缺

  教育师资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从目前从事双创教学师资队伍人员的组成状况来看,大多缺乏企业管理和创业经验,有的只是接受了短期的培训,讲课内容只能局限在理论分析,无法真正培养出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因此很难达到经验分享与创意激发的教学效果。

  4.创新创业教育停留于浅层

  双创教育不同于普通知识传授型课程,不但偏向于经验分享与创意激发,更重要的是围绕商业之道及其相关的核心价值进行一种感染与思路整合。而直接从高校内部经由简单的培训,就充当双创教育师资的薄弱现实,可能会是双创教育变成新的“素质教育”,而让“素质”进一步蒙尘。

  (二)非重点师范高校艺术类学生双创教育中,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1.大部分学生的创业欲望与动机不够强,大部分就读师范的学生存有传统的“吃黄粮”思想;选择学师范专业就是为了当老师求安稳,所以,更愿意把精力用于修炼成为传统的“合格教师”所应具备素质和能力上,死守教师职业。他们认为创业教育只是为将来创业服务的技能型培训,自己不需要创业,也就不需要创业教育的培训,似乎把自己变成了双创教育的“局外人”。

XinYi.Net

对双创教育的认可度不够,主观能动性不强。

  2.部分学生虽有一定的创业愿望,但受到专业、学科背景的限制,短时间内还不够突破知识、经验、技术与资金方面的阻碍。尤其是师范类学生对行业的运行规律、要求、技术、管理、信息都不太熟悉,又在产品的开发中会过于依赖他人,以至于创业成为了师范类艺术类学生的一大难题。

  三、建立有利于非重点师范院校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教育模式

  世界上所有事物的发展都需要内因和外因两个条件同时发挥作用才能完成。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本质属性,外因是事物发展需要的外部条件。艺术类大学生由于思维方式、课程设置、课程教学方式、学科专业素质、日常行为习惯等诸多方面都与文化生不同,这些不同的因素构成了非重点师范院校艺术类大学生这个群体的个性。为了让艺术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能够在大学期间就打下牢固的基础,就要求学校应该使学生在课程选择、能力培养、时间利用、精力分配等方面有更多的空间交给学生自主调配,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过度。如何根据非重点师范院校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创新创业历史的放在了我们面前。

  (一)创业教育应基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之上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

  每个大学生总会有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有创业的意愿和品质。所以应根据学生各自职业生涯规划,在对学生进行普遍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尤其要针对有强烈创业愿望的学生进行重点倾斜,从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给予保障得到更充分训练和教育。使他们具有创业者自信和自主及刚强、坚持、果断和开朗的性格;具有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具有分析决策、预见、应变、组织协调等能力。

  当然,这并不是要求创新创业者必须完全具备这些素质才能去创业,但创新创业者本人要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和实际行动。显而易见不是所有大学生都适合进行创业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应基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之上就是这个道理。

  (二)扎实推进学分制,给学生更多选择空间

  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在推行学分制,学分制要求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的质和量。形象的说法就是学分制如同一个教育超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潜质、经济承受能力自主安排学习。完全意义上的学分制,能够真正让学生实现“选我所爱,爱我所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有利于因材施教,有效地开发学生潜能。从有利于非重点师范院校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角度来看,学分制是与之非常吻合的教学管理制度。可是就高校推行的学分制现状而言,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实际效果也不明显。所以还需要尽快扎实推进学分制,给学生一个有利于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教育环境。

  (三)积极拓展社会实践平台,建立规范长效的社会实践机制

  1.开展社会实践,用好与社会接触的载体

  社会实践是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载体,促进学生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师范院校艺术类学院与专业艺术学院相比,知名度一般较低,学生进入社会后,社会适应性和专业实践能力是学生脱颖而出的重要保障,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所以作为非重点师范院校艺术类大学生要更加重视社会实践,利用好和开辟社会实践的各种途径。

首先,要充分利用好大学生寒、暑假带薪实习这一项由政府搭建的实践平台。这个平台所能够提供的机关、部门、行业、岗位涉及领域之广是学校和学生无法做到的。但要注意在分配带薪实习的岗位时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专业等因素,把这项工作做的更细,真正起到助推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作用。其次要把为学生专业课而设置的实践课以外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教学管理,给予学分承认。就目前的情况,师范院校艺术类学生从保证专业学校的角度设置了采风、写生、生产认识实习、毕业实习。

除此以外的实践活动只能靠假节日、课余等业余时间来完成,这不能满足同专业类所有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的需求。应考虑给予学生到企业、公司、机关等单位从事兼职等社会实践活动在时间上和制度上的保证。促进大学生按照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发展。第三,建立实习基地、搭建用人单位与院校相互推动的机制。院校要积极开展校企结合模式,加强与相关大中型企业、学校甚至省、市、县的人才市场、教育局等沟通联系,促进学生见习、实习、顶岗、就业、科研等方面的合作。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使校企紧密集合,形成利于学生进行工作世界的探索和职业定位的局面。

  2.重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创业实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关系到每个大学生的成长和能否成功实现从学校向社会的过度与转变。职业生涯规划的本质是个人职业战略规划,他不仅仅是个职业选择的问题,更是关系到大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非艺术院校艺术类学生同其它院系的学生相比较,其专业特点更有利于创业实践。应充分利用这种优势,重视艺术类学生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为此艺术类学院要积极搭建学生的创业平台,成立以领导挂帅,由有经验的专业教师、职业指导教师组成的创业指导团队,开设创业指导课程,向学生系统的传授创业基础知识、创业者的素质要求、创办企业的条件与程序、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等相关内容。使学生在牢固树立“创意、创新、创造、创业、创富”意识的同时给予有可行性的创业项目以智力支撑,甚至必要的经费帮助,为创业打下基础。

  3.大力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的才华和风采得到充分展示

大学之“大”,不仅仅是大师、大厦、大校园,还在于能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更多的资源。所以学校应想方设法花大力气开辟第二课堂,这即能使学校教学有效延伸,又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一,院系鼓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职业规划发展、社会资源等情况成立各种工作室,效果好的可列为创业项目扶持。第二,强化学生的参赛意识。从大一开始就要注重这项工作,根据年级不同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各级别的专业赛事。对于低年级艺术类学生,由于知识、技能水平有限而忽视赛事不敢去参加。在这个时候教师对学生的鼓励特别重要,先选择些较低级别的赛事去参加。

要让学生明白参赛不单是为了拿奖,更为重要的是过程。通过不断参加专业比赛可以积累经验,了解专业前沿动向,可以获得许多在课堂上无法获得的知识。实践证明,只要不断注重学生在这方面的意识,不论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学生都能有人脱颖而出。这是一条能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注入活力,又能不断提高院校社会知名度的好途径。

  作者:朱科艺 来源:亚太教育 2016年20期

  中国论文网(www.lunwen.net.cn)免费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目录,论文查重入口,本科毕业论文怎么写,职称论文范文,论文摘要,论文文献资料,毕业论文格式,论文检测降重服务。 返回教育论文列表

展开剩余(
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办学品质,语文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上一篇: 返回列表下一篇:

继续阅读

热门标签